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口述】吴正宪: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把人文情怀浸润于课堂当中的教育人

2015-08-28 马楚涵 校长会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主办的“校长会”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校长会”。

精彩导读

Introduction

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有教无类是大爱,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拥有的教育情怀。我们要以同样的仁爱之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特别关爱。“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核心。


因材施教是智慧,这是每位教师都应当知晓的道理。说起教育工作,它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教育中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我们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可行。复杂的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个性的独立的人,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需要教师用心读懂每一个孩子,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吴正宪简介】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人大代表。


本文整理自20158月初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主办、校长会承办的临沂商城实验学校骨干教师暑期研修班。



以下为吴正宪在研修班的口述实录:

创设“人课合一”的人文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让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幸福,我们在探索的路上——

1探索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世界上把14岁以下的孩子划分为儿童。我也喜欢把小学生称之为儿童。我是想时时提醒自己和教师们,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不是大学生,不是高中学生,而是小学生。


也许24小时之前他们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24小时之后,他们背起小书包,成了一年级的小豆包。面对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跨越的儿童们,我们需要用童心去感悟童心,用童心去理解童心。

教育是相通的,不管是任教哪个学科、哪个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


一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情感、有个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教师应该去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让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中。


二是我们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孩子,他们既有潜力,但又不成熟。


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开发儿童的潜能,儿童自己能做的,教师不替代,发挥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勇于悦纳儿童的“错误”,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出现问题,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重复的错误。教师应该包容儿童的错误,并积极引导。给所有的儿童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2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的进步成长,首先要明确“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的一位重要的朋友,保护好孩子的成长利益是我们教师重要的责任;教师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是我们重要的责任;教师有责任帮助孩子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


做教师最重要的是拥有教育情怀和仁爱之心。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机械零件,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教师就是帮助孩子成长进步并学会获得幸福的人。我希望,孩子因为遇到了您和我,而感受到学习的力量和生命的快乐。




我曾经连续六年做同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六年中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师节”我们师生经常聚会在一起,学生们见到我会毫无顾忌,竹筒倒豆。回顾童年的学习生活,畅谈美好理想,分享并分担人生路上的阳光与风雨,共叙师生友情。多年来我一直是他们人生路上“酸甜苦辣”的重要倾听者、分享者和助力者。


清晰地记得前不久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吴老师,我领到了残疾证。”这时候的他已经五十开外,由于脑子眼睛同时出现了问题,最终成为了视力缺陷的残疾人。在那段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经常与我沟通。她的妻子说每每与您交流后他都好像变了一个人,有了精气神,爱说爱笑了,正常吃饭了。


我还在他们全家的邀请下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儿子拉着媳妇地手有感而发“您的讲话充满正能量,我们铭记在心,我们会永远孝敬爸爸妈妈,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一直到老……”


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情会令你挥之不去,刻骨铭心。这些事也让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育?”

我们一起来追问吧——教师教书育人的五个层面:


第一层面:教好学科基础的教师;


第二层面:教出学科味道的教师;


第三层面:教出学科品味的教师;


第四层面:教出学科境界的教师;


第五层面: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


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师,教好学科的基础是必须要把握的,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从多纬度、多层面的途径,将教书育人全面落实;


教师除了关注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教出学科的味道,抓住学科本质,突显学科内涵,提高学习能力;


教出学科品味,就是将漫长悠久的学科历史、文化、名人趣事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开阔视野,丰富头脑,提升学科素养,让学科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教出学科境界,学科教学是既科学又是艺术,教学中将二者有机融合;


教出人文精神这是做教师的更高境界,教师要把对教育的热爱、对儿童的热爱转化为智慧,让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每位儿童都能感受到爱与尊重。


五个层面相互渗透,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教师不能只做一辈子的教书匠,自觉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人。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给孩子爱与力量,启迪孩子智慧,把人文情怀浸润于教育教学之中地育人。

在4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有四句话:


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一个孩子的自尊、自信,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动力。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很难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理解,倾注真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是教师的责任。


尊重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注学生,读懂学生。


记得我在上一节公开课前,台上台下坐满了前来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突然,一个小脑袋在门口晃来晃去。我问同学们那是谁,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别理他,他是我们班差生,老师没选他来上课,是他自己跑来的。”


