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嘉华 v.s. 王明涛 的故事(原名:两代USMLE考生 美国行医路)

2014-07-03 李芃 百歌医学

2003年夏天,李嘉华收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偿夙愿之际,他雄心万丈地去某知名BBS的出国版发了一个帖,咨询如何去美国行医,结果被众多“不可能”的回复淹没...

10年之后,2013年春天,已在美读完PhD的李嘉华凭借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高分(Step1 258, 2008年)和全美住院医项目面试(match)中的出色表现,成功被芝加哥库克郡医院(Cook County Hospital in Chicago)录取为内科住院医,迄今已顺利度过了培训期的1/3。

相较之下,早期赴美的一代中国医生往往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去往美国,站稳脚跟之后才去考美国的行医执照。以1989年赴美的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涛为例,他从初到美国到开始做住院医,当中花去了八年。

李嘉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医学教育一点也不差,但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医学生能赴美接受住院医训练。王明涛则在其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反复呼吁:自由执业、重建医生与医院的关系。


两代USMLE考生,两条路

王明涛长于文革时期,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持J-1签证赴美做访问学者。

王明涛医生

1992年身份解决之后,王明涛就和许多朋友一样开始了边工作、边做考USMLE的准备。那时候,他每天白天在实验室里工作,晚上和周末苦读。最初的半年他没有买车,有时还不得不偷偷带着实验用的老鼠坐公共汽车回家,就为了晚上能按时给老鼠打针,记录数据。

王明涛1994年考完Step1,1996年考完Step2,1997年5月才开始在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UMDNJ)做住院医。此时距离他医学院毕业近15年,距离他初到美国已逾八年,这段经历被家人戏称为在美的“八年抗战”。

晚于王明涛24年赴美的李嘉华,属于赴美行医的第二代中国人。USMLE从1999年开始可以在中国大陆参加考试,当时,对素有出国行医传统的北医,这也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李嘉华是早期尝试“吃螃蟹”的人。2007年秋天,李嘉华与李旸、胡向欣、张媛等人共同创建了北京USMLE学习小组(Beijing USMLE Group,以下简称BUG)。

USMLE已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行考试,越来越多的国内 USMLE考生 希望在医学院就读期间就攻克下这一考试,毕业后直接赴美参加住院医面试,成功匹配(match)当地医院。

在李嘉华身边的朋友中,2011年有一例、2012年有5例、2013年有8例match成功。而据专事USMLE培训的北京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旸透露,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共有14例成功match,其中包括4名住院医。

李嘉华总结,新一代群体的特点是:年轻,英语好,USMLE考分高,很多都有美国临床实习经历。


高强度转型

刚刚开始住院医生涯时,李嘉华也有很多担心。他担心自己适应不了住院医培训,担心有交流障碍,“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别说美国住院医,这方面印度人都比我们有优势”。

入职培训时,李嘉华又担心自己的临床知识不够用,担心治不好病人,担心未来一年的轮转生活会怎样。在风湿科开始第一个月的轮转时,他甚至担心过自己连药都不会开。

到美国之后,李嘉华在新浪微博的实名认证账号添加了“大内科”几个字。美国的内科住院医训练分为大内科轮转和专科轮转,在大内科轮转时,内科住院医会同时收治各个内科系统的病,而在专科轮转时,又扮演会诊专科的角色;而国内医院少有大内科,轮转到哪个科室就只看哪个科室的病,每个人只负责自己专业领域。

这对李嘉华是一大挑战。此外,住院医还要参加团队会诊,向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处理比较复杂的病例,这也远比国内的住院医锻炼人。“美国的住院医培训是一个以循证医学为中心、高度标准化的过程”。

在这种非常成熟的按部就班的体系下,内科住院医三年培训结束后就能能独立带组,相当于国内普通内科的主治医师,行话叫“独立组”。这在国内至少要5-7年,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主治医师上面还有(副)主任医师作决策。外科住院医第二年就能做小型手术的助手,第三年就能主刀小手术,难度最高的神经外科或心胸外科,七年也足以让一个住院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独立执业医师,培训效率远远高于国内。

