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破开,至此,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了风雨飘摇的历程,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救国图存”的探索。
而近代中国的教育,在中与西、旧与新的冲突和交融中举步维艰,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不愿意国民沦为亡国奴,奋不顾身地站在时代的面前,摇旗呐喊、著书立说,“大办教育”,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救国之路。
1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称抱冰老人、张之洞是清朝后期的重臣,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历任“四川学府”、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他在督理地方期间,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中国近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之洞提出的教育思想包括
一是“中体西用”,这个思想后来成为了清末教育制度的纲领;
二是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张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他在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时,认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因此主张“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倡议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形成了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系统。
三是改书院为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学制
张之洞在1898年上书光绪帝,提出将书院改为学堂,并增加了许多西学的课程,涉及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博物学、制造等门类。
张之洞对近代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认为“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一日不停,学堂绝无大兴之望,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的先驱,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大量的教育实践,使得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在诸多的矛盾中缓缓前进。
2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革命家、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倡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其高校思想教育的自由人格和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基础至关重要。
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所有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贯穿了他的全部教育思想。此外他还倡导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等。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受康德“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他的教育思想给了当时的人们有价值的观念,让人们有了信仰的东西,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了寄托,对国民的影响很深,并且对当代的教育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陶行知提出教育应有四种精神,这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还在一个世纪前就提出了新教育的思想,从学校、老师、学生的层面深入地探讨了新教育的理念。
郭沫若曾经评价陶行知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虽经历史的打磨,至今仍不失其教育价值,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4
严复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所谓“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话辞章之学,讲求西学;“新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但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道路,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他对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学习“中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粗通经义史事。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
中学阶段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
高等学堂,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
严复颇具争议,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暂且抛开,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严复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郎咸平这样评价: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宭境,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5
王国维
王国维(1878-1927),字静安,号礼堂、观堂等,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多个领域皆具筚路之功,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1901年后,王国维先后执教于武昌湖北农务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东文学堂、通州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任教
在此之前,王国维已遍读西方哲学、心理学著作,尤其对西方哲学有了深刻的研究。因此,在师范学校他主讲授西方哲学、心理等、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王国维还为此编译了相关教材,而当时能较为系统地将西方哲学介绍到中国尚寥寥无几。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目标的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他认为: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完全之人物”,就要进行“体育”和“心育”的培养。“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情感的培养,“四育”不可或缺。
王国维在中国育史上所提出的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这样评价王国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摇摇欲坠的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费尽毕生的心血,再如尝试叫醒中国人的复旦大学校长张伯苓、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徐特立、宣扬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李大钊……
斯人已逝,但是他们的风骨依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着。
编辑:校长会(xiaozhangclub)
(本文综合自网络)
推荐阅读:
被遗忘的群体:当年最优秀的学生,如今撑起了中小学教育的半边天!
择校季到来,你的学校算老几?中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百强中小学榜发布!
一键预约,24小时内解答,2周内完成设计
蓝老师:18335163567(手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