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00年后,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终被揭晓……纪录片《六人》揭秘真相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2224名船员和乘客中,仅有705人幸存。 在这个事件的幸存者中,包括6名中国人。所有幸存者到达美国纽约后,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但6名中国人却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
2021年4月16日,纪录片《六人》上映,最大程度还原了6名中国人当年的故事。这六名中国幸存者遭遇了美加排华法案、美国囚禁华人移民的天使岛、英国秘密遣返中国船工等种种惨烈的历史事件。
方荣山掉进冰海里,冷到发抖,四周漆黑一片,哭喊呼救的声音不绝于耳。他抓住一块漂浮的门板,奋力爬了上去。他从不认命,也不认怂,就是凭着这股求生的蛮劲,命悬一线的他硬撑到救生艇的到来,成为“泰坦尼克号”上最后一个获救的人。而救起他的,是英国指挥官哈罗德·罗威。这是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船难,1517人为它陪葬。1997年,英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以此为蓝本,拍出著名影片《泰坦尼克号》。所有人都羡慕影片中Rose和Jack的世纪爱情。但几乎无人知道,导演卡梅隆的灵感其实来自于船上这名幸存的中国人方荣山。
和方荣山一起幸存下来的中国同伴还有5人。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上所有乘客中最为特殊的——最不受欢迎,并且被美国驱逐出境。即便遭遇如此重大的灾难,死亡近在咫尺,但他们还被当时的西方媒体污蔑为:因贪生怕死挤上妇女儿童的救生艇的中国人。而英美男子让妇孺优先入艇,尽显高贵刚毅之气。对此,这六名幸存下来的中国人一直未有机会辩驳——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缺乏自信,处于某种“种族主义自虐”的状态,海外移民总被排斥和污名化,却无法为自己争取话语权。
多年以后,方荣山和罗威都已不在人世,彼此的后代却因为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见了面,如同一场海上的世纪重逢:“我们很荣幸找到了彼此。”4月16日,这部由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揭示了100多年前泰坦尼克号上六名中国幸存者的真实遭遇,以及此后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如同云朵般变换的命运。纪录片的调查和拍摄人员发现了方荣山写的诗歌:“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 “美国梦” -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
1912年4月10日,十几岁的方荣山就逃离当时“土客械斗”泛滥的故乡——广东台山,和他的七名同伴远渡重洋去了海外。方荣山只是一名水手,在没有身份的地方辗转、拼搏,遭遇冷眼、嘲笑与误解,连登上泰坦尼克号也得使用化名“Fang Lang”并挤在下层甲板三等舱里。两天之后,经停爱尔兰皇后镇(现为科夫)港口后,泰坦尼克号向开阔深远的北大西洋驶去。此时,与8个中国人同在船上的共有一等舱乘客338人、二等舱乘客279人、三等舱乘客704人及船员908人。
在1997年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虚构情节中,晚风吹拂下,穷小子Jack拥着展开双臂的富家女Rose,眺望大海尽头,还带Rose去三等舱跳舞,一切都太过美好。而对于这8名中国人来说,他们并未见过来自头等舱的美丽少女,只是兢兢业业承担着最苦最累的烧锅炉工作。或许在某个完工的时刻,他们也曾和Jack一样意气风发,在甲板上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King of the world”。
19世纪中期,在淘金热的吸引下,大批华人来到美国。他们开设洗衣坊、中餐厅、杂货店。30年里,约30万华人移居美国,大多数定居于美国西海岸。华人移民还为美国国家建设以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 海难发生之后 -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Fang Lang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巨轮撞上冰山。据《六人》导演罗飞推测,8位中国人中,Choong Foo最早意识到危险来临,逃离到13号救生艇。资料显示,13号救生艇中有一位东方人,不会说英文。“这符合Choong Foo的特征。他英文特别不好,中文也是写不了字。”包括方荣山在内的6名中国人都活了下来。
当时救援方荣山的指挥官哈罗德·罗威回忆,当方荣山发现身边一位船员因劳累过度快要晕倒时,仍旧坚持着接过船桨用力划起船来,“像英雄一般”。另两名和方荣山一起掉进大海的中国人不幸遇难,其他5人则凭借自己的航海经验,“反其道而行”,在震耳欲聋的哭喊呼救声中,沿船右弦往船头方向跑。中国乘客Choong Foo率先逃离到13号救生艇。其他4名中国人赶到右舷,在妇女儿童未坐满的情况下,搭上倡导“妇女儿童优先”的头等舱专属救生艇。
- “一边倒”的报道 -
“美利坚合众国参众两院在国会通过本法后九十日内,至本法通过后十年内,华工来美的时间为,特此暂停;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不得来美国,或在上述90天期满后,不得留在美国境内。”——1882年《排华法案》
尽管大难不死,他们的逃生经历却被《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刻意污名化:这几名中国人装扮成女人偷摸混进救生艇,窃取妇女儿童的生还机会。这些诋毁甚至延伸到“中国人有贪生怕死、不守秩序的种族劣根性”的层面。一时间,这几个忍受一切的“沉默的黄面孔”被口水淹没。不懂英文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谣言,更无从辩解,只是像往常一样继续在异国挥汗如雨。
海难发生后,美国《纽约时报》和上海《申报》都进行了详细报道,而8个中国人幸存了6人这一细节,也引起了两国读者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争议:生还比例如此之高,中国人是否用了“不光彩”的手段逃生?
