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点击破百万的儿童剧是如何修炼的?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儿童科普剧《科学好玩》制作人,潜心影视行业十五年,真心爱好影视剧,曾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后来从摄助起步,干过摄像、摄影师、剪辑、编剧、广告导演,一步步发展为制作人。其中作为摄影师,曾获全国2006年纪录片最佳摄影。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挖掘有条件的儿童,创作一系列关于心理学的科普作品。
导演王斌是男主角吨仔的爸爸
《纸的故事》第1集——纸的freestyle 算是一个花絮篇,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拍摄的,剧情有点翻转。《纸的故事》系列(共6集)由主机 PXW-FS7+辅机 ILCE-7SM2 拍摄。
点击观看视频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7puxx6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像很多小导演一样王斌也有浓浓的电影情结,所以会不惜工本把科普节目打造成有故事情节的科普小网剧。下面介绍一下《科学好玩》的情节,借吨仔(4岁)与各种材料精灵的矛盾,设置科学疑问,再请博士团(名校在读博士)给予解答,从而让孩子们明白科学是“有用又有趣”的。
既然是拍给小孩子看的,“那颜色就丰富一点,灯光亮堂一点,对比强烈一点,景深不用太浅,反正也是用手机看,差不多得了”。这是儿童节目差不多的套路,这样想没错,但王斌是有“电影情结”的,“值得做,就值得做好”,《科学好玩》要讲故事,拒绝套路,追求真实柔和的“统一感”。(统一感是古典戏剧理论的核心,在这种美学的追求之下,我们的故事,画面,声音都往真实柔和的目标上使劲)。
那么问题来了,从摄影角度,如何做到“真实柔和”的画质?更好的设备,或把设备用得更好。越高档的设备还原得越好,值得花钱,同时也要花力气试片。
在“科学好玩”团队里,试片是一种共同爱好,专门一块硬盘,用FCPX项目管理试片素材。
试片是有技巧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唯一的小目标”。这次要测试“FS7好不好?”这个测试太难了,因为怎么界定“好”、跟谁对比、环境客观准确么(会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基础光线都在变化)。很多测试往往都是茫然的拍了一大堆数据的排列组合。这些组合有没有干扰因素,有没有重复测试,测试者往往不能回答,因为没有想清楚“我能做多少,我要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一开始测试也是“贪多嚼不烂”,测试多了,才慢慢明白自己的“小目标”和“能力圈”,每次只测一小点,跟现有经验或现有机器对比,得到一个“什么情况下,好坏百分之几十,有什么解决方案”的结论,这种结论不一定严谨准确,但足够有指导意义。如果还想测试别的功能,或把测试再细化,重新筹备,重新测试,不要“一勺烩”。
比如说我针对FS7网上有人反映暗部噪点多的问题,做了一个“FS7噪点在照度多少的情况下可以拍”的测试,让吨仔(《科学好玩》男主角)拿着我的入射测光表去测不同区域的照度,并拍摄下来,后期再调色对比。前期看素材,在4EV之下就不能拍了,后期调色(FCPX自带调色,无降噪功能)发现4EV下仍有点乐观,因为相同的照度,暗部(深色物体)的噪点经过调色会变得明显了,所以建议以6EV为下限。 根据我的多年经验,这个6EV基本上就是各家设备的零界点,不能以“亮度低,无噪点”作为评判数字摄影机的标准,因为暗部自打胶片时代就有噪点,如果有厂家把噪点抹掉,那必然在其他方面出问题,比如色彩还原怪异,甚至出现颜色断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3174cw3e&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斌和吨仔测试“FS7噪点在照度多少的情况下可以拍”
发现了问题,下面该如何解决呢?
