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时间,数了42891只猛禽后,我们写下这篇论文
本文所使用的分析结果已发表在鸟类保护生物学期刊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959270921000356
如需获取全文,可联系xu.shi@uqconnect.edu.au 或作者微信:lylanji
猛禽迁徙,地球上最壮观的的动物迁徙景象之一。在迁徙季节,成百上千只鹰汇聚在一起,平时空荡荡的天空这时仿佛充满了魔力,就像在观看一场盛大而随机的演出,我们不知道下一秒钟会是哪种猛禽登场亮相,但我们知道它们一定会如约而至。
如今越来越多的猛禽迁徙监测项目在中国大陆展开,我们掌握了很多新的迁徙集中地的信息,也了解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分布和迁徙路径。然而,收集到的这些猛禽迁徙数据有什么用?除了种类、数量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外,我们还能得到哪些新的认识?
以我们的冠头岭(详见👉冠头岭之上)为例,讨论一下猛禽迁徙背后的规律。
冠头岭的位置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陆中部和东部的秋季猛禽迁徙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从东北,华北,内蒙等地,经过中西部山区的偏西部的路线(上图实线),一条是韩国、日本等地入境我国,和华南地区的猛禽从东南沿海地区迁徙的路线(上图虚线)。
冠头岭承接的主要是后者。这条路线上有较多的灰脸鵟鹰和凤头蜂鹰,以及鹊鹞、白腹鹞,但是草原雕、短趾雕、靴隼雕这些更偏西部的猛禽数量就很少。另外,冠头岭还有一些国内其他地区较少见的猛禽,比如褐耳鹰、褐冠鹃隼、栗鸢等等,这使得冠头岭的猛禽颇具广西特色。
冠头岭猛禽迁徙的时间规律
迁徙猛禽有哪些?
2015到2019年间,我们在冠头岭共记录到了42891只、多达30种日行性的猛禽。从这五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猛禽迁徙大致的时间规律。
灰脸鵟鹰、凤头蜂鹰和红脚隼是数量最多的三种猛禽。灰脸鵟鹰和凤头蜂鹰整体上整个迁徙季都有一定的数量,到监测结束时蜂鹰仍还有每天数十只到上百只之多,这也说明了监测工作可以适当延长到11月中旬。燕隼主要在监测前期出现,而红脚隼则明显集中在后期,也就是10月下旬到11月初这段时间。
同样的,褐冠鹃隼和黑冠鹃隼也是在迁徙季的下半场才姗姗来迟。或许红脚隼,黑冠鹃隼,褐冠鹃隼等以昆虫、两栖类为主食的猛禽迁徙会比较晚,而捕捉其他鸟类的猛禽,比如燕隼和日松、松雀鹰等则会跟随雀形目小鸟的时间表,比较早就踏上了秋迁之路?
褐冠鹃隼总是在10月20号前后开始集中出现©师旭
从文献中我们了解到,日本的凤头蜂鹰成鸟在秋季迁徙时,会经过广西南部这一片区域。但是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冠头岭的蜂鹰大多数为幼鸟,而如果日本的蜂鹰都会选择类似的路线的话,那么还有相当数量的成鸟没有被记录到,或者没有出现在冠头岭。
我们猜测可能是冠头岭的地形原因,导致没有经验的幼鸟容易绕进北海这个小小的半岛,而有经验的成鸟则会少走弯路,直接经由更北的钦州、南宁前往中南半岛的越冬地。
冠头岭的成年蜂鹰比幼鸟少很多©师旭
从全国其他监测点来看,冠头岭的红脚隼数量应该是最多的。红脚隼的种群数量非常庞大,在印度的集中过境地可以达到数十万之多。理论上绝大部分的红脚隼迁徙都要经过我国境内,但是国内的监测点通常见不到稳定的大群红脚隼,只有冠头岭是个例外:在迁徙季的后期,时常能在下午乃至傍晚见到数百只的隼群。
今年冠头岭的大群红脚隼©独行远方
这些红脚隼之所以会集中在冠头岭(广西其他地方也时常会见到大群),主要是因为它们迁徙时会在中国西南地区绕一个弯,从海拔相对较低的中缅边境乃至中南半岛前往印度,以避免在前往南亚的途中翻越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
但是为什么红脚隼总会在傍晚集大群出现?是在集群寻找夜间栖息的场所吗?还有很多我们尚不知道的东西。
红脚隼的迁徙路线示意。数据来源:satellitetracking.eu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相对于灰脸鵟鹰和蜂鹰的稳定数量,红脚隼的数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特别大,比如2016年只有900多只,而2021年则有7000只之多!为什么红脚隼的数量年间波动如此剧烈?这可能是与大范围的气象条件有关,新的研究也正在展开。
什么天气适合看猛?
