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殊的一对一,他坚持了两年

武汉晚报新媒体 武汉晚报 2020-01-27


在离武汉市中心城区90公里的黄陂区蔡店街刘家山村,有一所位于海拔800多米山顶上、全市海拔最高的学校——刘家山教学点。


蔡店街刘家山教学点


在这个群山环绕中的“迷你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


刘宇航在小黑板上画了两朵鲜花,他说,大花朵是刘老师,小花朵是自己


8月29日上午,8岁的学生刘宇航回到学校,将暑假作业交给老师刘良华。


再过两天就要开学了,即将读三年级的他就要去离家14公里远的郭河小学报到了。


好学的刘宇航拿着一道不懂的数学题问刘老师。刘良华像往常一样耐心解答,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辅导小宇航了。


这是刘良华老师最后一次辅导刘宇航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


遵守承诺


扎根偏远乡村学校31载


今年53岁的刘良华是刘家山村人。1988年春,正打算进城务工的他接到村书记、刘家山小学校长的邀请:村里小学一直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希望他能留下来执教。


刘良华脑海里不断浮现父亲20多年在三尺讲台执教的身影,尽管当时教师待遇很低,刘良华毅然决定留村任教。当年的正月十八,刘良华走进刘家山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当时学校有6个年级,共40多名学生,5位老师。由于老师人数有限,学科较多,刘良华每天教学任务很满,几乎没有休息,“上午上完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下午还要给三四年级上数学”。


偏远乡村的生活十分枯燥,刘良华回忆,在校期间前后十几位老师来了又走,最长也不过三、五年,只有他和刘忠新老师一直坚守在此。“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每天早早就到学校,放学还坚持送学生回家。”谈起最好的搭档刘良华,刘忠新老师感叹:“教书时间久了,和孩子有了感情,和讲台也有感情了,他哪里舍得走呢!”


2016年,刘忠新老师调任到郭河小学任教,学校里只剩刘良华一个老师了。面对大山和空荡荡的学校,刘良华有时也会觉得孤独。他就利用空闲时间练练毛笔字、与村民下下象棋,还自学儿歌作为学生的音乐教学。


亲戚朋友劝他改行,但刘良华并没有动摇,他说:“慢慢也就习惯了,我曾向村书记和校长许下承诺,哪怕只有一名学生,我也要坚持下去!”


走出校门后,刘宇航依依不舍地与刘老师挥手告别


双面生活


是孩子的老师也是玩伴


2001年,刘家山小学学生不到40人,学校改为教学点后,只剩3位老师、4个年级。


从2007年开始,刘家山村开发旅游资源,建起清凉寨景区。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有条件的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了,刘家山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两名学生。


2018年秋,其中一名学生又转走了,只剩下学生刘宇航。


记者看到,在办公室的一角堆放着手工制作的毽子和破旧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等。


刘良华说,他怕刘宇航孤单,平时课余经常带他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绳,刘宇航每次都玩得很开心。“我和他既是师生,也是玩伴,更是朋友。”刘良华微笑着说。


刘宇航和刘良华老师最后一次打羽毛球,欢笑声回荡在学校里


长期一对一教学,没有接触外界,刘良华发现这种枯燥单一的方式渐渐对刘宇航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让刘宇航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他经常带着小宇航去郭河小学听公开课或参加集体活动。


看到宇航和同龄的小孩在一起学习时的喜悦,在集体活动中活跃的表现,刘良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二年级结束时,刘良华主动建议刘宇航的父亲将孩子送到郭河小学。宇航转校意味着学校再无生源,虽然刘良华有些不舍,“但是三年级要增加英语课了,我得为孩子考虑”。


这是刘良华老师最后一次辅导刘宇航


最大心愿


让村里孩子迈出穷山沟


近10多年来,从刘家山教学点走出的孩子已有10多名大学生,对这个偏远又贫困的小山村来说十分不易,这也是刘良华最欣慰的事。


他教过的学生很多成了高校教师、工程师、医生……说到这里,刘良华有些激动。“让村里孩子迈出穷山沟,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学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我坚持教学的初心,我也为此而感到骄傲。”刘良华的话很质朴。


临别之前,刘宇航想和刘老师升最后一次国旗


蔡店街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现在没了生源,刘家山教学点原本计划取消,但考虑到部分村民的需求,未来将把教学点改设为幼儿园。


听到这个信息,刘良华内心又燃起希望。他表示,愿意留在这里继续任教,“只要村民有需求,只要孩子需要,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面对未来,刘良华十分坚定。







来源:武汉晚报

采写:记者王晶 见习记者刘娜 余金兰

摄影:记者胡冬冬


编辑 | 张剑  视觉 | 张剑  校读 | 张剑  值班主编 | 陈馨

推广合作 | 胡女士 159276862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