小剧组资源有限,做了一个球灯还是可以的。中间一根光柱外面是宜家那种几十块钱的灯笼,再配一个短腿支架(不升太高,方便给孩子打光)。有了这个草根底子光。人物身上的噪点不再出现。
试片不仅能了解机器,更能了解机器在内前后期的整个流程中的位置关系。也许别人能拍出来的质感你却拍不出。分析出原因,便多了一份对设备的了解。而且试片越多经验越多。
下面自黑一下,在决定仔细用FS7之后。我还测过在EI模式下各种增益的噪点。大家可能在笑话。EI模式下增益不可调节的。对的,我看素材的确没差别,带着疑问上网找资料才发现答案。新机器总有一些功能是你不了解的。不试一下,问题会躲在说明书里,终其一生不出现(优势没发挥),那多可惜啊。只有不断反复的测试。战士才能了解手中的枪。大家还记得《阿甘正传》中阿甘在部队里反复拆装武器的情景么?熟能生巧,但要目标单一,明确。
电视剧都是后期配音。《甄嬛传》、《芈月传》你听到的都不是孙俪的声音。电影是前期录加后期ADR。
ADR就是根据同期声参考声带进行对白重置的技术。由于一般拍片现场都有几十db的底噪,为了获得更高的动态,会在录音棚重录对白,录音师会把在现场录的一段台词反复给给演员听,演员按照当时的语气,对上口形。混音师会根据现场声音所在的环境,给这个声音加上空间感,距离感,运动感。简单的说ADR就是更好也更贵的后期配音。
完全不可能。所以我们严重关注声音质量。早期的流程是:外置四轨录我们《科学好玩》是拍孩子的。现场不录好,后期再让孩子来对口型补录,音机,两个孩子各带D11无线话筒。再加一只超指话筒ECM-673。因为没有大规模移动,话筒员由矮话筒架取代。这个高度拍一米左右的孩子刚刚好。
这样的流程没问题,就是有点麻烦,前期要打板,后期要合板,剪辑时候也要注意,不小心声画错位往回找素材就太折腾了。节目拍到中途,我无意间发现FS7在声音方面为小剧组考虑得很到位,我怎么没早发现啊。FS7具体声音亮点如下:
❶ 支持MI热靴,买一个MI支架直接连接D11无线话筒,少一根话筒线,集中供电,也不用担心电池电量了。
❷ FS7本身自带mic,这个mic很隐蔽,在机身上就是一个小洞洞,录现场参考音是很棒的。
❸ FS7甚至支持四声道,哇,太棒了,这样就不用外置录音机了,也不用合板了,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我通过比对,自带四轨录音音质杠杠的,完全不用担心音质。
所以后来我们就不用外置录音机了,直接录在FS7上,设备越少,效率越高,后期更是省一个合板环节。
说到颜色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 问题1:选什么色域,后期最容易调出电影般的画质?
☞ 问题2:如果还有其他设备,什么色域能方便的让两台摄像机融合?
针对FS7,问题1的选项是选S-Gamut3还是S-Gamut3.Cine的问题。索尼的建议是拍摄 SGamut3.Cine,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S-Gamut3虽然色彩区域更大,但是他和709色域不是等比例放大,在709色域的调色难度更大,更可能出现偏色,对此选用相对等比例放大的SGamut3.Cine就更保险。
问题2的答案其实就要看另外一台摄像机了,这次我们拍摄的设备是ILCE-7SM2,相对而言,ILCE-7SM2的颜色就弱一些,表现在后期拉高饱和度时,画面会出现颜色不自然的地方,尤其在小孩细腻的小脸蛋上。为此我们前期拍摄提高了一些摄像机的饱和度(满值是32,我们开到16),弥补一点4:2:0对色彩的过度压缩。在最后的成片中,基本分不清哪些是ILCE-7SM2拍的。
最后再结合一下实拍,讲解下如何拍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11yd7ax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想看的朋友请收看纸的故事第三集《纸的威力》
这场戏洗手间(吨仔之前拿着测光表反复测量)实景拍摄,本来照度不够,有了大球灯的底子光,满足5EV的照度要求,主灯一盏5500K的LED灯(300粒发光单元),辅光以自然光为主,结合一些固有灯具。拍摄时间选在白天,室内灯都打开(浴霸除外,因为亮度太大,色温太低),门窗都保证通光。主光基本以不破坏现有环境为原则。大灯笼,一直放在人物附近,以不穿帮,保证5EV为目标。
摄影机主要是FS7,部分吨仔正面全景镜头因为场地狭小用的是a7s2(36*24全画幅让镜头更广)。前期在主角身后燃烧一点烟饼(帮助孩子表演,场景气氛也更真实),后期人物前景再用AE加烟雾素材。
录音采用双D11+超指向话筒ECM673,全部录在FS7上。(场地狭小,省掉外置录音机,方便多了)。
这场戏,我们拍了4小时,镜头数30多个,70%用在片中。
本文算是一个FS7 使用者的自白(高级用户聊意境,低端用户聊操作,中级用户聊画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结合了小团队网络节目的制作流程,重点是“可操作性”,只有简洁的试片,简单的场景,简明的解决方案,才能解决“操作性”问题,也才能把精力投入到演员表演和故事张力的打造之中。
尽管设备厂商都希望设备应用场景能更广,但必定有一个最佳的用途。我认为拍摄网络剧情片,FS7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使用越深入,感觉越明显。至于团队大小的界定,两三个人都行,只要能脚踏实地的了解并使用,小团队也能拍出大电影的质感。这就是《科学好玩》对FS7的评价。
后排左起:余杰(副导演兼剪辑),吨爸(导演,编剧之一),张鑫(摄影兼动画)
前排左起:吨妈(制片,编剧之一),吨仔(男演员),怡然(女演员),怡然妈(宣传)
(转自:索尼中国专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