在迁徙季节观猛,最令人纠结的就是猛禽的“不可预测性”:要不要上山?明天的天气是否合适?许多观猛点会有自己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比如连续降雨之后,大概率会有比较多的猛禽,秋季刮北风时比刮南风时的猛禽要多......即便如此,有时候趁着好天气上山,却“千山鸟飞绝”,人比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天气与猛禽迁徙的关系究竟如何?
我已经不止一次发过誓再也不上百望山了...惨痛的经历太多©师旭
我们使用了2015-2019年冠头岭的天气数据,包括风速风向,降雨,云层遮蔽度等信息,与每日的猛禽数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很有意思:只有凤头蜂鹰的数量与北风和东北风呈显著的正相关——说人话就是只有蜂鹰的数量在这两种风向时是明显增加的,风向对于灰脸鵟鹰、红脚隼和小鹰们(松雀鹰、日本松雀鹰、褐耳鹰)似乎没什么助力或者干扰。
不过对于剩下的其他猛禽而言,只要是偏北面来的风,都会有更多的数量被监测到,这也和我们的经验比较相符——北风时猛禽的数量和种类通常都更多一些。
这张图可能过于抽象...没事看文字就可以!
为什么会是这样?
灰脸鵟鹰、红脚隼和小鹰们有更狭长的翅型,更强的飞行能力,这些可能让它们对风向不是特别挑剔。灰脸鵟鹰和红脚隼在跨海飞行时也会依赖良好的风向,但是在地形起伏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可能就不会太受到风向的限制。
蜂鹰的飞行能力要相对弱一些,因此对于合适的风向可能更为挑剔。相比于东北风和北风,西北风时凤头蜂鹰的数量就没有明显增多,这可能与蜂鹰的来向,也就是它们的迁徙路线有关:蜂鹰可能主要是从东部或者北部来到冠头岭区域,从这里也会继续朝西或者朝南飞行,因此西北方向并不是蜂鹰的主要来向。
除此之外,降雨对猛禽迁徙是明显不利的,这一点显而易见。有意思的是,更高的云层遮蔽度(多云或者阴天的天气)会有更多的灰脸鵟鹰、蜂鹰和红脚隼。冠头岭位于海岸边,海边的高积云可能预兆着适合迁徙的晴好天气,另一种可能是有云层时要比晴朗的天空更容易找到高飞的猛禽,因此多云天气要比晴空时的猛禽记录得更多。
当然,这些结果只是基于我们这五年的数据和天气分析所得,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模型的结果也受到所使用的统计学假设和方法的影响,因此这些结果也只对冠头岭有效,其他地区的猛禽监测点,需要各自的分析才能了解猛禽迁徙与区域天气的规律。
如何保护猛禽?
我们发现枪声主要集中在上午8、9点,以及午后至下午的这两段时间,而10点到13点这段时间几乎很少有枪声出现。这可能是因为盗猎者主要瞄准的是早上刚起床、以及下午这段时间低飞、寻找夜栖地的猛禽,而中午因为有良好的上升气流,猛禽飞行高度比较高,因此也不容易受到盗猎的威胁。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希望给出保护建议:每年冠头岭猛禽迁徙季,执法部门可以在凤头蜂鹰的迁徙高峰期加强巡查,比如10月中旬到11月初这段时间的早晚两个时段,尤其是在凤头蜂鹰数量很可能较多的多云天气以及冷锋过境期。
回看2015年至2019年这五年的监测,我们很自豪能够建立起全国比较优秀的迁徙猛禽标准化监测流程,收集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并能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出冠头岭地区的猛禽迁徙生态和保护现状。
虽然冠头岭的迁徙猛禽数量不比国内外的一些著名的监测点多,但是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精彩的迁徙,如今又有了科学性的阐述。随着公民科学项目在国内的大量开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参与到动植物科学数据的收集中,我们希望冠头岭能成为一个范例,让众人收集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科研上的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和引证。
冠头岭的猛禽研究尚不止于此,随着监测年份的增多,数据的累积,我们又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现象,希望能在将来分享更多有意思的研究给大家。
论文作者:师旭,肖晓波,赵心忆,孙仁杰,赵兴峰,蔡志扬,林吴颖
致谢
由衷感谢所有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员、志愿者,以及登上冠头岭观鸟的人们,冠头岭迁徙猛禽的数据收集与保护离不开你们的努力。
由衷感谢这些年来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与保护项目的资助方,感谢参与猛禽保护众筹或文创产品筹款的人们,感谢每一个关注猛禽的你。
特别鸣谢广西林业局、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北海市森林公安局、北海市旅游文体局、北海市海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北海观鸟会(筹)数年来对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及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
将热情化为持续行动加入月捐,成为美境挚友和我们一起守护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