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P: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疗效持久
先前已有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疗效确凿,但疗效能否长期维持则尚不明了。一项发表于9月16日《临床精神病学杂志》(J Clin Psychiatry,September 16 2014)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对TMS治疗产生应答的难治性抑郁患者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仍处于较理想的状态。
美国美色岛焦虑抑郁中心主任David Dunner及其同事报告称,在257名接受TMS治疗的急性期抑郁患者中,有68%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症状仍较前改善,而45%则实现完全缓解。
“这些受试者都是难治性抑郁患者,他们的病情改善来之不易。TMS不仅在急性期内的30次治疗中为患者带来获益,对于很多患者而言,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年。”
“因此,我个人将TMS视为新发抑郁及此前三四次抗抑郁治疗失败患者的选择。尤其对于后者而言,即便继续尝试新的抗抑郁药,起效的可能性也似乎不大。本项研究证明,使用TMS治疗是合理的,成本也不算高。”
本项研究的初步长期结果首次发布于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年会。
长期疗效
正如研究者先前所报告的(Depress Anxiety. 2012;29:587-596),TMS治疗后,62%的急性期抑郁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而41%实现了完全缓解。超过91%的患者仅接受了左侧前额叶皮质刺激。
所有受试者中,有257人参与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这一研究队列的平均年龄为48.3岁,三分之二为女性,超过93%存在抑郁复发史,既往使用过的抗抑郁药平均为3.7种。共有42个研究中心参与了本项研究,其中32个为私立临床机构,其他主要为学术医疗中心。研究所使用的评定工具包括总体印象量表-严重度(CGI-S)、患者自评抑郁症状问卷(IDS-SR)以及包含9个条目的患者健康问卷(PHAQ-9)。
随访开始时满足IDS-SR应答标准的44名受试者中,有56.8%在12个月内的每一个评定时间点均满足应答标准,还有11.45%的受试者在每个时间点均处于缓解状态;而随访开始时满足IDS-SR缓解标准的76名受试者中,有66%在12个月内的每一个时间点均满足应答标准,一半人在每个时间点均处于缓解状态。
“因此,在120名急性期治疗后应答或缓解的患者中,75人(62.5%)在所有评定时间点中均满足应答标准。”研究者强调。
作者指出,TMS急性期治疗后有一个缓慢减停的过程:每周的治疗次数逐渐减少。这一过程通常在30天内完成。
再治疗
从第2个月开始,略多于三分之一的患者需要再次接受TMS治疗。这些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6.2次。急性期治疗中,56%-75%的受试者同时使用了抗抑郁药物。
因为本项研究的应答率“显著高于”其他单独应用TMS的研究,“TMS和抗抑郁药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同效应,进而实现更好的抗抑郁疗效。”Dunner医生推测。
治疗过程中,如果磁体的安放部位过于靠近面神经,“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疼痛及抽动。”如果发生此种情况,治疗人员仅需将磁体放在更合适的位置即可。
“除了这一点之外,TMS治疗的耐受性很好,”Dunner医生指出,“TMS优于其他神经调节治疗的一点在于,患者进屋,接受治疗,完成后可自行驾车回去继续工作或去其他地方,而且没有记忆损害。”
专家视点:重要意义
作为对本项研究的评论,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高级影像学研究中心教授Mark George医生称,尽管属于自然研究,本项发现仍然意义重大。
“我们对重性抑郁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从一种急性疾病,到某种更加慢性的疾病进程,”他补充道,“伴随着这种改变,一种治疗方式能否长期发挥抗抑郁效应,比它在急性期内的表现更为重要。”
对大部分抑郁患者而言,使用一种或两种抗抑郁药后,症状往往会改善甚至完全消失,但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两种抗抑郁药治疗没有应答。“患者的生活状况很不理想,而第三种抗抑郁药起作用的可能性只有大约15%,”George医生指出,“事实情况可能更差,因为这些患者可能在初次应答后病情复发。因此,初次应答12个月后处于缓解状态的可能性很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如果难治性抑郁患者对TMS产生了应答,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患者在12个月后仍处于较理想状态的比例很高,达到75%,比我们以往所见到的任何研究都要高,包括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电休克(ECT)治疗。”
“如果患者对TMS治疗产生了应答,但在日后不幸复发,他们再次应答的比例也很高,”他补充道,“因此,对于急性期或长期治疗而言,TMS似乎均可发挥疗效。这一结果对于抑郁患者而言可谓鼓舞人心。”
据推测,TMS可改变脑区回路连结,增强个体针对抑郁的弹性。“如果的确如此,那么我们需要找到实施TMS的更好方法,不仅使急性期应答最大化,同时强化长期的抗抑郁效果。”
信源:Response to TMS Sustained in Depression,Medscape
了解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最新进展,获取权威专家临床意见,欢迎加入医脉通!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