住院医培训只是第一步,早年赴美的王明涛知悉更多的甘苦。当年的他经过努力,在住院医的第四年做到了神经内科的住院总医生,不仅多拿到一张证书,并且成功申请到了神经内科竞争最激烈的临床神经电生理-肌电图专科训练资质。

在纽约州立大学做专科训练时,王明涛同时开展了周密的工作面试,跑了全美12个地方。在考察了私立医院、州立大学医院、退伍军人联邦医院等各种不同医疗团体后,他选定了伊利诺伊州立大学(UIUC)的教学医院——只有这家医院给了他自由选择:或成为医院雇员、或自己开业,王明涛因此拥有了自己的诊所。

为何如此看重这一点?王明涛直言:我来自于体制,我知道体制对医生的束缚。原本UIUC的教学医院和王明涛约定,连续两年提供固定资金以支付其工资和诊所各种开销。王明涛花10个月就自力更生了。

美国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一开始,家庭医生推荐给王明涛的病人,都是医疗保险支付较差、限制很多的那种。王明涛对此十分理解:美国的医疗评价体系不认学历不认职称,只认医生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病人的口碑至关重要。当家庭医生不了解情况时,根本不敢贸然推荐病人,否则他自己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开业12年后,王明涛有了近八千名稳定联系的病人。他所在的小城有两大医疗集团,好几百个医生,其中十多个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涛是唯一医院支持下私人开业的医生,他的诊所也是大学医学院指定教学点。今年3月开始,为了适应奥巴马医改,王明涛又加入了当地具有近百年历史的Christie诊所。

考量机会成本

早期考USMLE的医学生们各奔前程之后,他们当年创建的BUG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李嘉华还会主动收集每年美国住院医项目match的情况,并且及时分析总结,做成图表和大家分享。

“国内的医学教育一点也不差,医学院有顶尖的教授,三甲医院的临床水平医疗质量也和国际接轨”,李嘉华说,不过,他还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可以去美国接受住院医培训,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

李嘉华介绍,美国医生的发展轨迹十分明确。以他所在的内科为例,住院医培训结束后可以选择成为大内科医生,诊治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继续参加2-4年的专科医生培训(比如消化科、心内科等),成为专科医生。

此外,美国医生的行医模式也非常多元化。一般分为临床路线和学术路线两大类,喜欢做临床的医生可以独立或团体开业,或者成为医院的雇员,他们只负责诊治病人,收入和工作量挂钩(影响收入的另一因素是,如果通过考试取得本土行医执照American Board,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医保签约支付),不需要写论文评职称,只需每10年参加一次医学考试更新行医执照即可。

“在这里找到当医生的纯粹感和幸福感”,李嘉华说。然而,这种幸福感不仅需要付出,更有与国内医疗界相比的“机会成本”。美国的一名普通医师,也不可能像国内这样身兼公立三甲医院科室主任和医学院校教授,实际收入也无法与后者相比。这反过来也解释了,为什么考U的在职医生集中于年轻的住院医。

事实上,也有极少数通过USMLE并match到美国接受了住院医培训的中国医师,最后仍然选择回国,成为公立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或是去了外资医疗机构。

王明涛一直对国内医疗界的现状保持密切关注,在微博上积极参与有关的讨论。他觉得自由执业才是医师们的出路,也是医改的出路。今年1月份回国时,他还特意在上海,与探索多点执业医生们聚会。

“能去美国行医的医师毕竟是少数,希望国内的医疗界能够真正改变,让医师们自由执业,把全副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业务上。”王明涛说。(编辑 衣鹏 谭翊飞 申剑丽)

作者李芃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jizhelipeng)

———————————–

PS:

李嘉华新浪微博:http://weibo.com/huahantang

李嘉华新浪微博

王明涛新浪微博:http://weibo.com/mtwmd

--------------------------

以上内容为百歌医学获得21世纪经济报官方许可后,全文转载

原文链接: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4-04/23/content_96787.htm?div=-1

Best Regards

百歌医学

百歌医学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aigeme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