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名校的秘密?近30位北京名校长的“年度金句”
陈立华(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真正明智的母亲,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松手
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品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则是家庭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母亲的要求过于严苛,对孩子的掌控过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压抑感。在母亲过多的控制和干预之下,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之中,无法享受快乐的童年,也难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父母权威失衡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地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给自己幼小的心灵上了一把锁,变得孤独、闭塞。
我想,真正明智的母亲,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松手,克制对孩子的控制欲。不是对孩子太过吹毛求疵,而是给他们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是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而是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呵护他们的自尊,这对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尹超(北大附小校长)
我们为什么呼唤"爱与自由"的教育
我常常问自己,爱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我认为,爱如水,而且是甘甜的泉水。它滋润着老师,滋润着孩子,滋润着我们彼此的心田。爱,如灿烂、明媚的阳光,温暖着你,温暖着我。
自由如清新的空气,它穿入心扉,沁人心脾,让人自由欢畅地呼吸。
那么我们为什么呼唤"爱与自由"的教育?这水之爱、风之自由会给孩子,给教师给人带来什么呢?我想,它能成就师生创新的环境,文化的包容,精神的庇护,点亮生命之光。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我们学校西门门口,有一座15吨重的朝霞石。在朝霞石的背面,是一轮由石头纹理自然形成的冉冉升起的太阳。在这块石头上,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愿孩子们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沃土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就是我们的教育。其实,孩子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是有差异的,是带着不同基因诞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就像一颗颗不同的种子,有可能将来成为一棵大树,也可能就是一棵小草,但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无名小草,他们都一样获得尊重。教育的使命就是给予他们这适宜的阳光、雨露和沃土,爱和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
吴甡(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30 49591 30 14985 0 0 2408 0 0:00:20 0:00:06 0:00:14 2862p>
学校之间的差距来自于每一个教育碎片
每一个校长,都想把自己学校办好,但很多校长信心不是很足,他总看着别人学校的进步,有一种茫然。其实任何学校都可以办好,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把这个信心传递给每一位教职工。
超越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弯道超车,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的;我这么多年就是坚定直道超车。因为每个学校生存时空都一样,比如你都有升旗仪式、有班会、有课,都有一个校园。你把每一个规定的动作做好,就能直道超车。每一个规定动作你做精、做细,直道超车只是时间而已。
学校之间的差距来自于每一个教育碎片,每一个教育碎片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教育宏图。
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教育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儿童的阶段。我们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与发现儿童这个大背景大课题相适应。我们从事基础教育,也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把儿童作为中心、没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中国,发现儿童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教师、家长,而不是学生。
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儿童,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把教师的还给教师,把家长的还给家长,最后,让学生显山露水,真正成为主角。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最重要的是按儿童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办事,社会、教师、家长都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发现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才能进入新天地,迈向新时代。
刘长铭(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四中原校长)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生活,是人生。生活不仅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指向。我们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活。
人类创造科学、技术、艺术和宗教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人类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和种族更好地延续。如果人类创造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如果人类没有把聪明才智用于增进生活的幸福美好,那就说明人类社会出了问题。这绝不是人类发展的主线和主流。同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去关注人的生活,那就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将会把人类社会引向危险的未来。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里所谈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北京正泽学校校长)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的向善、向上。
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窦桂梅(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丢掉母语,我们怎能找到自己
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我为什么把语文叫母语,这个我反反复复地讲过。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不热爱自己的母语。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划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我们现在对语文的理解和敬畏,都还缺一点点。我们孩子也发生过一些小故事和笑话,比如用“陆陆续续”造句,学生说: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你到底有几个爸爸?
孩子今天对“陆陆续续”这个成语真的都理解了吗。我们现在的教室太忙了,我们的老师太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师坛教育太苍白了。一个新的成语,老师就说赶紧把课本打开,这个成语给你画起来,一会儿就考你,所以就有“我弟弟长得欣欣向荣”这样的笑话。
我们的语文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个人觉得,数学还是比较热烈。现在我们在改革,是特别有必要的,比如文理不分家。我来北京十几年,语文是必须要大幅度提升了,语文不能再单篇碎片化教学了。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未来20年60%职业将消失, 学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
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就会比较顺畅,氛围就会比较祥和,大家比较淡定。但是当有一天技术带来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重大进步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我们做教育来说却带来重大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焦虑。
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轮的挑战远远超出过去两次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家长就感觉到,我们怎么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要消失。我们今天用学校里12年时间学习,或者加上大学4年时间学习,然后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学习两段,已经不行了,没法应对变化的未来了。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来,要加强网络教育,这是党和政府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来网络教育,仅仅靠现行的传统教育没法应对未来。我们怎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作起跑线;找到一个一个不一样的学校,这样知道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
翟小宁(人大附中校长)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
好的学校是什么?简要地说,好的学校,第一对人要好,第二要使人更好。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学校是师生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教育要关怀人解放人,关怀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里。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起码要保护学生的灵性。教育是双刃剑,我们时时要警惕自己:我解放学生了吗?我使学生的心灵舒展了吗?我让他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创新精神得到生长、得到保护了吗?
