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完成上百部广告、MV、纪录片、电影调色是种什么体验?听听她的答案
作者 | 本刊编辑 孙琳
订阅 | 010-86092062
重新归零,历练蜕变
进入调色这个领域时张明珠已经27岁,她将入行的经历形容为“误打误撞”。1997年她离开所在的纪录片拍摄团队全景映像工作室,一心想着下一份工作一定要去学习一门专业技术。
一开始她来到台湾的太极影音公司应聘剪辑师的工作,没想到老板看了她的平面摄影作品,却建议她去学习TC(Telecine 胶转磁)。当时对后期了解如一张白纸的她,连TC是什么都不知道,便答应下来。
很幸运的是,张明珠起步的学习基础是跟当时台湾调色界最火的宋雅蓉女士以及具有胶片洗印厂看光师背景的林瑞经先生近身学习,从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里,学习到了扎实的调色基本功以及聆听客户之道。
太极影音的业务以广告为主,有了一些实战的广告调色经验之后,张明珠希望能够再拓展到更具有创意发挥空间的音乐录像带MV领域学习,为此转换到了另一家有着更多MV业务的意象图像处理公司。在这个公司期间完成了王菲《乘客》、孙燕姿《逆光》、周杰伦《晴天》等大量MV 的调色工作。在分担业务量的同时,她也常常研究当时MV 调色最为厉害的前辈,也是公司里的同事丁登科师傅的作品,从他很多优秀的作品里获得许多美感的启发。
随着数字摄影的发展,调色的工作流程开始向数字化转变,为了学习数字调色系统以及工作流程,张明珠开始尝试寻找台湾以外的工作机会。她很幸运地获得了当时香港PO朝霆的工作机会,在香港受训一个月之后,来到上海分公司工作。
在上海工作的那一年对于她来说,除了累积了与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优秀导演的合作经验,也因为观摩学习香港优秀同事的技术,仿佛重新刷新了一次从基本功到美感的眼界。这一年的种种经验,是她调色生涯里一个至关重要且崭新的启程点,让其重新归零,重新学习。
金马奖获奖影片《阿莉芙》
这些重要的磨练,都成就了张明珠之后获得泰国后期公司工作的因缘。出于自身对于电影的热爱,同时十多年的广告、MV以及纪录片、艺术录像的历练已经足够让她向电影调色的领域发展。于是从泰国的电影工作经验开始出发,她逐渐将服务的触角拓展到大陆以及故乡台湾,参与了《恶棍天使》、《痞子英雄2》、金马奖获奖影片《阿莉芙》等上百部电影的调色工作。
技法多变,基本功永恒
张明珠最近完成了院线电影《银河补习班》的调色,这是又一次与大陆电影工作者的合作。在前期准备阶段,《银河补习班》以印度片《Dangal》(摔跤吧! 爸爸)做为参考,采用整体温暖的影调方向。同时《银河补习班》是一部具有年代感的电影,摄影指导在拍摄时就已经透过镜头以及滤镜运用,来创造年代感,比如亚运会、父子被路人霸凌这两场,就有一种朦胧的光晕美感。
《银河补习班》少年阶段影调温暖
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童年、少年和成年三个阶段,影片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只是色彩感的不同。其中童年与少年基本调色方向相差并不多,更多的是镜头与滤镜运用与否的差异。成年的影调,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朝向比较现代性的影调方向。而航天员身份的场景,在太空舱内就是更加未来感的方向,一方面基于冷蓝,同时又保有一点古铜肤色的色彩感。舱外的戏份,则是要注意不同镜头之间国旗红色的匹配。
太空舱内具有未来感
比较特别的是,在试映阶段,俞白眉导演观察观众的反应,很多观众都哭得很厉害。导演不希望影像在色彩上给观众的心理感受太过压抑无望,所以在试映版本之后,调色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原本调得比较阴暗冷调的场景,比如监狱、太空舱,改往更亮更暖的方向。最后成功返回地球场景,则是呼应开头火箭升空,一个温情且怀抱希望的影调。
《银河补习班》中太空舱里的舱体其实是灰白的,为了创造出冷调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有一些肤色,因此会专门针对舱体与肤色,分开不同图层做局部处理。
DaVinci Reslove是张明珠常用的调色系统,使用接口单纯,容易上手,版本更新速度飞快,应对复杂的状况,尤其是需要多且不同形状的power window遮罩一起运作且需要动态追踪的时候效率很高。另外内建的效果或修图工具,比如 flare、face refinement、dead pixel fixer、film grain 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可以更加方便做一些特殊色调的创作。
