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视角】与时代同行 ——中国电视见证难忘岁月

影视制作杂志 影视制作 2023-04-05


作者 | 本刊主编 李新民

订阅 | 010-86092062

李新民

本刊主编

电视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电视观众和电视工作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电视的变迁,见证了几十年来祖国的快速发展,一部中国电视史,就是一部国运昌则电视兴的历史。


电视是20世纪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的生活因为有了电视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



从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的初创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历经挫折,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建立起一批分散的区域性电视台,可接受人口极其有限。十年动乱,电视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单调乏味的说教充斥荧屏,电视在艰难挣扎中前行。笔者曾供职的贵州电视台,1968年创办时,有人贴出大字报称“电视是为资产阶级城市老爷服务”,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电视拉下马!”出生就逢连阴雨,中国电视真的不容易。


中国社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1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也迎来了辉煌时期。全国电视机拥有量由开播时的300来台,增长到改革开放初的300万台,目前已有4亿多台。电视机作为家庭现代化最重要的标配,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沙发土豆”成为人们描述电视影响力的戏语。



我是1977年上大学以后,才第一次看到那神奇的“黑匣子”——电视。1980年给父母买了一台12寸中外合资的黑白电视机,1983年给自己的小家添置了第一台14寸的国产黑白电视机,以后又陆续更换为18寸、26寸、34寸、42寸彩色电视机,现在使用的是前几年买的一台60寸的高清电视机。


1996年,我幸运地由一个电视观众成为一名电视工作者,亲历并见证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给中国电视带来的迅猛发展:笨重的老式机器被先进的摄录和制作设备取代,使纪录的声画更加清晰逼真;优化了电视录制的方式,提高了效率;彩色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发明,还原了自然的色彩,提高了电视画面的品质;卫星和有线电视扩大了电视传播的范围和信号传送质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步,电视呈现出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的革新。


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内容,更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978年1月开播的央视《新闻联播》,持续多年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1980年一部一周只播一集的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1983年一场略带青涩的电视春晚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除夕的夜晚。上世纪90年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渴望》、《还珠格格》,开启了大众文化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中国电视荧屏更是五彩缤纷,成为转型社会人们解惑、解密、解闷、解忧、解放的贴心朋友。



中国电视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最快,早已是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近年来,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的开机率、收视率、收视人口、收视影响力和经营收入全面下滑,正面临诞生以来的最大挑战。不少人看衰电视,其实,危机是“危”也是“机”,它促使电视业反思和变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电视在普及性、权威性、公共性和专业性方面仍有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每当重大事件发生、重要纪念日庆典、精彩赛事直播、优秀电视剧热播以及每年除夕,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围坐在电视机前。



未来,随着智能化和物联网的发展,电视有可能在智慧家庭中扮演新的角色。电视需要与时俱进,历史必将继续证明,电视的每一次变迁,都将迎来它的新生。

END

【推荐阅读】

《金陵十三钗》剪辑师孟佩璁谈战争戏的剪辑
S+现象级纪录片《风味人间》:用三种剪辑方式展现浓郁奇丽的影像风格

1000帧慢动作、30T硬盘、耗时两年,这样记录闪电太震撼了!

24万帧一帧帧修复,4K新版《开国大典》“重焕新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