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猪价姓市不姓政,无足够数量能繁母猪的“争取恢复”如无源之水 | 陈贤棠专栏

农牧前沿 农牧前沿 2020-08-20
来自专辑
陈贤棠专栏
扫码关注“农牧前沿”,闻达天下畜牧

⊙ 文/ 陈贤棠

11月份以来,猪价有点让人摸不着北,大家一句话以概之:波动。


应该说,价格有点变化,没有像10月份那样风起云涌地不断大升。其实,差不多两个月以来,升升降降,幅度都小,所以,波是有的,但动就不大,而且依然在高位。

但由于毕竟出现了一点降的现象,哪怕是断断续续又被升所打断,但许多朋友的看法比较一致,那就是政府干预,也就是“措施得力”的结果,所以,价格不但已经控制,而且,开始下行。另外,更有信心满满的朋友放言,近期猪价可以回复到10元时代。猪价肯定无法阴沟翻船,有人给我们做主,吃肉无忧,价格不高,慌什么慌?


总而言之,乐气氤氲,大功告成。

那么,政府的“措施得力”包括什么?鼓励、推动、帮助生产,放冷藏肉,还有,就是开足马力进口………


这些措施,都是事实,但是不是肯定就可以马上让今年入夏后如脱缰野马一样狂奔的猪价老实下来,特别是已经触顶下降,甚至春节前回复10元,后,乖乖的长期低下去?


我的看法是:起码明年内无此可能。


明年别说10元,就是15元都可能性不大。相反,猪价大涨在即,而且,可能比上一轮涨得更加来劲。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准确的结论是不难得出的。比方说,有关的决定性因素,如能繁母猪、疫情状况、疫苗使用以及政策影响(生产、进口、冷肉)等等,时代脉搏到底是怎么样跳动的?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去紧扣而不是文过饰非,或者揣着感情取代事实,或者让屁股决定脑袋来“把脉”,而是用具体的数据事实去推断,猪业的目前轮廓与未来轨迹,应该就比较清晰,而价格如何,就呼之坦出不用猜谜了。


我们知道,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我国对猪肉的需求,是明确的,可以说一直在上升,由二十年前的3000多万吨提高到目前的5200万吨到5500万吨之间(去年为5400万吨),虽然,肉食品结构有所改变,但,猪肉所占的比例,一直在6成5以上,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所以,这方面的需求一直不出现减少。猪粮天下安,国务院上个星期提出要把生猪生产和粮食生产一样去抓,就是这个道理和原因。


猪,从哪里来?毋庸置疑,就是从能繁母猪那里来。这个关键的数据决定供应能力。所以,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我们到底减少了多少能繁母猪,现在有多少能繁母猪。更重要的是恢复正常供给又起码需要多少能繁母猪,而我们快马加鞭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具备这些数据的能繁母猪?


国家原来认定的能繁母猪警戒线为4500万头(我国最高峰的2014年,曾经多达5600万头)。当然,由于技术水平提高,一些人士认为有4000万就可保无虞。但,由于全国大张旗鼓的拆场和利润低迷,乃至亏损,从而导致前年入秋后开始,这方面的数据就一直往下走。到非瘟出现的去年8月,已经不到3000万。今年元旦节前,不到2700万。而春节后,由于非瘟的铺天盖地,那就不可收拾,“母”复何言了。能繁母猪的雪崩式狂泄损失,就是这段不堪回首的时间内发生的。但,到底损失了多少能繁母猪?一直到现在,官方还是语焉不详。近日某部给的数据是,规模场还有600万头,并且,一直往下走的的势头在11月终于“止跌回升”,升多少?数据为别说百分之一了,还是小数点后面两个零去找。也就是说,象征意义而已。


如果这个数据可采信(对不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数据不能不用,但必须说明该数据来自何方外,还必须说明不知道是真是假),那么,这一次的非瘟扫荡,能繁母猪这个水龙头的水源量已经减少需要量的8成以上。


是不是现在这方面的数据已经恢复开始直线上升?估计是,但幅度应该不大,也就是说,恢复到3000万的数据,明年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基数太低了,所以自供量无法跟上,外国进口母猪更加不可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全世界的能繁母猪超过一半在中国,人家能够给你多少?