美国的《布鲁克林鹰报》事后报道说:“没人能说清这些华人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上了救生艇的,但他们确实坐在里面。”很快,西方媒体的报道开始“一边倒”。传播最广泛的说法,是“中国人假扮女人逃进救生船,藏在椅子下方,并挤占了女性与孩子的逃生舱位”。
- 纪录片还原历史 -
“船上有中国人?”罗飞很惊讶。后来罗飞和中国朋友聊天时发现,他们也都不知道这事儿。这反而增加了他拍摄的兴趣,最终决定启动这个项目。“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如此有名的沉船故事里发现了一段未明的历史,有责任把它拍摄出来。”罗飞说。
就这样,罗飞跟随施万克的调查视角进行跟拍。他们辗转多国,阅读历史文献、求助相关专家,甚至通过模拟实验来还原六人的求生方式,力求整个调查客观克制。方荣生的故乡,广东台山,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我们3月说过一起随心飞目的地,台山。
其间,罗飞辗转联系上《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希望他能给到一些建议。在卡梅隆的电影中,其实有拍摄方荣山获救时的画面。可惜的是,这段画面最终并没有剪辑到电影里。卡梅隆很快回复:“我知道你们这个项目已经好久了,希望能碰个头,我也有一些问题想要问你们。”他对泰坦尼克上中国幸存者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断问调查团队“你们挖出来什么新东西”。在片中出镜接受采访的同时,卡梅隆还主动提出要给影片做监制。
就这样,从最开始的六个英文名,到了解他们的汉字名、出身以及去向,调查和拍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一点点揭开这场20世纪最严重海难里中国人的人生际遇。
船难发生时,这些中国幸存者最小的24岁,最大的37岁。他们在劫后余生的退让和谦恭中无声息地流落到世界各地。这六名中国幸存者遭遇了美加排华法案、美国囚禁华人移民的天使岛、英国秘密遣返中国船工等种种惨烈的历史事件。一战后,很多英国商船上缺水手,很多中国水手便应征上船,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付出青春和汗水,拿的薪水却只有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一战结束后,英国把他们视为不安定因素,拒绝这些人入境。
施万克站在清冷的墓场里、看着眼前的伦敦华工纪念碑。在华人的持续抗争下,英国直到2017年才逐渐开始承认华工的事迹,并公开纪念在英劳工。然而,他们依然在历史洪流中勤劳、隐忍、顽强地过完了自己一生,如同夹缝中奋力生长的种子。
而其他获救的同伴,Lee Bing辗转到加拿大,开过一家咖啡厅;Ah Lam继续做船员,能查到的最后行踪,是和几千名中国船员一起被遣送到香港或上海;LingHee也一直在海上当船员,最后去了印度,下落不明;Chang Chip在后续的某次航行中染上肺病,病死在英国;Cheong Foo因为同音的名字太多,目前仍未确认身份。而他们所有人都像有一种共同的默契:对至亲绝口不提“泰坦尼克号”。
- 历史从未终结 -
泰坦尼克号沉没在一战爆发前夜。当时,西方社会内部隐伏着巨大的阶级矛盾,而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的优越感也臻于巅峰。这艘象征着当时最高工业成就的巨轮,也成为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种族分化的生动展示。英国纪录片导演亚瑟·琼斯说:“那个时代充满了‘种族歧视’。人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的言语、行为都表现出白人的优越,华人、亚洲人连同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都被认为是不如白人的外国人。”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船上中国乘客的故事被歪曲丑化,“黄祸”化身傅满洲的形象也在这一年诞生。对于当时的许多西方人,那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虽然《排华法案》在1943年被废除,但华侨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海外华侨华人屡屡遭受歧视、仇恨犯罪。华裔老人在街头被殴打,亚裔餐饮业者收到“是否能订购蝙蝠”的电话……主流社会认证的“模范少数族裔”,在根深蒂固的歧视面前依然脆弱。
好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华裔也不再沉默。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4月14日,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的投票结果决定,推进对抗反亚裔美国人仇恨犯罪的立法。或许,这会是个好的开始。愿“人人生而平等”不再是一句空话,愿每个努力追求梦想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文章整理自:旅行雷达、微信看一看、硬核读书会、中国新闻报、环球人物等
END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