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2016中国能源大势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能源行业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有一个好的开始;但也迎来一系列新问题、新形势,需要更多希望之“光”,照亮能源变革之路。
能源变革是一场接力赛,2017年的能源“接力棒”上也将留有2016年的印记。
在“储能”、“油气”、“火电”、“光伏”、“煤炭”、“核电”、“装备”等细分领域,中国能源报(微信公众号:cnenergy)也做了年度盘点。2016年要过去了,我们选在今天和读者一起回顾2016年能源发展大事与大势。
中国能源报编辑部策划
煤炭去产能放大招
调控利器仍待完善
2月初,《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的重磅发布,不仅确定了双5亿(3-5年退出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目标,同时首次明文提出“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旨在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对煤炭进行调控。
钢铁煤炭去产能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随即密集出台,加上《关于实施减量置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细化指导性文件的“保驾护航”,煤炭行业在去产能的道路上“踩足了油门”。去产能很快取得实效,煤炭产量大幅下降,直接反馈在市场上的是煤价的上升——从6月29日开始,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连涨18期,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直破600元大关。同时,2.5亿吨的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也提前完成。
但煤价超预期疯狂增长,也使供求关系发生改变。相关部门开始启动抑制煤价过快上涨预案,多次密集召开会议应对煤炭局部供应紧张之势,放宽276政策,力推市场化煤电长协机制。11月9日,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开始转升为降并连续8周下降。
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加上煤市供需失衡,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之力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互动调节在市场化过程中备显迫切。
7号文支招煤炭去产能,提出多个调控利器。以276个工作日为例,该政策的严格执行有效督促行业减产,结束了煤企“以量补价”的恶性竞争,但该政策引发煤价飞涨和多地煤炭供应紧张,在多次调控后效果仍不理想,调控思路开始有所改变。
276方便管理,但不一定对各地煤矿企业是最优选择。在市场超预期变化情况下,该政策做出调整,根据不同矿井标准和条件进行等级划分,对科学生产、煤质好、成本低的先进产能矿井,适当放宽硬性规定。
业内普遍认为,利用好先进产能矿井优势条件,反而有助于提高竞争力。退一步讲,如果全面放开,是否还可通过其他手段譬如提高环保门槛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煤炭去产能还需要规避简单一刀切。无论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还是新老矿接续人员安置复杂考虑,在总体指导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还应因地制宜对特殊情况区别对待。此外,价格回升的甜头使本该退出的落后产能蠢蠢欲动,如何避免这些产能死灰复燃对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备受关注。因此,对政策的执行判断以及完善修改也都面临极大考验。
去产能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决不能半途而废。人员安置和资金保障这两大难啃的硬骨头还待解决。虽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可供拷贝的模板,但去产能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游戏,也不是只靠决心就能取胜的战争。
频频调整的政策虽可及时解决当下问题,但也规避了政策实施效应的参考性。实际去产能过程中的难度不可低估,还需相关部门的智囊团,在真正充分了解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多元化的产能化解、矛盾解决的处理机制。(武晓娟)
能源规划批量出台
绘定“十三五”路线图
在经济新常态和能源革命之中绘定的能源发展五年规划,自然会引起更多关注。这一变革时期的规划就像指示灯,能够影响处在路口的能源人行进的方向。
能源行业“十三五”规划是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将采用“1+14”模式,即《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14个细分行业规划。截至发稿,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太阳能、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煤炭等9个细分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出台。每个规划的出台,都为行业十三五发展确定了重要基调和目标。
具体说来,电力规划以低碳为主线,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7亿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左右,气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
太阳能发展全面转向分布式,2020年,太阳能发电新增6800万千瓦以上,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
风电发展向中东部和南部区域倾斜,2020年,风电新增7900万千瓦以上,其中中东部和南部新增4200万千瓦以上,超过“传统强队”三北地区的新增3500万千瓦左右的目标;
水电发力抽水蓄能,计划“十三五”开工6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将实现全面提升,生物质发电、天然气、成型燃料、乙醇、柴油等板块都将大幅提升,替代化石能源量将从2015年的3540万吨/年,增长至5800万吨/年;
煤层气则更加强调煤矿瓦斯的利用量的提升,在抽采量从2015年136亿立方微增至2020年的140亿立方的情况下,利用量要从48亿立方跃升至70亿立方;规划还要求煤层气产量翻番,从44亿立方增加到100亿立方,并且,利用率也要提升3.6个百分点,达到90%。
