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视幕后】BBC的纪录片为神马令人赞不绝口?揭开BBC纪录片幕后的秘密~

2016-03-28 影视制作

本文转自最英国

BBC The Documentary频道一直以来以专业的态度,为全球观众献上了许多高质量的纪录片。不论是在主题的选取上,还是呈现的方式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BBC视角,让许多人“边看电视边涨姿势”的梦想成为现实。


几乎所有的小伙伴们在欣赏完赏心悦目的BBC纪录片后,都会赞不绝口。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BBC 纪录片拍摄水平和叙事水平那么高呢?


一位国内的资深纪录片从业者感同身受地为大家娓娓道来。。。


“说国内纪录片水准的幼儿级别的,你是对的;BBC的纪录片是通过个体命运来描述宏大题材。”


1.故事教育

叙事的基础是故事本身。


对于国内纪录片来说,由于多年的教育体系灌输,我们的第一思维是中心思想(这个词好熟悉),而不是个体。在国外的电影中,经常看到父母在床头给小孩子读故事,因为故事是儿时教育最基本的载体,但我们小时候这方面熏陶相对薄弱,以至于中国人总体上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纪录片人,销售、老师、设计师等各行各业基本如此。


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案,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讲清楚你的故事。前年参加一个提案会,中国纪录片人的提案,可以说是完全不知什么是故事。一个从小缺乏故事熏陶的群体,如何能有较高的叙事水平呢?


2.叙事法则的工业化

是的,你没看错,叙事技巧也可以工业化,流水线化,是有一套完整而详细的标准。就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开场怎么设置,每个段落不超过多长,每个采访多少秒以内,宏观和个体如何处理,什么长度是观众忍受的极限,bbc会请专门的机构做观众的心理分析,数据分析,精确到哪个情节,多少分多少秒观众开始流失了。


所以,bbc的叙事,都是按照观众的心理感受,有科学依据而制定出的标准,而且是工业化的标准,比如在他们系列片中,就算再好看的一段情节,也不可以超过8分钟,8分钟一过,必须要出新的内容!


但是,国内纪录片作品往往是导演的个人作品,我想给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一个一两分钟的长镜头,一个人在画面里走啊走啊走,观众就按照我的节奏走吧。。。对于大多数的国内纪录片者,bbc这样的标准,是天方夜谭。


不过近两年改观了很多,大家开始学习bbc,最典型的就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叙事,每一个主人公篇幅长度,怎么开篇,怎么设置悬念,如何结构,一集多少人,多少个故事等等都是按照bbc的标准制作。


实际上题主问拍摄水平高低,也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完整而细致的标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艺术的基础,也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


3.艺术基础

拍摄水平的差异有很多原因,比如设备、经验、标准、流程、金钱等等,国内纪录片拍摄往往讲究好看,却忘记了最重要的画面叙事,就像一双空洞无神的大眼睛。


如果说上面这些这都可以在短期内模仿追赶,那么下面这一点,是bbc甩开我们几万光年的核心——艺术基础,对于国内纪录片拍摄者,无论导演还是摄像,这是决定他们的天花板——再精致漂亮的画面,也只具有匠气,却无法打动心灵。这个点实在太大了,有兴趣可以看看《艺术中的精神》。


说了这么多,当然还是要亲自感受一下BBC纪录片的水平啦~

BBC纪录片《生命Life》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28f0b2jl&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从2009年10月12日开始在BBC电视台播出。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每集50分钟,外加10分钟的拍摄花絮,总共60分钟。根据《泰晤士报》报道,本系列片耗资一千万英镑,不过BBC官方并未证实这一数字。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推荐阅读



拼贴之美 ——由技术演化为风格的剪贴动画

【本周大事记】CCBN2016在京召开、"华谊腾讯"投资韩国HB公司

索尼推出全新专业4K 手持式摄录一体机PXW-Z150

松下十年后强势回归CCBN

电视娱乐体验的未来 ——杜比视界及杜比全景声结合的家庭娱乐体验

喜欢就转发、评论吧

ID:YSZZ_ZZ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