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档案资料的诗意“重构”应用如何实现?纪录电影《火山挚恋》提供解决之道

影视制作杂志 影视制作 2023-08-29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萧伟婷

订阅 | 010-86092062


过往,大众对档案资料往往理解为深藏在档案馆鲜为人知的资料,而在媒介高速发展的现今,档案资料不仅多元而且应用在了各种情境中。“档案资料指的是在过去由他人创作的任何素材,它可以是报纸、杂志、照片、广播、手工艺品、视频、配方、专利文件等任何非你创造的东西。”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使档案资料在其原有文件观、信息观和知识观的概念基础上,得到更延展的时代价值属性。


在过往影视艺术表达中,档案资料多被应用在文献纪录片当中,作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传递,而本文将以纪录电影《火山挚恋》为例,来探究片中如何灵活应用档案资料,而呈现出的诗意美感与创作艺术性的融合。


《火山挚恋》电影海报


01

档案资料vs电影艺术:诗意“重构”的碰撞


“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时间冻结,太阳在暴雪与强风之间来来去去,让人搞不清楚方向,这个世界有一股大火,火里住着两个爱人。”


如希腊神话寓言一般的字句,讲述了一段穿越时空与生死的壮美爱情故事。这段简短的开头是由美国著名导演兼演员的米兰达·裘丽(MirandaJuly)配音,开篇便交代了纪录电影《火山挚恋》的结局。


影片的创作起源于一场偶然的调研,导演萨拉·多萨(SaraDosa)在为冰岛的纪录片作品作研究之际,在寻找真正在冰岛拍摄过火山爆发的影像创作者的过程中,发现了Katia和Maurice这对法国著名的“火山夫妇”(火山学夫妻)早年拍摄到的资料,为之感到震撼而被深深吸引。


“火山夫妇”(Katia和Maurice)


《火山挚恋》以倒叙的方式,从“火山夫妇”如何与火山相遇,再到两人的相知、相识、相伴的20多年时光里共同探索世界各地的火山,直到1991年在日本云仙岳火山,不幸葬身于突然爆发的火山灾难中。两位火山学者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图文影像档案资料,其中包含长达数百小时用16毫米的摄像机记录下的关于火山喷发、涌动的震撼场景。


“作为一个导演,我总是被有关人类与非人类自然关系的故事所吸引,特别是当可能可以运用神话寓言等工具来表达自然的情感和力量的时候。遇见火山这个主题实在是太幸运了,因为没有更多比火山更强大的自然力量,因此我觉得如果能够跟Katia和Maurice所留下的震撼人心的影像合作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实际上在2016年,德国著名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进入地狱》(In to the Inferno)中就有关于Katia和Maurice的影像片段,而在导演多萨的《火山挚恋》上映不到半年时间,赫尔佐格也在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节上映了电影《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这两部关于“火山夫妇”的纪录电影,同样穿插着大量档案影像资料,但成片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观感。赫尔佐格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其创作风格,如影片标题“安魂曲”中交错着史诗感宏大叙事风格的曲风,用近乎上帝般“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来回顾火山夫妇的故事。身为女性导演的多萨,细腻观察出可以由人与火山间萌生的“感情”作为切入点,同时强化人物与火山的主体表达,而最终呈现出交织爱情、悬念动作与教育意义的成片。


“纪录片的影像一般来说是属于纪实的影像,它很容易将人带入到‘俗套’的日常生活之中,能指的庸常能够使自身‘脱落’而摇身变成所指,因此具有强烈意向表达的作者都倾向于使用假定的、而非纪实的影像来进行表达,以避免能指本身的脱落,使观众能够更便捷、更超脱、更自由地进入意向化的世界。”


《火山挚恋》便是应用了动画剪纸等方式来填补叙事中间的空白,而这些都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复实验,所选取的档案资料也进行了更多蒙太奇式的重组拼贴,让影像得以呈现诗意的韵律特征。


影片中的剪纸动画


纪录片的“诗意模式”早在纪录片发展史的分类过程中便已存在,“诗意模式紧随着现代主义而出现,它作为一种表现现实的手段,偏爱片段拼贴、主观印象、非连贯动作和松散的关联结构。”