这些新方向的确立,是企业的新商机,是政府部门的新工作重点,也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碳减排承诺的双重约束下,我国能源“十三五”必须向绿色低碳转型。“十三五”规划透露出的信息,也明白无误地昭示着这一点。但美好蓝图能否真正实现?蓝图绘制得是否合理?出现偏差又如何修正?这些问题一直是笼罩所有规划的阴云。
事实上,对于能源业者来说,5年时间已经足够长,期间很多导致规划难以落地的事情都会发生。变则通,这就需要能源人审时度势、积极应变、适时调整,朝着能源革命方向共同努力。(贾科华)
发展节奏空前受控
煤电不再“猛长个”
2016年已成为煤电发展“分水岭”,接连发布的严控政策意味着,煤电行业“猛长个”的时代正式结束。
作为我国电力供给绝对主力,煤电装机规模的大幅增加,为此前阶段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电力作为经济“先行官”,也已处在历史性节点。在2016年,煤电行业迎来了自己的“18岁”。
为防范煤电潜在过剩风险,2016年4月21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介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三份文件,对煤电建设提出严厉控制措施。
三份文件一经发布,便成为业内“高光”事件。《中国能源报》当日在微信平台发布的相关新闻阅读量突破二十万,刷新了本报微信平台阅读量的历史记录。煤电人意识到,剧变已至。
“接二连三”、趁热打铁。在下半年,另外两份文件也接连发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8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力项目开工建设秩序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于10月1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两份文件再次强调要严控煤电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严控政策基础。
但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煤电过剩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问题已浮出水面。
2016年11月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最终为煤电规模加盖了“天花板”:到2020年,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即“十三五”期间将新增煤电2亿千瓦。但值得一提的是,刨除从“十二五”期间接转的1.9亿千瓦,2020年前新开工的煤电只有1000万千瓦,均摊到每年只有200万千瓦。换言之,煤电已几近“停止长高”。
虽然个子长得慢了,但煤电仍是电力系统中的“大象”,承担着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重任。适者生存,在系统波动性日益增大的境况中,煤电未来或许应该做一只“灵活的大象”。(贾科华)
光伏竞争加速升级
深度整合态势明显
回眸2016年,“竞争”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这一年,国家下发光伏指标的谨慎、光伏电价补贴的调整,以及电站中标价格的屡创新低,无不直接或间接印证着行业竞争之激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光伏产业从市场、技术、价格之间的轮番博弈中受益,光伏制造水平、转换效率等技术得以快速进步,为尽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的基本任务仍是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最终摆脱国家补贴,实现市场化的自我持续发展。
“十三五”开局之年,充分的竞争不仅加速了光伏的平价上网,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光伏应用市场也实现了由重“量”逐渐向重“质”转变,且收效显著。其中,由国家能源局主导的“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规模指标已从2015年的1GW升至5.5GW,在成功引导光伏领军企业后,也将光伏行业的竞争推向新的高度,引爆了甚至贯穿2016全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光伏电站竞标的“价格战”。
在2016“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招标中,0.61元/千瓦时、0.52元/千瓦时、0.48元/千瓦时……中标价格不断刷出新低,逐渐试探出光伏行业的盈利底线。
一方面,政府用市场手段确保了优势企业和先进产能的进入,有效地抑制和淘汰了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领跑者计划”加剧了多种技术的竞争,以单多晶为例,两者之间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均在此期间取得重大进步。其中,多晶金刚线切割黑硅技术获得突破,继续保持成本和最佳性价比的优势;单晶PERC技术的突破,也使得单晶在应用市场具有了攻城掠地的能力,发展势头强,2016年其市场份额获得显著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光伏产品和价格将迎来更加充分的“贴身肉搏”式的竞争。甚至有预测机构认为,组件价格整年跌幅将超过10%,且中上游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价格都有可能再创新低,降本增效将成为各企业首要经营目标,行业深度整合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市场的竞争无时不刻给整个光伏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但政府支持光伏产业的初心从未改变。从2016年底下发的光伏电价补贴力度和要求各省增补目标规模来看,依然彰显出政府大力扶持光伏产产业的决心,给予最大的扶持,保证光伏产业的平稳运行,掌握为光伏产业引入竞价机制的节奏,循序渐进完成光伏行业平价上网的目标。(钟银燕)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后京都”时代不彷徨
“二战以来最复杂的国际谈判”终于在2016年尾划上了一个不算完美但依然悦耳的休止符。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仅用不足1年时间即宣告正式生效,刷新了国际协议最速生效纪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都议定书》从谈妥到生效足足用了7年时间。