创造适合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以尊重、自主、开明为基本遵循,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使人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明就是开阔视野,兼容并包,让每个人的创造性充分涌流。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觉得要建立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王铮(北大附中校长)
孩子的个性和差异, 我们不把它当作差距,而是当作价值
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人,而不是说我们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筛选,把教育看成是现在的一些分数和成绩。我们对待孩子的期望是一个过程,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差异,我们不把它当作一种差距,我们把它当作一种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应该有他个性发展、成就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怀着一片诚心,献出一片爱心,同时保持一片耐心,来帮助、支持孩子的成长。
接收了不同的学校之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的要求,新的创新,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很多困惑和挑战。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是社会的,我们要用教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开放地办学,我们就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跟随新时代的变革。在这一点,我们认为,学生的独立自主,他的内心充盈,他对理想的追求、执着,应该是我们更加要突出的。
李有毅(北京十二中校长)
人生要“出彩”,必须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
今天,大学之门向我们同学敞开,获得一张理想大学的入场劵,固然是我们前行的第一个目标,但决不应该是我们行进的归宿。我们要心怀善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识在德才兼备的人手中,是保家卫国的利器;在无德者的手中,只会沦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
同学们要在人生道路上“出彩”,就必须摒弃功利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未来一定会有沟沟坎坎,但我希望你们不忘初心,忠诚梦想。
刘可钦(中关村三小校长)
7个方法,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可是,我们往往就会用“好”和“坏”来评判一个孩子,给他贴上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贴上标签的最大的坏处就是孩子再没有自信了。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下面7个小妙招。
一是家长要有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有安全感。
二是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尤其是不要当着小伙伴的面去批评他。做家长的要尽量回避孩子情绪低落或激动时去批评他。
三是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一次就给孩子提非常多的要求,他会无所适从。
四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提供一个回旋的空间让他选择。
五是夸赞孩子努力的具体行为,少说空洞的赞美。
六是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些动作,过后再加以规劝。
七是如果家庭搞什么活动时要提前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学着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
亲子关系沟通的核心问题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是我坚强的后盾,无论我成长的哪一步,爸爸妈妈都能给我一个成长的建议。这样的话,孩子的成长会慢慢由依赖走向自主,自我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强。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
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呢?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
为什么在时髦名词满天飞的今天,我仍然把“热爱学生”作为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语呢?因为在基础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坚信,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不论学校形态如何存在,教师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也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所以,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陈维嘉(北京汇文中学原校长)
尖子生不是“补”出来的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又当了这么多年学校管理干部,几乎没看到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事实上这是极具或然性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补课,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课外补习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的老师已经不能再指导了;其二,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要额外地修补漏洞、梳理知识。
除了这一头一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上好学校的课,就足够了,没有课外再补习的必要。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父母对孩子感到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缺少信任
孩子处于青春前期时,父母中特别强势的那一方的价值观,会强烈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特别建议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当孩子遭遇失败后,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首先要表达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然后再跟他讨论这件事有没有收获,下一次怎么办,如何改进。
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有一份焦虑,是因为对自己少了一份信任——可能不喜欢自己,可能怀疑自己,可能认为自己不优秀,所以会不断地把焦虑投射出去。孩子作为父母身边最亲近的人,永远首当其冲地承受父母的焦虑。
请父母信任孩子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看到无限的可能,要给孩子希望。
杨刚(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
艺术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做过一个有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回答的结果颇为耐人寻味。毕业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这一调查,与其说是人们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总结,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越来越迫切的呼声。如今,艺术社团、兴趣班倍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青睐。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往往对艺术教育和兴趣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艺术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成长是全面而综合的。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关村二小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身心、品行全面发展的人。在艺术教育的滋养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将来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在哪里生活,这段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将陪伴孩子们的一生。
管杰(北京十八中校长)
寻梦有志,追梦有力,逐梦有行,圆梦有恒
我们学校提倡“聚学问辩,居宽行仁”,我们努力“以资源丰富的平台、宽广的锻炼舞台、贯通的学习台阶,聚焦核心素养,为每个孩子在十八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你们走出校门后如飞龙出渊,利己达人。
因此,学校一直致力于凝聚教育集群之智慧,整合教育集团之资源,认真倾听年轻人的心声,为同学们搭建梦想的平台,助力十八中你们的 “航天梦”,“科技梦”,“中国梦”!
