其他

你是否也在给孩子导演一部惊悚片?

2017-04-23 武志红 瑞敏儿童教育资源


瑞敏的话:我们经常会无意间听到婆婆妈妈们谈论,谁谁家的孩子太木讷,谁谁家的孩子跟他爸妈一样眼神呆滞,谁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会办事,看似只是闲谈。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些婆婆妈妈说的确实有道理,有些孩子确实情商不高,但这不是天生的傻,他们只是收到了太多身边人的暗示。(转自:武志红,ID:wzhxlx)


有位朋友说,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傻很木讷的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有次,父母让他去扔垃圾,他们家住在五楼,楼下的街道平日里都会停着垃圾车,每次都是直接把垃圾丢到垃圾车里面的。


这位童鞋到了楼下,发现垃圾车没有停在那儿,清洁工人拖走了。


怎么办?他从小也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很守规则很听话。


犹豫了一下,既然垃圾车不在那里,那要不就把垃圾带回家吧。


于是这位朋友又提着那两袋垃圾上了五楼。


回到家后,父母哭笑不得。


这娃是不是有毛病,放在停垃圾车的地方就行了呀。

 

朋友说,后来自己想想,还真的是,为什么自己不直接把垃圾扔在旁边?反正清洁工人也会把垃圾放进垃圾车,反正别人也会这么做。


可是,为什么自己就没想到呢?

 

难道,真的是我傻?!

 

于是,每每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件倒垃圾的事情一直会被当作笑料提起。


父母的朋友来了会当作笑话讲起,家里亲戚朋友聚会时也会被提起,甚至是他恋爱的时候,连女友也知道了他童年的笑料。

 

这位朋友说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傻、情商低,越长大发现越自闭,越来越不愿和人交往。


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在说他不醒目。


而他为了避免自己有更多的出错,于是认同了父母对他的投射,所以自己也变得更木讷。


难道,原来不是自己傻!?

 

傻了二十几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傻,这,有点惊悚得让人难以接受。



这是怎么回事?


先看一部惊悚的悬疑电影再说。

 

《煤气灯下》是于1944年上映的惊悚电影。

 

美丽的少女宝拉继承了姑妈的大笔遗产,并与潇洒、体贴的青年安东结了婚。

 

可是婚后家里相继发生了许多的怪事,使宝拉感到非常不安和害怕。

 

每到夜晚,丈夫外出工作后,房中的煤气灯忽明忽暗,似乎楼上也传来某种奇怪的声音,宝拉感到非常恐惧,而当丈夫回家后,煤气灯又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的亮度。


没人觉得不正常,除了她自己。


当宝拉把恐惧和困惑告诉丈夫,丈夫却对她说,那只是幻觉,是她精神上有毛病。

 

从首饰的丢失开始,丈夫就一直在暗示宝拉:你的记忆力不佳,你已经精神错乱了。你总是忘了做过什么事情,你出现了幻觉。

 

自从结婚之后,少女宝拉变成了家庭少妇,丈夫以呵护她的名义,限制了她的自由,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


宝拉渴望走出去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却越来越没有勇气踏出屋子半步。

 

为什么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健忘呢?

 

当自己被丈夫责怪时,就像是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不能确信自己做过什么、拿过什么、东西放到了哪里,她开始不断的自我怀疑,宝拉越来越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甚至在佣人面前,都犹如惊弓之鸟。

 

原来,每次丈夫都以外出工作的借口,却趁机悄悄的躲进楼上那间神秘的阁楼翻东西。


楼上一开灯,宝拉房间的煤气灯就变得不稳定,忽明忽暗的。但丈夫不断的暗示,让她对自己的记忆和精神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直到侦探伯林为了弄清真相,来到宝拉的家中,才发现使宝拉恐惧的真正原因是,丈夫安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对楼上的储物间大翻查,其目的是想要偷走姑妈留下的宝石。


而因为侦探的介入,宝拉才不至于沦落到疯人院里去。

 


电影《煤气灯下》这个名字取得非常贴切,整部电影的惊悚气氛,都在煤气灯的忽明忽暗下渲染出来,也是女主由心理正常到疑神疑鬼、精神崩溃的关键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里面有个叫“点煤气灯”的防御机制,正是因为经典电影《煤气灯下》而提议的术语。

 

书中对“点煤气灯”防御机制的解释是: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或者,你使另外一个人相信他是愚蠢的或者将要发疯的。

 

说得直白点就是,让别人觉得自己错了。

 

《心灵的面具》在描述这一防御机制的时候,特别做了个提示:点煤气灯者的受害者可能就是那个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当你在这样的来访者会谈时,需要小心,不要轻易对那个作恶的嫌疑人发表意见。

 

为什么呢?

 

因为“点煤气灯”的防御机制会让当事人感觉到就是自己的问题,她已经深深的接受了长久以来的心理暗示,突然的看到真相,就像长久呆在黑暗中见到阳光一样,会产生更大的崩溃。

 

就像电影的女主宝拉一样,即使侦探向她揭露了真相,但只要碰到丈夫对她重复的说:“那只是你的幻觉”,她便又开始自我怀疑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家暴的女性离不开施暴者的心理。

 

所有的家暴行为,无论是身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或是其他,目的都是为了控制。

 

而家庭暴力中恶意的心理暗示经常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施暴者会不断的否定你的感受、否定你的情绪、否定你的认知。

 

这些,是为了增强你自己的无助感,也增加你对他的依赖性,也以便更好的被对方所控制。


家庭里面还有一些心理暗示,虽然并不起眼,但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可以想象,他的父母曾不经意的给过他多少心理暗示。



很多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去做什么事情,碰什么东西,或是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事,就常常会用各自言语来暗示孩子。


“你不会的。”

“你不敢的。”

“你不懂的。”


这些语言,就像催眠一样,听着听着,仿佛就真的变成这样了。


那些话,只会让孩子听了,变得越来越木讷,越来越胆小,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网上还看到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夏天到了,她想给女儿剪短一些头发,因为女儿一直都不肯扎头发,天热经常弄得一头汗不说,还容易长痱子。

 

结果女儿死活不同意,女儿哭着说:我不要剪短头发,你们都说我的耳朵长得丑,如果头发剪短了,我会难看死的。”

 

这位妈妈说,听到女儿这么说之后十分的自责,她原以为女儿一直不扎辫子不剪头发只是为了爱美。


万万没想到,女儿不剪头发的原因竟然是为了遮丑。

 

其实并不丑,虽然有点招风耳。


但女儿对此记忆深刻,正是因为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对女儿有意无意的笑谈和逗乐时说过这些话。 


成年人的一句玩笑话,却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记忆深处。


更不要说,那些每天在孩子面前说,你不懂,你不会,你很笨,你很丑的话语。


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给孩子导演了部《煤气灯下》的惊悚片。



推荐阅读

老师说她女儿在学校打人,这位妈妈竟把校方训得哑口无言...

生个女儿,父母为什么要更加努力?

妈妈教的一句话,让两个孩子从绑匪手中逃出生天!

儿童被性侵到底有多可怕,多普遍?爸爸妈妈们,你们该反思了!



回复数字查看瑞敏独家内容和服务

33:中文绘本在线阅读

31:英文有声绘本在线阅读

40:免费海量原版英语启蒙资源

41:常见儿科问题的中医偏方集锦

23:儿童社交焦虑测评(自助免费)

22:儿童孤独感测评(自助免费)

21:儿童感统发展测评(自助免费)

20:儿童行为问题测评(自助免费)

19:Conners多动症筛查(自助免费)

12: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