像针对影片中的很多夜戏,如98 年洪水暴发的场景,对于夜间层次感的处理,张明珠以达芬奇调色系统为例,“ 通常我的第一个调色节点是色彩平衡 (balance),亮部与暗部在视波仪的参考线会设置在818与76左右,之后会有一个专门做log mode的节点,low rage的默认值我会修改成0.2(如果是走Aces 色彩流程管理,会沿用系统默认值),对于黑位细节的掌控诀窍,就是在balance node保留多一点层次,其他反差在另外一个节点做,更细部的黑位,在log mode的node来达到扎实的黑。”
夜戏层次感的处理
二十多年来从广告、MV到电影,张明珠观察到一个有趣的趋势,随着某些广告的叙事与打灯方式打破传统广告原本亮并干净的模式,逐渐往电影感的方向靠拢,这些具有电影感的广告,调色策略也相应地走着揉和广告(干净)与电影(自然写实)的调色技法。
而电影长片的色彩,也随着数字调色系统里有着更多调色工具的交互灵活应用,能够看到更多揉和广告调色手法的痕迹。像她最近在调的一部台湾的剧情长片,导演给了一部法国电影的影调参考,就是带着广告调色的技法,这种技法她也曾经运用在之前调过的电影里,所以定调的过程很快。不过,尽管调色的色彩倾向与影像风格会随着叙事、场景氛围而有所调整,但是基本功(黑白平衡)是永恒不变的。
前期奠定色彩,后期锦上添花
张明珠认为,一部电影的影像风格,在前期是由摄影、灯光、美术道具、服装、化妆等等环节塑造奠定的,后期的调色只是锦上添花。在电影长片的调色过程中,她会跟不同摄影指导合作,也会随着摄影指导的习惯,对于前期拍摄及其准备工作有不同时机与程度的介入。
《银河补习班》剧照
比如《银河补习班》,摄影指导汪大勇老师在拍摄之前做了许多测试 ,包含对三种不同品牌的全画幅摄影机做各种曝光测试,以及不同效果滤镜的测试。相应到调色环节的观察,则是基于获得相同色卡的亮度与色彩平衡标准,判断不同摄影机影像在后期调色时,各自在曝光不足、过曝与正常情况下的影像质感与色彩表现,由此来决定最终所使用的摄影机品牌。
除了这种对于影片初期准备工作的介入参与之外,调色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对于剧本的理解、观看粗剪小样、了解现场有哪几种不同摄影机的混合运用,哪些滤镜的运用,与摄影指导或导演一起观看小样,讨论场景及其叙事氛围,还有拍摄条件(包括天候因素、场地限制、演员、梳化、美术道具等)不足的部分,在DI 调色时来做补救的工作。
观众进入影院观影时,对颜色与光影的关注度与敏感度远不及对故事本身,所以导演和摄影师在光影色调上的想法,是首先需要去聆听与实现的。《银河补习班》前期的DIT 和现场调色工作由张明珠的好朋友高铭执行,高铭与摄影指导共同讨论出来的现场调色结果,对于实际的后期调色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比如有些场景张明珠会特意去看一下粗剪小样的版本在高光或者天空的细节有多少,提醒自己把控这些层面的细节。又或者观察有哪些场景比其他场景多了更多绿色色温,提醒自己保留这些摄影指导的创意,而不是依照惯性去把这色温修掉。
后期调色时对于不同摄影机的质感适配,对于调色师来说观察的重点主要是影像锐利度的匹配。此外,也要注意不同镜头或滤镜的运用,以及在景深、锐利度方面的匹配。“观摩了很多国外优秀的影像,我觉得前期对于整部影片各个场景的色彩计划至关重要,往往一个道具或者演员服装的色彩对于画面的美感提升,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非常期待在往后合作的电影里,有创作者愿意让调色师来参与前期的色彩计划讨论,那一定很有趣。”
在一个采访中,张明珠把电影调色比喻成绘画,调色师以大自然的色温、光影反差作为参考为电影光影配色,同时她也非常喜欢读诗,在读诗时脑海中会浮现相应的影像,这也许就是她调色时灵感迸发的源泉,而电影就是写诗作画的那一张画布。“优秀的调色师在具备基本的条件组合之外,并不一定是同一种面貌的”。有的安静寡言,就像张明珠或者丁登科,虽不善聊天,但凭借扎实的技术总有懂得欣赏的客户;有的虽然不一定懂导演的电影,凭着天生的美感仍然可以调出优异的影调;有的即便没有影视技术的学术背景,也不懂数字化流程,但是天生色感极佳;有的仍然默默无闻等待伯乐发现;而有的即使非常知名,作品众多,但色彩平衡的基本功并不是很好。
“调色就像盖房子,地基(色彩平衡)没打好,Primary 初级调色颜色混浊,后面的Secondary 二级调色就费劲了,再怎么调都会‘乌浊’。”对于希望进入调色师这门行当的年轻人,张明珠建议他们好好地去打磨自己的色彩平衡基本功的准确与效率,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战经验的积累。老老实实地观摩示波器里的色彩讯号,做好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色彩匹配,这才是对客户作品及自己专业最大的尊重。
END
【推荐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