不妨量化算一算。比方说,我们乐观一点,全国现在的能繁母猪可以达到800万,以每头年供仔猪22头算,也就是明年可以增加的母猪应该不超过500万(可以投放市场的大猪就更加少了)。后年,要达到3000万都是不能肯定保证的。因此“2020年底恢复正常生产供应”的要求,作为目标口号(我们没有口号那还得了),还加上“争取”这个定语动词,是可以提出的,但要达成,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3000万能繁母猪如果没有,“正常”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现在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能繁母猪的恢复性发展,还无法按部就班平平稳稳地无忧无虑进行,因为,非瘟之剑高悬头顶,对许多想恢复生产的养殖场而言,由于生物安全的难以到位或者无法到位,那真的是防不胜防。所以,这个如此关键的数据可能可以前行,但摇摇晃晃的醉步,是难以避免的,趔趄一下,更无法担保不出现。因此,“计划免疫变化快”并非不可能,高歌猛进的幻想,我们也不应该存在。而睁大眼睛,高度警惕,措施周密地严防死守,绝对隔断,却是无时不刻地要做好。否则,恢复正常就极可能永远在梦中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正常生产的原因。没有正常生产,恢复生产就是赌博式蒙眼扫射,浪费与危险,可想而知。现在的形势下,真的担心事急马走田现象的出现。这方面的教训,我国多矣。


现在,疫情依然频发。有消息表明,那些复养的场,失败累累,无可置疑,就是非瘟在复发。当然,某主管部门公开的时至今日全国非瘟才一百多例,也有人信。包括国务院某参事,包括数不胜数的专家,都在意气风发地使用这个数据,以证明非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根本不值一提。但,这种哈哈镜数据,真正的养殖人,真正的学者,包括真正负责任的官员,是心知肚明的。非瘟,名副其实是掏命一拳,许多人对疫苗望穿秋水就是此因。


但,疫苗又偏偏无法出台。不但可使用的正规疫苗不知道猴年马月才面市(明年几乎不可能),就是各地出现的“私家苗”,由于违法,也是不能使用。所以,把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诚为不智,亦不现实。毕竟,别说私家苗,就是公家苗,也不一定固若金汤,高枕无忧。世纪难题,可能真的需要世纪来完善。


一个缺字,可能可以高度概括:水源(能繁母猪)缺水量,防疫缺疫苗,安全缺资金,管理缺技术,价格缺稳定(最近的情况)等等,诸如此类因素的影响,势必造成养殖人的复养的一个核心之“缺”——信心。


而信心没有或者弱化,制约力就可怕了,仅此一条,想快肯定不行。这,就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真实状况。


因此,我认为中国猪业要恢复元气,三年内是无法企达的。有的朋友,不知道哪来的突发奇想与词汇丰富,称现在是“后非瘟时期”。老天,文章才开个头而已,承、起、转、合还遥遥无期地远在天边看不到影子呢,怎么可能已经“后期”了?就是几十年前就出现的国家,都不敢说是后期,早着呢。相反,是名副其实正在进行中的“早期”。那些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真的要不得,因为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事实依据。除了误正事和闹笑话,没有任何作用。


不是吧,政府肯定干预。不可能让猪价那样“乱来”的。


有道理么?当然有。但真的马上可以解决问题么?比方说,让明年就可以正常供应价格走低吗?


看我的嘴型:不可能!


不错,政府的确是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变局用前所未有的态度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包括前所未有的口号,但,近期,包括明年就解决问题,可能性真的没有。

我们知道,政府不能违反《价格法》《物权法》等法规,去定价、限价、约价。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自作聪明又不懂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找借口出臭招去压市场价格,那是行不通的。我们不妨看看政府除了给补贴或者收购外,只能够使用的三板斧——


首先,是鼓励推动帮助恢复生产。


可以说,这是政府的根本宗旨职能所在,也是政府最应该和最能够做的工作,也绝对是最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招数所在。可以说,从今年的五月份开始,政府就开始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特别是八月份后以国务院的“猪五条”和广东省的“猪10条”以及四川省的“猪9条”为标志,证明政府部门的动真格和全方位,是空前的。而上个月和这个月,国务院有关会议紧锣密鼓,都少不了深入性的手段。前几天,连一直闪烁其形的林业管理部门,也终于公开发文放开有关限制,帮助恢复生猪生产。至此,所有的部门,都可以说一路绿灯,万事俱备了。这,真的可以说前所未有啊。养殖有年的养殖人都知道,以前里面水之深关之严,想全部顺利地一次性通过,你能不脱几层皮?


但,我们必须看到,恢复生产,政府部门的开绿灯,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而且,现在就是快马加鞭的建设,一个规模场没有一年半载,根本不可能建成。毕竟,环保与安全要求,今非昔比,肯定需要下大功夫。完善起来,时间要求不可能几个月就搞定。建设就绪,进猪苗育种猪,再配种生产,养大猪出栏,又是耗时一年多。如果以自繁自养的规模场算,如此建设与生产流程下来,需时肯定两年以上。


必须看到的是,政府这些动真格的措施,目前主要集中是在上层的设计。那么基层的执行呢?没有基层的落实,多么美轮美奂的蓝图不但打折扣,而且可能落空,那么基层是什么态度和做法?