导演多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解释:“在剪辑室里,我们逐渐认识到他们生活的张力是在接近死亡的过程(即探寻各处火山的危险性),这让我们真切地关注到对于Katia和Maurice来说最重要的事物——爱,特别是对于彼此之间以及对于火山的爱。他们知道只有对方才能让自己实现这份追求,对他们而言,死亡与爱情是携手并进的。”


正是这些视角让《火山挚恋》的诗意性得到深化呈现,将“浪漫”的节奏贯穿全片。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影片的背景音乐创作,其中不仅包含了电子音乐、摇滚乐还有法式慵懒的吟唱旋律交替搭配在不同的段落,让这对夫妇与火山之间形成的情感羁绊得以视觉化、听觉化地融汇呈现,并且展现了地域的韵味与风情,同时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片中在一些火山岩浆蛰伏时候刻意“留白”声音空间,让观众情绪能够伴随影片的节奏逐步推进。正是这些细节处的打磨,才使影片获得圣丹斯纪录片单元最佳剪辑。


“诗意化的叙事还需要在结构上避免过于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因为影片一旦在外部形态上避免节奏化的表现,那么人们便不再可能直接感受到‘韵律’,没有韵律也就没有诗。”克制地运用多元的表达形式来推进“爱”的主题,可以说是这部影片基于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再创作”的成功之处,让人得以感受到区别于赫尔佐格成片中偏“理性”外的“感性”魅力,看到人与火山之间点点滴滴的细节。



02

红与灰:带有温度的画面与色彩


德勒兹提出了“电影成为唯一能够让时间呈现为某种感知的经验”,而在《火山挚恋》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层的时间感知,一层是电影成片当中的时间推进感知火山夫妇与火山之间的纠葛,另外一层则是表述Katia和Maurice两人对于影像创作的热爱,每次勘探火山便会进行摄像记录。


对他们而言,“摄影是一种追思、回想的方法,延长他们在火山的时间”,因而得以最终留下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在这些画面中,让人得以瞥见大自然中隐藏的力量感和人类的微渺之处。


火山夫妇的性格差异也影响了影像基调的呈现:一个是如同飞鸟一样的Katia,喜欢拍照容易被细节吸引,喜爱捕捉火山瞬间的动态,而Maurice则是像海豹一样,喜欢动态的影像记录,会被壮阔的事物所吸引,两人的动静差异和研究视点的不同得以让他们互相协助,完成更加丰富的火山学研究。


像鸟一样的Katia和像海豹一样的Maurice


在Maurice的眼里,火山是没有性格的,不应该去分类它们,每一座都独一无二,也正是这样,经过多年的勘测,他们最后区分火山的方式便是“红”与“灰”两种。红火山是由于地球板块分离,熔岩呈现红色,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看上去滚烫、危险,但却相对有规律;灰火山则源自于板块碰撞,熔岩呈现灰色,实际上难以捉摸十分危险,如同被点燃随时可能迸发危险的引线。这两个颜色在影片中多次大面积呈现,对人物的性格和氛围的营造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


片中头戴灰色防护头盔站在红色涌动的岩浆前的景象,以及夫妻二人戴着红色的毛线帽穿梭在黑色的山脊之间的画面多次出现,从生理感官上,让人觉得暖色调的红容易引起视锥细胞的迫近感与扩张感,而冷色调的灰,则让人感觉镇静与理性,虽然与火山本身的性格截然相反,但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喻示。

《火山挚恋》电影截图——灰色的防护头盔与红色的火山


当色彩符号与具体人物的心理、品质、行为相结合时,其符号特点便成为深入人心的视觉信息与印象,承载着丰富的感情与意志。“红”与“灰”双色的交替,也隐含折射出“火山夫妇”内心对于火山的炙恋之情,同时也对两人不同阶段和状态中的表达起到了烘托作用。


多萨围绕主题曲应用历史影像档案与现代的创作思维碰撞,片中选取的档案资料段落,都让主人公和火山间的情感与性格得以呈现。Maurice和当年参与火山勘探的友人的影像创作功底也是让这一切实现的根本,一帧帧跟随着火山喷发的瞬间,岩浆流过地表的时刻,像溪水一般,又像恶魔的利爪一样蔓延流动,喷发的红火山像烟花一样绚烂,灰火山的无情也在漫天的灰烟中迸发并扑面而来,也有Katia缓缓抚摸过岩石的表面,让人感受到这位冒险家细腻的内心,而Maurice强行冒险去酸湖“任性”实验的段落等内容,让人感受到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扯动。


