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多万人都在看的“一带一路”国际能源高峰论坛,亮点都在这!

2017-12-12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7y7s6af&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天(12月12日),由《中国能源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等话题展开交流。


会议现场直播观看人数已超40万,关注能源的你,不容错过!戳此加入:“一带一路”国际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中国能源报》总编辑刘建林,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国际能源署(IEA)亚太部主任Aya Yoshida,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参赞Siraj Ahmad Khan,抚顺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王咏,奥特讯董事长萧霞,长江汽车董事长曹忠,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徐阳,龙源电力副总经理金骥,中国华信能源外宣中心总经理刘华宾,天合光能首席品牌官杨晓忠等多位嘉宾出席了会议。

△ 图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致辞

王一彪在致辞中表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带一路”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本质是合作共赢。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拥护者和践行者,越来越多的中国能源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中国不仅是世界能源的消费国、更是建设者、贡献者。在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能源企业建设的核电站、水电站、火电站、风电站、太阳能光伏电站以及电网工程等正给各国人民带来光明,源源不断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能源报》作为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综合性能源报道平台,要积极主动地关注跟踪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努力成为“一带一路”能源故事的发现者、传播者、讲述者。中国能源企业的所到之处,无论是建在东南亚的燃煤电站,还是建在南亚的核电站,或者是建在非洲的水电站,《中国能源报》的记者都有责任走进火热的建设工地现场,探索最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最真诚的中国声音。

△ 图为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现场发言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介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石油数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占石油进口的65%,成为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同时,我国不断加大成品油出口市场开拓力度。2016年,成品油出口额达到193亿美元,70%左右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油气投资项目中,已形成了集勘探开发、管道建设运营、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和销售一体的油气全产业链合作格局。


在油气运输通道建设方面,形成了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等油气输送通道,有效解决了资源和能源的输出问题。初步形成了联通中外、惠及多国的油气供应和市场网络,打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油气脉络。


在电网建设方面累计建成中俄、中蒙、中吉等跨国输电线路,在解决当地无电和缺电问题,在促进民心互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大批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以及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显著,成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走廊框架下的在建或者已建成的早期收获项目达20个,总投资额约187亿美元。今年7月,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竣工,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框架内首个大型能源项目的全面建成并实现投产发电;上月底,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首台机组实现发电,极大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现状。


九万里风鹏正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合作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继续推进能源领域的深入合作,把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更好解决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安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为世界经济发展和转型增添强大动力。 

△ 图为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现场发言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表示,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201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43.6亿标煤,同比增长1.4%,其中煤炭消费37.8亿吨,居世界第一;天然气大概2087亿立方,居世界第二位;非化石能源消费5.8亿吨,居世界的第一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和开采量十分丰富,占世界石油、天然气总量的绝大部分。刚好和我们国家少油缺气这样一个能源储量形成了互补性。


同时,从能源消费来讲,沿线国家能源消费水平偏低。从人均来看,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大概是3.15吨标煤,世界平均水平大概在2.57吨标煤,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水平是1.19吨标煤。


从“一带一路”电力的情况来看,沿线国家的人均装机量为459瓦,中国人均装机量1233瓦,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更高,为2253瓦,世界人均装机量781瓦,沿线国家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还需要10.4亿千瓦装机的容量补充,空间还很大。

△ 图为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

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介绍了北京燃气集团开展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合作,北京燃气集团以11亿美金收购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东西伯利亚油气田的资源——上乔油气田,享有其20%的股权,获得项目未来的分红权,以及项目和周边区块的天然气优先采购权。

 

 这个区块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是非常大的一个油气资源,原油可采储量达2.1亿吨,天然气的可采储量达1000亿立方米以上。我们预计在2020年的时候投入生产,届时俄罗斯的天然气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线,输到中国来。

 

在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北京燃气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北京的天然气从20年前,1997年的1.6亿方,达到了去年的160亿方。从1.6亿到160亿,大概用了20年的时间,平均增速超过20%,能有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一方面得益于北京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发展清洁能源,另外一方面,在推动天然气发展、推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承担起了一个能源企业的责任,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市燃气用户数量达到580万户,天然气管线已经超过了22000公里。天然气在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已经超过31%。这次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客观说可能有一些市场发展比较快,资源供应商供应保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更深层次角度来分析,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中国的天然气体系里,储气调峰能力非常弱。天然气消费确实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北方地区冬天可能用得多,夏天用得少。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可能又是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季节性是永远存在的。但在像美国、英国、法国这样传统的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他们整个国家天然气的储备能力占全年用气量的20%—30%但我们的储备能力只相当于总用气量的3%左右,稍微有一些风吹草动,我们就没有任何的调节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2014年、2015年、2016年,这3年我们的天然气增长幅度大概每年6%—7%,但在2013年以前基本上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高的时候能达到20%多,这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家对天然气发展没了信心,认为中国天然气市场没有那么大,上游企业也认为没有必要建那么多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可能我们现在连液化天然气的接收都不能满足。


  


下半场,会议将围绕新时代新能源企业的"新机遇”与"发展动力”展开圆桌讨论,小编先行透露,嘉宾很专业、内容超丰富哦~


特别提醒:备受关注的“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和“2017新能源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情况,将于在下半场公布,敬请期待!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卢奇秀 

推荐阅读

环保部特急令,这脚“刹车”救了啥?


点亮“中巴经济走廊”希望之光——中国电建投资建设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纪实


权威声音丨一篇文章讲透垃圾发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