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学校文化:在立“魂”的路上,避开四大“乱象”,别做不切实际的创新!
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在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进而提升学校品质。
学校特色建设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学校,都发挥了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如让薄弱校找到了办学的突破口、让普通校找到了发展的生长点、让优质校走出高原期形成“新优势”。同时,学校特色建设也的确让学生们享受到更优质化、集约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益匪浅,彰显了其内在的育人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时髦,可是见多了走多了,就会发现:文化建设原来乱象丛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乱象之一 以装修为文化
这个问题是学校文化设计中最最常见的。很少有学校会承认自己没有文化。我们看到过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校长每每侃侃而谈,都从学校走廊的打造,谈到学校教室的布置,不一而足。他们会说“:看!这是我们花了20万做的雕塑,那是我们花了上百万做的文化走廊……”哦,对不起,你这是“土豪”!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周围这类的学校正飞速增加。除了这种土豪型的“文化学校”,我们还有大量沙漠型的“文化学校”,它们在校园里零星点缀着“团结、求实”之类的标语,也常常能拿出校园文化手册告诉你校训是“做未来的合格公民”、校风是“勤奋、求实”……这些词语就像沙漠里风干了的枯树枯枝,标本一样压抑地杵在那里,愈发显出了沙漠的荒凉。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每一处布局、每一个装置的摆放,都要在学校整体文化的打造上,属于外显的范畴,而内在的学校文化理念才能引领整个“装修”工程。
乱象之二 过于追求特色
为了与“众”不同,有些学校挖空心思寻觅“新词”“新标签”,使得教育中泡沫泛滥、包装盛行,助长了形式主义,戕害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好风气。一些学校的眼光过于向外、向上,而不是向内、向下。
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不会顾忌别人“没个性”言论的,相反他会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实际以及学校明确的发展定位来为学校量体定做文化的。如果不“量体”而去“做”文化,文化还有它应有的价值吗?
有的学校做学校文化,就努力找人挖掘学校的历史、遗产,从地域、名人、办学特色等入手去探寻文化基因,最终形成自身独具标志的特色文化。
这个方向本没有错,但是,真正的问题的又出现在哪里呢?简单点说就是太有“特色”了!“特色”过度。
这个“特色”过重,以至于太强调教育的个性,而忽视了教育的共性问题。
例如,有的中小学以当地有名的“太极拳”、“中草药”等等作为办学特色,还有的主打“诗歌”特色等等……我们知道,一所学校如果开展“太极拳”、“中草药” 、“诗歌”等课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还会夸奖这样的学校精神开放,能够给到学生一些素质教育。但是,如果学校要求人人都踢足球,人人都打太极,人人都背诗写诗,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很残忍的,我们不能因为学校所谓的特色,就要求人人有义务去顺服这样的“特色”。
教育有共性,学校有特色,这并不矛盾。
我们在做学校文化设计的时候,要更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教育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儿童教育来讲,共性是大于个性的,在看重个性的基础上,我们会更加强调教育的共性问题。
乱象之三 文化建设中“无人”
从办学理念上的“无人”到学校环境建设的“无人”,这类学校真还不少。
为了应付教育局的检查,学校请一些设计公司或者老师们自己提炼一些高大上的“校训、学风、校风……”摆在学校大门口,既引不起学生关注,学校领导、老师也不会记得。按理说,校训、学风、校风……这一系列的内容主要应该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出,会让人记得非常牢才对。
出现上面的问题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所学校不仅没有自己的理念,而且办学者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的等根本性问题。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会是一所好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无人”现象,体现最集中的还在于,学校办学者从来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看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否优秀,首先应该看到这个文化是否是“有人”的,特别是有学生的。
第一,我们看学校的理念,是否完全是站在教师、或者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例如,有的学校用“文明、和谐、道德”这样的字眼作为学校文化的关键词,显然是不恰当的,一方面这样的词语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很难记得住,也很难去应用,另外一方面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很难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相连接。
第二,我们看一所学校的环境景观打造是否优秀,也主要观察这些景观设施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站在学生的立场。
例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里花巨资打造一些雕塑、浮雕等等,看起来历史厚重,学生既感到冰冷又完全看不懂,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样的景观很明显就是为领导、为成人自身的需求打造的,不适合学生。还有的学校,写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法字体诗词歌赋,看起来古朴又有艺术感,学生却没有办法认识这些字体和参与到理解中去,从环境建设上来看就是相对失败的。
乱象之四 理念和实际两层皮
很多学校的文化理念和实际都呈“两层皮”状态。说的是一样,做起来又是另一样。很多人形容这是“伪”建设。
之所以说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伪建设,首先在于有些学校文化的提法本身就伪。无法落实性和偏颇性使得学校文化建设仅仅成了学校的口号、标语,而无法在学校的教育行为中实施。
因为它们关涉的是文字本身,而没有想过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教育应该做的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文化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
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和可操作的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才能产生它的实在价值。
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平和双语学校。这所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意在让平和的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有一颗平静但不平庸的心,都能成为这个集体中独特的自己。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教学为例,学校开设了30多门选修课,仅是学校的初中部学生社团就达26个。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
例如学校的走遍千山万水的文化课程,在很多学校的校长以学生安全为借口限制孩子们外出的时候,该校勇敢地利用周末和假期,带领孩子们去游览祖国的文化山川或者世界的文化山川。让孩子们在“行万里路”中增长见识,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知识。
例如学校的人文学社,对十一二岁喜欢文史哲的孩子们讲述什么是尼采、苏格拉底、冯友兰,一起研究宗白华、朱光潜、一起阅读汤因比、司马光等等。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心态平和而绝对不是平庸的自己。
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教师的思想能走多远,学校就为教师搭建多么广阔的平台。脱离了落实的活动设置,文化与教育的本质之间就是两张皮,这些“文”是“化”不了人的。
学校文化设计,其本质就是为学校立魂、找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立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理念逐渐化为一所学校的血液。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为了帮学校更好的立“魂”
规避上述“四大乱象”
我们致力于通过“三大系统”设计
办学理念及实践体系设计(MI)
学校环境文化设计(EI)
学校视觉文化设计(VI)
来找到整体优化特色之路
写好学校的使命愿景
提升学校品质
如有问题可直接在下方留言
或咨询“校长会”
韩老师:13674623241(手机&微信)
编辑:校长会
来源:综编自中小学管理、问对教育、微语建言.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