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未来出行,你可能想错了这五件事

2017-11-18 赵唯 中国能源报


        135编辑器





擦亮双眼,看清哪些是真正的风口


未来的出行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司机这一职业或将不复存在,汽车成为人类的第一个专属机器人,它变得有温度,更懂乘客的需求;私家车或许也会销声匿迹,人类将选择共享汽车;道路或将变得井然有序,人类再也不会头疼早高峰的交通拥堵......


不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共享汽车,只要是涉及到未来出行的概念,总能令人感到无限商机。然而在媒体热炒相关概念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擦亮双眼,看清哪些是泡沫,哪些才是真正的风口


11月11日,全球汽车界大牛云集杭州,在“2017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上唇枪舌剑,围绕“智能网联时代的汽车与出行变革”展开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与会嘉宾还集中提到了目前业内存在的诸多误区,本期《中国能源报》电动汽车周刊将其汇总成文,以飨读者。

文丨赵唯

中国能源报记者

     全文约2200字  建议阅读  分钟





无人驾驶并不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自2011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正式启动,无人驾驶汽车正式走入大众视野。主流观点认为,无人驾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还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减少交通拥堵。

不过,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并不这么认为。“大家都说自动驾驶能解决交通拥堵,事实上并不是,长期看也仅仅是起到缓解的作用,短期不但不会缓解,反而会加重拥堵。”李斌解释说,交通拥堵是由公路和车的数量,也就是交通量来决定的。

图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会议现场发言。

据了解,伦敦帝国理工学院Scott Le Vine研究小组曾对这一问题做过相关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导入25%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确会导致交通状况恶化

李斌认为,无人驾驶的作用只在于解放了车主在车上的驾驶时间,“以前堵车了,车主只能手握方向盘等待拥堵的缓解,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车主在汽车上的时间会被完全解放,既可娱乐也可休息”。



无人驾驶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法规



到底还要多久,人类才能安心坐上无人驾驶的汽车呢?这一时间点的到来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吗?不少与会嘉宾都认为,无人驾驶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而是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

金沙江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潘晓峰在会议现场发言。

金沙江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潘晓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技术都可以得到突破,真正的挑战在于伦理、法规和保险三大方面。”潘晓峰解释说,现有法律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或社会关系,但无人驾驶大规模应用后,人类会进入到智能机器人时代,人与机器之间到底如何界定责任?如何解决保险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都需要重建,这将是最艰难的挑战。



分时租赁最大的市场并不在一线城市



当新能源汽车遇到“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分时租赁应运而生。现如今共享汽车也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共享单车随处可见。人们普遍以为共享汽车一定会与共享单车一样,更适合在一线城市重点投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潘晓峰告诉记者,分时租赁的市场恰恰在三四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的停车资源十分稀缺、停车成本高昂,但在三四线城市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此外,三四线城市的电费也较便宜,且出行需求并不低。

他以“京鱼出行”为例,“我们曾在河北省正定、雄安附近的县级地区投入了分时租赁的车辆,实际数据显示,平均每台车每天能被使用4-5次,每天汽车租赁的收入在100-12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差不多4千元。”潘晓峰认为,分时租赁若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是可以实现盈利的,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受困于停车资源短缺等问题,运营数据并不理想。



共享汽车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共享汽车会否成为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尽管已有不少玩家纷纷涌入共享汽车领域,但毋庸置疑,整体行业仍处在“烧钱”阶段

已在3月宣布停运的友友用车联合创始人李宇就曾坦言:“一个月亏损高达200万元,太吃力了。”而在前不久,EZZY也宣布停运。一面是失败案例敲响的警钟,一面是资本市场的热潮,共享汽车到底会否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现场发言。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在现场直言:“共享汽车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鉴于汽车租赁业本身也在持续快速增长,所以我仅认为共享汽车只会是快速发展,像共享单车一样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在他看来,业内对于共享汽车“盲目乐观”。共享汽车相较于共享单车、网约车,在便捷性、成本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共享汽车节省了人力成本,但同时也抬高了停车成本。此外,在服务层次和品质方面,共享汽车也未必能比得过网约车、出租车。

“共享汽车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出租车,在网约车快速发展、出租车相对市场化的前提下,共享汽车的市场需求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程世东补充道。



智能网联绝不等于“汽车+iPad”



近两年智能汽车的概念愈加清晰,落地步伐也持续加快,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智能汽车行业仍存在诸多不足,车企亟需在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更快实现由机电一体化到信息物理融合的转变。

云度新能源汽车常务副总经理林密现场发言。

很显然,智能汽车并不等于“汽车+iPad”,与其“做做样子”,不如先从用户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脚踏实地逐步创新。对此,云度新能源汽车常务副总经理林密表示,尽管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提自己的“互联网+”产品,但大部分的车企都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网+”。

“我们也做了很多传统车企会做的事情,例如大量的远程操控、车内的智能互联,以及信息的实时上传。但互联网仅仅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智能汽车的所有。”林密介绍道,“我们即将上市的电动汽车里面没有屏幕,因为仅用iPad来替代个人终端是不可能的,现阶段还不如利用好车主的手机屏幕,所以我们做了一套非常简化、友好的界面app,车主上车可自动连接车内Wi-Fi,通过app实现音响、导航、收音机的控制。”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闫志强  


文章精选

光伏蟹、光伏鱼和光伏稻在此,吃货们快快看过来!

深度 |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具体该怎么操作?

三问煤电脱硫废水“零排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