十岁的孩子被差生的帽子戴在头上,漫漫人生路怎样往下走。想到这,我没有丝毫犹豫,走下讲台,来到孩子旁边,问孩子:“你来干什么?”孩子回答:“我想看看讲课老师长什么样。”


我问孩子:“你想上课吗?”孩子先是使劲地点点头,接着又无奈地摇摇头:“不过,老师没选我。”我说:“今天是我上课,邀请你一起来。”当着一千多位教师的面,我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向讲台。我知道这是一颗受伤的小苗。在课上,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注,多次请他回答问题。


下了课,我给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讲了一个梭鱼的故事:


梭鱼,以捕捉小鱼为生。实验员做实验:把梭鱼和小鱼同时放入池中,中间用玻璃板挡住。饥饿的梭鱼猛地扑向游动的小鱼,一次、两次、多次被玻璃板打了回来……,实验员把玻璃板从水中捞出来,但那条饥饿的梭鱼再也没有勇气去捕捉就在眼前游动的小鱼,直至饿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教室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激励,让儿童充满希望与期待。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去帮助孩子历练成长,这是教师重要的责任。


半年之后,我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封里面是一张考试卷,上面用红笔写着:“100分,有进步!”,试卷背面是那个孩子写给我的一段话:“吴老师,我终于得了第一个100分。替我高兴吧,妈妈说,军功章里还应该分您一半呢!”。

看到孩子能够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进步,看到年轻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兴趣、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动力。顾明远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我的教育信条。”我很是赞同。


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不竭的动力。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离不开对孩子兴趣的萌发、好奇心的呵护。这就像高压线,不能去触摸,要小心翼翼的去呵护。


教育是点燃和唤醒,把倦怠的心重新复燃,把磨灭的兴趣重新燃起。


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去感受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作为教师,要关注个性、换位思考、学会期待。


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很多同学已经回答过问题,我一直在寻找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室的最后面一只手举起来又很快放下了。我看过去,发现那只手是在班主任的示意下放下去的。我把那名同学请到讲台前,他不能很好地用书上的严谨数学语言来表达,我就启发他用自己熟悉的例子来表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鼓励他的积极参与和富有个性地表达。


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他在掌声中获得了自信。后来班主任跟我说,这位学生很有个性,平时的课堂几乎不发言。他上课后居然自己写了一篇日记《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他说“我没有一言不发,再也不是个木头,我勇敢地举起了手,这节课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为此,班主任写了一篇反思日记——《孩子,今天我重新认识了你》,文章中班主任对自己进行了“剖析”,也认识到了理解、尊重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这件事,让我再一次反思什么是适合儿童的教育。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好孩子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父母、教师等周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的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儿童即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儿童长大必然要融入社会,要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十分重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让他们具有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独立思考、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养成敢于负责、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


其实,当教师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只局限在片面地追求高分上,就会懂得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教育过程,就会更加坚信要坚持教书育人,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也就会自觉地成为把人文情怀浸润于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人。


作者:马楚涵

文章来源:校长会

欢迎阅读校长会原创文章

注:回复关键词数字,查看校长会原创文章


回复1,【独家】没人告诉我,但我想告诉别人:请相信“读书进化论”!(万言书)

回复2,【独家】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吟诵教育,把心理浮躁和社会喧嚣抑制一下

回复3,【独家】岔河中学崔小英:细节教育怎样改变一个孩子的生命轨迹?

回复4,【独家】北京教改后啥都变了! 转学代价惨重,西城海淀再无学区房

回复5,【独家】心理教育专家张丽珊:福教育立校,培养学生“六力”是关键

回复6,【独家】著名积极心理学专家任俊:提升师生幸福感的11种方式
回复
7,【独家】一师附小张忠萍:30年回眸,快乐教育打破师生间的那堵“墙”

回复8,【独家】语文特级教师王文丽:别再埋怨校长,跟他一起走进“六有”的理想

回复9,【独家】有这样一群教育人,不是为了安顿生活,而是为了培养君子


感谢关注:校长会

微信号:xiaozhangclu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