这个就不好说了。大家知道,养殖对地方没有税收(有些学者为此建议收税),而且占用土地,并给地方带来环保压力,如果遇到大疫情,还可能让地方政府掏腰包,如此等等,等等如此,从部门利益出发,有几个愿意那样去“顾全大局”?当然,最近国务院规定省政府要列入责任主体范围,而地方政府也都不管是否心甘情愿,都被上一级把自己负责的生产数量推压头上。但,即使如此,地方政府依然高招频出,比方说,不主动帮助养殖场恢复生产,而对提出恢复生产的申请,就关卡重重,推责在先。承诺书上,“霸王条款”的内容,让养殖人手足无措不寒而栗…….这些状况说明,上级的着急与部署,不等于万事大吉。我们的管理体制,监督措施,系统运作,反馈响应等等,还短板处处,需完善提高之处甚多。非瘟一年来的残酷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恢复正常生产,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虽然我们可以改正,但快得了吗?

瘦骨嶙峋,育肥不易。毕竟,社会管理与诸多方面,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吏治管理等等密不可分。这些,我们进步明显,但离国家实际需要,可能还是距离非小。

其次,就是进口肉。


许多人认为,这是良方一剂,剂到病除。其实,大谬也。


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我们哪怕是挖地三尺,一年可以进口多少猪肉?


世界每年的猪肉贸易量,去年为810万吨。但,今年开始,因为非瘟的影响肯定会下降,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年贸易量约600万吨左右。我们能够抢下三分之一,也就是200万吨,就不错了(今后缺猪的国家和地区多着呢)。我们最高年份是2016年,为170万吨,今年1到11月,也才170万吨。很多人口口声声今年可以进300万吨,不是事实。未来的利好是能够大量进口美国的猪肉(如果贸易战不打起来的话),不好的是由于非瘟的愈演愈烈,全球肯定是货少价高。


另外,由于能繁母猪目前不到正常需要量的2成,虽然国人的肉食品结构会出现一点变化(特别是价格太高和供应太缺的影响,以及其他替代品如禽肉的增加),但猪肉供应的缺乏量应该不少于3500万吨。那么一点进口肉,真的杯水车薪,作用是有,但太小。


再有,就是冷藏肉的投放。


其实,大家都可以判断,政府投放冷藏肉,是不得已的做法。目的,就是针对如期而至的两节(元旦节和春节)和两会(人大与政协)的市场供应,争取稳定一些。今年9月,为了国庆节也是如此,放了3万吨。据说这一次放得比较多,达12万吨。这,能够解决问题吗?


这次的投放量,比9月份是多了三倍。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比9月,更加缺猪,而且,“稳定”的时间关系到两节两会,强度大时间长,所以,摊开后,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什么。另外,我们要问的是,到底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冷藏肉?政府又掌握多少?一直以来,官方语焉不详,比较靠谱的,可能是国家掌握20万吨,民间掌握30万吨,如果这个可能有点乐观的数据是真实的(这个月公开的是,堂堂发达地区的南京市,仅有4500吨。而国家才有11个冷藏肉基地,每个基地库存约一万吨。地方政府掌握的略少一些),那么,我们这个“蓄水池”如此少的水量,再加上全年的进口猪肉,连全国一个月450多万吨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就是放出12万吨,也不够全国一天的需要量(每天需要量约15万吨)。在时间跨度两个多月内,这,怎么可能有力地保障了市场供应?这样的干预,作用又有多大?另,“蓄水池”的水就那么一点,提前放出来以后如果产量上不来,供应的持续性又怎么保证?毕竟,明年更加缺肉,丁吃卯粮,只能够加重后面日子的困难度。殷鉴不远,比方说今年9月份分三批投放来保障国庆节的节日气氛,刚刚投放结束没有几天,即10月3日开始,猪价就不可抑止地狂飙大升,一个月内升了几乎一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就是市场规律,没有生产的恢复,其他扬汤止沸的手段肯定都是浮云。价格只能够由市场决定不可能由政府来左右(我10月8日写了《为什么三万过后尽开红》一文,就是为了提醒不要违背市场规律去做剜肉补疮得不偿失之蠢事)。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严重缺猪的局面将在明年如期如期而至。今年的缺量可能是2000万吨,明年可能就达3500万吨。国家对此是估计到了,半年来,特别是近期的做法,充分证明这一点。但,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恢复正常的生产,远水不解近渴,还制约因素非常突出,难以一下子予以解决。而进口肉和冷藏肉毕竟与我们的需求数量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认定:明年二月底后,价格大起,一如今年十月,而清明节后,重演狂飙大戏。


有个在养猪业打拼多年颇有成就的朋友今年十月很认真对我说,明年接待一般朋友用海鲜,接待贵宾才上猪肉。

非戏,诚哉。
2019.12.26.

陈贤棠专栏

陈贤棠

曾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市场执法、经济研究和纪检监督工作的肇庆市某部门干部。


转载声明本文为“农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联系我们


授权转载、新闻爆料、投稿

刘女士:18924304850(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

罗女士:tttika(微信)

加入我们

jianli@fishfirs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