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新区创新的“重庆经验”

2016-10-24 陈升 中国经济报告

【实现重庆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借助重庆的产业特色、开放特色和体制特色,发挥高新区的集群效应、扩散效应与示范效应,走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高新区发展道路】

□陈升

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及趋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竞相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力争抢占高新产业发展制高点。

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科技工业园(后称“硅谷”)以来,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诸多国家也纷纷开始根据本国国情与区域发展特点建立高科技园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高新区建设的浪潮也日益高涨,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开始,时至今日,中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总数已经达到140多个。在“创新驱动”和“新常态”战略背景下,高新区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高新区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一种创新引领下的高新区改革试验路径与发展模式。2009年以来,中国陆续批准成立了17个示范区,重庆高新区也于2016年7月迈入国家示范区行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将为重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创新中心增添强大动力。

 

重庆高新区发展历程

 

1991年,重庆高新区成为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重庆高新区已形成规模,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理解重庆高新区取得的成就,有必要探析其发展沿革。


1.要素集群阶段(1991-1999年)。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推动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初期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以及产业自身的扩张能力推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进入、聚集与整合。1991年3月,重庆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政策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得以低成本涌入,区域内要素聚集加快。此后,得益于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市成立,大规模基础建设与大量投资的进入,为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高新区生产要素的聚集耦合带来更多可能。可以说,此时重庆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等“外力”驱动,造成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下、低附加值产出占比大等现象。


2.产业形成阶段(2000-2007年)。当区域内要素聚集并耦合到一定程度,区域发展的动力已不再限于政府政策。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中国西部向东开放的前沿,尽管“有形之手”仍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手段助力高新区发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之手”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优势产业扩张,高新区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生化制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汽车配套产品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并于2001年进入了全国先进高新区行列。此时科技创新对高新区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并取得诸多成就,如“海扶超声聚焦刀”的发明与生产,创造了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发达国家的先例。重庆高新区开始进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


3.创新突破阶段(2008-2014年)。随着空间要素聚集与主导产业强化的基本实现,创新活动对高新区的发展开始起决定性作用。产业集群将在创新势能的推动下朝着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如石墨烯产业的崛起及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重庆高新区率先拥有全球领先的石墨烯工艺技术。同时,高新区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为优势产业,现代商贸物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的‘1+3+X’产业体系,有利于加速开发与扩张空间格局。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高新区的建设范围从原有的20平方公里扩展至73平方公里,并重组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包容增长的理念下进入了“三次创业”阶段。


4.财富凝聚阶段(2015年至今)。在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取得较大程度提升时,高新区就具有强大的“磁力”形成更大规模与更高层级的要素聚集,这种势能将推动高新区对区外经济产生更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重庆高新区基本上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墨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并形成了西南铝、植恩药业、格力、鑫源等大批创新型龙头企业。2013年与2015年,重庆高新区分别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15年,重庆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3亿元。2016年7月,国务院批准重庆高新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为高新区的下一次腾飞带来更多机遇。

 

重庆高新区发展特色

 

1.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形成集群。重庆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本土企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是高新区初期发展的境况。要实现高新区跨越式发展必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外企来实现。以计算机产业为例,2008年以来,重庆先后引进惠普、华硕、宏碁等全球IT产业巨头,并带动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电脑零部件企业落户,计算机产业群集规模不断壮大,逐渐形成“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根植性,如今计算机产业已在高新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成为高新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高新区通过对外来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良性聚集,不断扩大集群规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在引进吸收方面,高新区不断提升引资质量,先后招引台联电、美国睿思科技、清华同方等全球龙头企业入驻高新区。目前,高新区已形成石墨烯新材料、物联网、高技术材料等附加值高、比较优势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可以说,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资外企的吸收引进,从而与高新区内生要素发生交互耦合,是重庆高新区得以提高产业集群规模与质量、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科学布局——形成势能差——扩散辐射。根据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和九龙坡区八大功能板块划分,高新区制定了“一基地两中心”的发展战略。西区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核心板块,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通过布局石墨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高端装备制造园等专业园区,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产业;建设国家级综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定位打造出带动全市、辐射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东区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展以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为主的高科技服务产业,定位于打造石桥铺、二郎两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重庆高新区通过东西差别定位、东西并举,打造重庆经济增长极。高新区内各类高新技术要素聚集壮大,使之与区域外产生势差,通过这种势差的外向扩散,带动区域外的传统产业及各个社会领域更新升级,从而发挥高新区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3.创新培育——企业主导——成果转化。高新区通过将各类要素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产生技术创新,并通过政策鼓励与引导,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转移转换,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重庆高新区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与园区内创新主体的集聚壮大程度有关。高新区突出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建立了阶梯式的企业培育体系。目前,通过政策鼓励与扶持,高新区累计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4家。2015年,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数量居重庆市第一位。一方面,推动科技型企业多元化聚集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新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墨烯科技、台晶电子等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IT微企孵化园、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等上百个孵化载体,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规模化培养。通过对各类创新主体的培育与认定,高新区成为创新主体富集地。


为加强培育创新主体,重庆高新区向园区内100多家企业推出科技创新券——“渝新券”,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在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方面,重庆高新区重视对园区内企业的政策扶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扶持激励,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未来展望

 

重庆高新区在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存在其短板制约,与国内一流的高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支撑、开放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市形象提升与功能完善的任务依然繁重、东西两区在建设发展上还存在资金与土地等瓶颈制约、创新软硬环境均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不仅有助于重庆高新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有利于提升重庆高新区在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发挥高新区的先导与示范作用。为此,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有以下路径可选择:


1.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实现产业构成“高”“新”化。未来,重庆高新区的发展需要培育出新经济,这里的“新”表现在其原生性与引领性。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产业、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对全球价值链的承接,而在高新区,需要实现的是价值链分解后通过创新驱动形成新的业态。如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庆高新区需以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及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效益,鼓励与工业4.0相关的控制硬件、软件等产业、企业的发展。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进经济活力,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重庆高新区应引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新区形成集群,发挥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与服务业在高新区集群耦合效应,使高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2.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招商引资能力。重庆高新区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等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打造更加开阔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国内外优势资源“引进来”,高新区创新技术与知识“走出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够促进高新区在市场结构、高技术产品竞争程度、技术吸收等方面实现优化与提升,进而推动高新区在创新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提高。高新区发展还应该主动对接自贸区各项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贸易,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同时,将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大开放型经济对高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将重庆高新区建成内陆开放先导区。


3.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使企业成为高新区的创新主体,首先,要重视各类企业的培育。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引导,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孵化,搭建完整的孵化链条,降低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风险,同时,提高各类创新主体的成长能力。其次,构建高新区创新创业新生态。在人才方面,应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在投入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科技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在制度方面,政府要解除阻碍各类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制度性约束。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把重庆高新区打造为创新驱动引领区。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解决制约创新的突出问题。科技创新要与制度创新协同推进,构建活力更足、效率更高的创新软环境。重庆高新区要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培养与运用、科研经费管理等重要领域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示范,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领域先试先行。

(作者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