在这里,你们可以像你们的学姐,今年高考全市文综状元张航同学一样,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深情地浸润在深厚的文化之中,成长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子。
在这里,你们可以像你们的学弟华傲一样,自由地驰骋在自己的兴趣之中,可以大胆地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体验现代科技的神奇。
在这里,你们可以像你们的学长赵振杰一样,自主地设计制作飞机、火箭,更是可以坚毅地参与到研制“卫星”之中。
祖雪媛(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
尊重孩子从允许孩子犯错开始
“尊重孩子”的教育会带来怎样的教育结果呢?我们从列举的三个家教典型表现进行对应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成长的程度与速度都有其特点。家长没必要也不应该以单一的标准和成人的水平去苛责孩子。
其实,家长只要将两件事做到便可。
一是角色置换。在与孩子相处时,假想孩子置换成为你的上级、同事、客户、朋友等人格平等的主体,你会如何看待,如何交流,如何对待?按照这个方法代入之前提到过的三个典型家教体现,该如何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抛弃陈旧的伦理观念。孩子纵然是您生您养,他也是作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人存在的。天经地义的是亲情关系,而不是颐指气使。
“尊重孩子”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爱”与“罚”都应恪守“尊重”的度。“尊重孩子”——其实,比做不做得到更难的是我们究竟想不想。
张佳春(运河中学校长)
在阿尔法狗击败柯洁的时代, 年轻人唯有学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是你们毕业,还有一个就是你们的同龄人柯洁正在和Alpha Go 2.0进行第三盘的博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不说一些传统的技术已经成了古董,就说前几年还被追捧的热门专业,现在毕业生也面临着求职的困难。举例来说,随着银行卡的普及、微信支付的大众化,银行开始裁员;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解决了短距离交通问题,使得黑摩的被挤出了市场,等等。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看到,1997年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Alpha Go 击败了李世石,这两天Alpha Go 2.0又击败了柯洁。无人驾驶汽车已经问世,无人机已经出现在实战之中。
所有这些对未来人的成长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唯有不断学习才有可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成人礼和毕业典礼为起点,开始新的不断地学习。
于会祥(育英学校校长)
学校很难改变孩子的智商, 但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商
多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就一般情况而言,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因素占了60%~70%,学校教育因素也就占20%,剩余的是一些社会因素。对于家庭教育,学校可以提出建议进行引导,但很难改变。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努力去创造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环境氛围,但这种努力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只能起一定作用。学习抓得紧、校风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变化。
那么,学校在改变什么?我想说的是,学校改变不了或者说很难改变孩子的智商,但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商。将来孩子能不能成功,他的情商很重要。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习惯以及人格的培养,因为这会慢慢形成他们的主流价值观。
朱建民(北京三十五中校长)
好的教育一定要向前眺望30年
我总结了校长的6大素养:
第一,校长要有持久的终身学习力。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学习型校长、研究型校长、思考型校长。一个好校长应该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能够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思考。因此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迅速找到一个学校的切入点。
第二个,校长的思想影响力。校长应该对一所学校做思想引领,因此校长的视野很重要,视野决定胸怀,胸怀决定了情怀。所以作为一个校长要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
第三个,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所有的培养目标最终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也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更是核心竞争力。校长的学校领导力就是课程领导力。
第四个,文化领导力。一个校长要对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赋予新内容跟文化的再创作。
第五个,校长的创新力。其实改革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而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老师。思想引领,赢在理念上。要让老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老师就会成为改革的坚强动力。校长要有这种勇于改革、勇于争先的精神。另外,校长也要承受压力。
第六,作为一个现代的校长,应该有挖掘、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
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一定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学生什么,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教育原点思考教育。好的教育一定要向前眺望30年,不能仅仅围绕着中考高考来发展。要看在10年之后、20年之后、30年之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的人。
曾军良(北京实验学校校长)
牢记这一点,教师才不会好心地“满堂灌”, 学生不会努力地“伪学习”
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开始!我们必须警惕我们的孩子,警惕身处课堂的他们心在别处,我们的责任是把他们的心思引回到激情动人的学习中来。课堂教学应该如潺潺溪流,不为速度与激情,只是涓涓细流,从容而行。课堂不追求“高速度”的表面效率,却追求分分钟投入爱的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若主角不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速度再快,看着再热闹,那也只是教师的课堂、部分学生的课堂、“伪学习”的课堂。
教师的底线是,保证学生在学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角,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留在课堂上,一旦发现游离者,要舍得停下来,敢于停下来,用眼神、动作、精彩的学习内容、教育的智慧与艺术把学生“召回来”。
王志泽(北京私立汇佳学校董事长、校长)
选择教育的首要参考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选择教育的首要参考便是教育的生态环境,比如选择国际教育。何为国际教育?讲英文的学校是国际教育吗?还是送到有很多外教能提供英语环境的教育?全不是!我觉得真正好的国际教育首先是尊重差异。