《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因此有法可依。它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改变,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多边谈判留下了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经验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协定》的谈判和生效进程中,中国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作为世界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以及事实上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国,中国如有任何懈怠和退却,《巴黎协定》都将是纸上谈兵。
按照约定,《巴黎协定》的生效门槛是至少得到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批准,且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不低于55%。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率先垂范,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向国际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进而有力地推进了《巴黎协定》的生效进程。
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前提之下,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引导、驱动谈判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巴黎协定》为后京都时代的全球减排行动建章立制,书写了历史。但国际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协议约定的减排力度逊于预期且执行前景仍存疑。但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言,从每个国家的利益看,《巴黎协定》并不完美,但对整个人类而言,《巴黎协定》意义非凡。(于欢)
能源互联网元年起航
催生能源产业新业态
2016年,互联网与能源领域迎来深度融合,一个崭新的业态随之铺陈开来。
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10大重点任务以及分两个阶段推进的目标,勾勒出中国能源互联网未来10年发展的基本雏形。这一《指导意见》被业界称之为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开启了能源互联网元年,撬动了万亿元规模的市场。
规划在先,示范跟进。8月初,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推动能源互联网由规划构想到落地实践。截至目前,关于示范项目还在最后遴选阶段,预计不久将予以公布。
受政策利好提振,加之新电改的不断推进,能源互联网在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节能、大数据等领域有望迎来爆发。嗅觉敏锐的企业已开始布局,预计2016年将带来超过400亿元的投资,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将安排3亿-4亿元的能源互联网专项建设资金。
互联网正在重塑能源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传统能源企业正在开展一场全新的“互联网+”转型,从过去常规、单一的经营服务模式转变为直接面对用户需求、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一个崭新的热词——综合服务运营商应运而生。
能源互联网的浪潮,也进一步释放了分布式微网储能以及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设施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说,2016年同样是储能发展的元年。这一年,储能政策频出,储能应用市场不断推进,储能受到政府重视,政策规划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强。
能源互联网是我国实现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均具有特殊价值。构建能源互联网不仅是能源技术的革命,也是一次能源生产、消费与体制的变革,更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然而理想很丰满,不代表现实也丰满。作为新生事物,尽管能源互联网空间无限,但示范项目在推进中效果如何、问题如何解决、盈利模式是否可行,还需更多实践。(何英)
HPC项目终落地
核电出海迎契机
2016年,在国内新机组无一核准的背景下,中国核电在老牌核电强国的存在感却在倍增。9月下旬,一波三折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HPC)投资协议终于在伦敦落签,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再添新证。
北海油气产能进入下降通道以来,加之自身对能源供应低碳化的主动诉求,英国在“弃核”20余年后决定重启核电建设,HPC因此成为英国核电复兴的首个项目。在HPC之外,英国政府后续还计划建设塞斯维尔C和布拉德维尔B项目。英国人的举动提振了后福岛时代一片沉寂的全球核电市场,也为中国核电创造了出海良机。
HPC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署后,中企将在这个耗资180亿英镑的“地球最昂贵工程”中占股1/3,成为英国核电复兴的扎实参与者,同时创造了中国核电企业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意义非比寻常。
与此同时,在相对封闭的国际核电市场,英国几乎是所有拥有自主核电技术国家争食的蛋糕。在投资参建HPC项目的同时,中方也在同步推进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通过世界最严格的核电技术审核——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中国核电造船出海的大战略也随之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作为开启中英“黄金时代”的旗舰项目以及中国在欧洲投资最大的单个项目,HPC是世界核电产业复兴的标志,中企能够先于他国率先进入这个炙手可热的竞争性市场,实属不易。
中国核电产业经过30年不间断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仅开发出自主品牌三代核电,更在建造、运营管理、产业链整合、资金支撑、政府支持等方面具备了竞争优势,具备了为目标市场国提供核电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此外,在全球核电产业竞争性合作的大背景下,中法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为前提的合作,使双方在英国三个新建核电项目上扮演不同角色,反映出中国核电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模式,需要经历从资本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过程,更需要时间。