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段航拍的镜头,在一次重要的灰火山爆发灾难后,他们飞过现场记录下了从绿色的森林到遍地倒下的枯木再到化为灰烬的一切,让人对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和恐惧,而这也折射出这对“火山夫妇”的痴,如同片中Maurice提及尼采的话——“傻子就是一无所有只剩理智的人”。正是这种浓烈内在的“爱”,真实地藏在大量的素材中,也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让影像呈现出画面中的温度。



03

双重价值:超越影像的意义延伸


在Katia和Maurice结为夫妻的时候,便决心“从现在起,人生只会有火山、火山和火山”,他们的好奇心战胜了恐惧。在Maurice的日记里也写着“我想过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胜过漫长却无趣的人生,愿意为了火山之美舍身”这样的段落,呼应喻示了最后的结局,一场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的旅程。


虽然也有评价认为影片对这对夫妻的生平呈现得过于简单,但《火山挚恋》终究是经过导演再次创作的作品,没有提及两人之间的其他面向,而是呈现出最纯粹的“爱”,顺应了这对夫妻的自我设定,也顺应了大众对于浪漫的想象,进而构成片中简单而又动人的“挚恋”


《火山挚恋》电影截图——地球的“心跳”指针


正是时代造就了Katia和Maurice,战争的动荡背景让他们开始对人性感到失望,恰逢板块构造运动以及火山学兴起,得以发起关于火山的研究,让他们可以尽可能地远离城市生活,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甚至是“怪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得以相对“自由”地前行,在影像里除了火山也有各地的生活片段,他们从摸索拍摄影像的过程,再到逐渐成熟,然后瞭望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一次灰火山灾难爆发惨况之后,这对尽可能“避世”的夫妻,开始将镜头和研究领域转向更具危险性的“灰”火山,拍摄内容主要围绕灾难现场进行呈现,借助影像的形式关怀社会,通过媒体力量进行传播报道来引起世界更多关注,让人们可以通过双眼来直观地感受和认知火山的摧毁性,从而做好应对相关灾难的准备。


即使再热爱和敬仰火山的力量和魅力,也希望人类的“生命”得以存留,这是时间和“爱”对于Katia和Maurice的一场“洗礼”与升华。在那次日本云仙岳的拍摄中,他们也是离火山爆发最近的人,远离了安全与舒适区,最后用自己的生命画上了旅程的句号。


在他们离开人世之后不久,中国东海旁的皮纳图博火山(Pinatubo)发生震动,并且在此一周后菲律宾发生了史上最壮观的火山爆发,撤离人数高达五万八千人。多亏了Katia和Maurice留下的教育影片,政府开始正视这些警告迹象用以规避灾情。


“在他们共度的生活中,他们沿着悬崖峭壁行走,在他们的爱中,他们融为一体,从魔鬼的利爪中抓取到一帧图像。”正是在离人类最遥远的地方,Katia和Maurice得以守护更多的生命,即使人类的时间对于自然而言只不过是瞬间。


04

结 语


档案资料本身具备再现历史时空的先天优势,对于当代展开更为深入的历史研究、挖掘重要事实和完成文化传承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下许多资料囿于表现手法以及资料存储的局限性,仍处于鲜为大众所知的状态。


影片《火山挚恋》中结合档案资料的“诗意”表达应用,让原有资料不仅完成火山知识和历史记忆的二次传递,同时还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关注度,而这些对于本土专业影像从业者如何“活化”使用在地乃至全球的影像档案资料都是值得参鉴的部分。


纪录电影《火山挚恋》实现档案资料的诗意“重构”完整版见《影视制作》4月刊


推荐阅读


虚拟制作有了大舞台!国内虚拟拍摄基地及案例汇总

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正式启动,31部“光影青春”优秀入选影片揭晓
在这里,遇见影像未来——全流程节目制作解决方案亮相CCBN2023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剪辑的力量”论坛即将开幕

4期导读|探索网络微短剧高质量新未来、总台竖屏春晚技术、8K节目技术审看和质量管理方案分析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