今天,我想用我24年的办学经验,告诉家长,对于一所面对中国孩子提供国际教育的学校,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我们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我们希望家长该了解的。孩子可能最后不一定进入汇佳,因为我们确实也有入学条件,既要看孩子也要看家长。因为家庭对孩子影响会非常大,有时学生在学校一个礼拜的努力,一个周末的家庭影响就能把它忘掉,家长平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家庭的选择。我想大家选择汇佳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尊重差异,因为每个孩子各有优势与劣势。在这种片面的唯单一分数论的环境下,如果只看分数,具有其他优势而分数低的孩子就会被淘汰,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永久的伤害,从此失去自信。
范胜武(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
好老师应该就是一名合格的“牧羊人”
什么是“牧羊”式教学?“牧羊”≠“放羊”,“放羊”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贬义,用来形容一种自由散漫、无序茫然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方式。“牧羊”则不同,是一种看似自由的有序,看似远离的呵护。
牧羊式的老师,熟悉羊群所喜爱的草类,掌握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领羊群去草肥味美的广阔草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真正放手,既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又能在学生走偏的情况下将其及时拉回来。学生既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又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陪伴。
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儿童学习的本质
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老师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是必须的;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需要家长的陪护和监督也是必须的——两者不可偏废。让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既不能取消家长的义务与责任,也没有必要陪娃写作业陪出心脏病——这些做法都是不正常、也是不可取的。
本来一件“非常教育”的事儿,为什么到了今天就“不正常”起来了呢?
因为我们一直认定,学习就是儿童到学校里念书,在课堂上听讲,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学习方式;对于儿童学习来说,还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只不过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浪潮中,我们慢慢地异化了“儿童学习”的本质,而把“认知学习”宽泛为儿童学习的全部,然后再把课堂上的认知学习当成了儿童学习的全部意义,所以连家长陪同孩子写作业都累出了心脏病!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儿童学习的本质,改变全社会把“认知学习”当成儿童全部学习的误解。
刘艳萍(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学校的样子不该“反成长”
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地方。经过学校教育,每个孩子应当各具风姿地走向社会。
学校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体长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主张和文化价值追求:一是教室,孩子每天生活在里面,是温馨舒适,还是局促压抑,滋养出的生命样态会截然不同;二是面孔,教师的面孔是教室的晴雨表,是阳光和煦,还是阴雨连绵,直接影响着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三是公共空间,学校能否提供学生交往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并鼓励同伴积极互动,关乎着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育。
王教凯(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校长)
愿你们拥有中国人的诗意生活
春天常见“春色满园关不住”,是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的季节。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人,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魄。“少年听雨歌楼上”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深思,懂得想象,懂得留意身边的美好;“相逢意气为君饮”亦是诗意,因为他懂得既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就应抱有一腔热血。春天有“草色遥看近却无”,在新的生命萌发之际,北京二中亦庄学校学子又将展现出新的生机。新学期的开始总是给予人奋发的冲动与追求——请相信“自古功名属少年”的期许,愿我们都能抓住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时光,不断创新发展,有所突破,“诗酒趁年华”。春天更需“三更灯火五更鸡”。在美好的季节应抓紧时间,踏实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攀登学习的顶峰。
这段话是化用复旦大学附中高一年级武亦姝同学的。在寒假生活中,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抓住了我的心。好多人认识了这位16岁的上海女孩,她也要面对高考,她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但是在她的脑海里面竟然有两千多首诗,她几乎让人感受到了所谓“古代才女”的一份极致。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的学子们,愿你们也拥有中国人的诗意生活。好好读书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也可以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
刘美玲(望京实验学校校长 )
建立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建立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如何把家长个性化需求和学校发展融合在一起?我们建章建制,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让大家共同为一个理念、一个办学思想,往一个方向使劲。
我们的家长会,每个年级家长会都会向学校上报,不是随随便便开,一定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校务会共同参与之下的家长会,我们发出共同的声音。而且还要把握方向,要有学校主旨思想在里面,这样不会跑偏。还有起始年级家长会校长第一讲,从学校层面上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这是我们一直做的。
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方面,让他们作为主人参与,不是被动的,这个观念特别重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当中,作为管理者,这个过程中他理解到老师不容易,能看到教学当中的成绩和不足。而更多的,是能够找出自己孩子的差距和优势。
近期热门文章:
2018年第一个教学周,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眸2017,展望2018,对于教育,他送出了10张贺卡
回眸2017,感动常在,这些刷屏教育工作者朋友圈的照片,哪一张最触动你的内心?
2018,窦桂梅:我们既要埋头办教育,又要敞开胸怀……您的新年畅想又是什么呢?
编辑:校长会(xiaozhangclub)
本文源自:京城教育圈,有删改。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