眼下,中广核已经启动并推进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并力争于2022年在布拉德韦尔B项目实现落地,后者将是中企投资英国核电项目的核心诉求。倘若一切顺利,布拉德韦尔B将成为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项目:它将成为中企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开发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核电技术出口为抓手,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出海”,真正实现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身。
核电“走出去”,要机遇,更要实力。“十三五”已至,中国核电将进入新一轮规模化、批量化发展阶段,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能否内外开花值得期待。(朱学蕊)
风电开发“东南飞”
低风速成行业新宠
2016年,当地处“三北”的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和新疆的风电投资预警级别上升至红色时,部分南方省份的低风速电场却不断交上“全额消纳”的答卷,被划为第IV 类资源区的安徽、湖南、云南、江西等过去在风电领域默默无闻的省份,正在成为风电企业竞相角逐的新战场。
2011年,我国首个内陆低风速电场落户安徽,但这一试验意味浓烈的项目当时并未在行业引发波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9个千万千瓦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规划气势如虹,高风速资源潜力无限的“三北”地区才是彼时风电开发的核心方向。
然而,持续高速攀升的装机很快陷入消纳困局并持续至今。在电网电源规划严重不同步且调度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风电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治理“弃风”顽疾的新途径。当年毅然吃下低风速螃蟹的企业如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年后的今天,我国南方省份风电项目核准、风机并网以及项目开工的消息频出,接近负荷中心、运行方式灵活已经成为低风速电场不可复制的优势。转战低风速,既是风电行业的自我救赎,也是下游逆流倒逼出的掘进。
追随着开发者的步伐,低风速风电机组制造商及相关运维服务商趁势发力。
2016年,更加适应低风速资源条件的新机型下线投运,叶片不断变长、塔筒越来越高;运维平台持续优化,数据精细程度日益提升。低风速风电单位造价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望进一步降低。
岁末年尾,《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未来五年,预计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将超过半数,占到4200万千瓦以上。从推进“三北”大型基地建设到向低风速地区东移南下,2016年我国风电行业正在经历整体发展思路的调整转变,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的规划布局,让占全国风能资源区68%的可利用低风速资源迎来政策红利。
南行步稳,望尽东方风来满眼春。(姚金楠)
天然气定调“主体能源”
市场化改革坐等“临门一脚”
在能源结构必向低碳化转型已成全球共识的今天,占尽“道德优势”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频繁迎来政策利好,成为集万宠爱为一身的舆论焦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化石能源中公认清洁低碳且在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天然气却因价格、体制等多重负面因素制约而备受冷落,部分市场发展几乎陷入停滞,尤其是2016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市场悲观气氛空前浓厚。
幸运的是,冬去春会来。继2016年7月G20北京能源部长会发出 “让天然气成为能源结构转型主力能源”的呼声之后,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土资源部2016年底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份天然气发展白皮书——《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再次明确作出官方定调,“将逐步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叫好不叫座”的天然气行业随之引来发展新动能。
目前中国天然气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毋庸置疑,市场化是促进中国天然气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当前难以大发展的主因。
纵观近两年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动向,价格改革一直是先行者,天然气行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气价改革已大幅领先于行业的体制改革。
2016年下半年以来,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方针,国家发改委密集发文——《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国家发改委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化肥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天然气门站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出台,国家能源局也在年末跟进发布了《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倒逼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铺路。截至目前,除少量涉及民生的居民用气外,占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主要由企业自主协商确定。
最新消息显示,“若隐若现”两年之久的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方案即将于近期发布,已获“主体能源”政策定位的天然气行业早已摩拳擦掌,静待改革迎来“临门一脚”。(仝晓波)
END
责编 | 卢奇秀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