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他们大脑里,像正在下着“大雪”!只有唯一的“黄金治疗窗口”

武汉晚报 2020-01-27


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里,年仅20岁的女主角年纪轻轻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像被橡皮擦擦去一样,逐渐消退,最终完全失去,她每天醒来都不认识身边的丈夫,而每天晚上睡前又再次爱上眼中的这位陌生人。



电影是诗意和浪漫的,但现实生活中,老年痴呆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痛苦,却是言语和画面远远不能够描述的沉重。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几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家属,讲述了这些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壹.



妈妈走丢了再也“回不来了”

母子俩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林先生(化名)的妈妈67岁,属于语义性痴呆,7年前患病。


林妈妈退休前是会计,工作几十年鲜少出错。林先生说,最简单举个例子,出门买菜,老妈永远比摊贩算得快。


林妈妈50多岁退休后,正好孙子出生了,林妈妈正愁退休后没事做,坚持要帮忙带小孩。


这以后,林妈妈生活所有的重心都围绕着孙子在转。平日里,挖空心思变着花样给孙子烧饭,去接孙子下幼儿园,她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在门口守候。


第一次发现征兆,是在7年前。有一次林先生要加班,于是他跟妈妈讲好,孩子兴趣班几点放学、地点在哪里,让妈妈帮忙接一下,但妈妈去错了地方。




回来后妈妈很自责,林先生安慰妈妈,这很正常的,他也弄错过,小孩子兴趣班太多了,难免记岔了。


奇怪的是,妈妈去错地方或忘记时间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有一次她忘记去幼儿园接孙子,老师还打电话给林先生。这时,家里人都察觉到了林妈妈的异样。


病情加重得很快,林妈妈渐渐地不但记不住事情,而且人也不认得了,像丢了魂儿一般。




她甚至不认得家人了,连最最宝贝的孙子也记不起来了。出门后,她不让林爸爸跟着自己,林爸爸只要稍微跟紧点,她就吵吵嚷嚷骂人。他只能远远盯着她。


走久了,走累了,林妈妈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应该回哪里,回家的路怎么走,这时林爸爸才能上前把她牵回家,而她也只能无奈跟着他走。



林先生说,那次妈妈走丢后,虽然后来找到了,但他忽然感到,妈妈真的走“丢”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7年来,妈妈认不出儿子,儿子也不“认识”妈妈。


给妈妈洗头,妈妈会反抗,会骂骂咧咧,“完全是对陌生人的反抗”。母子俩好似成了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套用一位作家说的那样:


▏所谓母子一场,他目送着妈妈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妈妈消失在小路转弯处,而且用背影告诉他,不必追。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主任说,老年人带小孩,通常压力要比自己年轻时带小孩那时的压力大,因为更想给孩子最好的,怕教不好,更容易焦虑。


“所以我们不太建议老年人带小孩,最重要的还是提倡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圈,不要闷在家里,否则得老年痴呆的可能性会增大。就算要带,也要以开心为主,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


另外,还有种情况容易发生老年痴呆,就是孩子都长大了,去了别的地方,父母成了“空巢”老人,这样的父母也容易得老年痴呆。





贰.



说好了一起环游世界

68岁时他却不认路了


祝老师(化名)今年74岁,患阿尔兹海默症6年了,退休前他是一名老师。


祝老师的阿尔兹海默症主要表现是视物定位不准,比如看东西看不准、拿东西拿不准。那天采访的时候,祝老师面前放了一只装了半杯水的一次性杯子,他想去拿,手却伸向杯子的左边,拿了个空,在医生手把手辅助下,他才颤抖着端起水杯。由于视物不准,祝老师现在字也写不了了。


▏“眼看着老头子像个小孩一样,只不过小孩子会长大,但我的老头子不会长大了。




祝老师的老伴说,他们夫妻退休后就有了环游世界的计划,过去10多年里,两人的足迹到过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埃及……


原先两人出去旅游,机场值机、登机、怎么走,跟着旅行团去哪里,自由活动后哪里集合,这都是祝老师的“任务”,她只需要做一个“小公主”。祝老师有时还会打趣她,“你这个‘路痴’,一个人出去怎么办?


然而,2012年年底,两夫妻在国内旅游时,她蓦地发现,老头子怎么和自己一样了,也不认路了?有一次,两个人到了导游规定的集合时间,双双说不出应该去哪里,祝老师就那样呆呆地站在那,怎么也想不起来之前的事情。




罗本燕主任解释说,大样本数据显示,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和文化程度高低有关,文化程度越高,发病概率越低,城市发病比农村低。“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高的人对记忆力减退较为敏感有关,比较重视,及时就医的较多,而农村里通常觉得这是人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迄今未解,因此无法定论为什么它会在像祝老师这样的高知人群中发病,基因、孤独、社会角色转变等都是老年痴呆症的诱因。


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




"

记忆化作流沙

亲人变得陌生

心智有如孩童

世界重新归零

"


-


今天,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又名国际失智症日、世界阿尔兹海默症日,今年是第26个“世界老年痴呆日”。


阿尔兹海默症,英文简称AD,是老年痴呆症的学术名称,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至今为止发病机理仍不明确,且无法治愈,没有任何特效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目前,医学上能做的,只能是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世界上每3秒增加1个痴呆患者。在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 85岁以上的人口中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40%-50%。


在他们的大脑里,像是正在下着一场“大雪”。在这场“大雪”中,一共分为七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被称为唯一的“黄金时间治疗窗口”,而最后一个阶段就会进入“百年孤独”的状态…


阿尔茨海默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约为4%-6%,患者约有1000万左右,跃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


今年“世界老年痴呆日”的主题是“从容面对,不再回避”,旨在提醒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记忆与认知问题,不要选择视而不见。




“痴呆”是一种病而非衰老的必然

-


有人常常认为,年纪大了牙齿必然会掉光,人必然会健忘、糊涂,总之“人老就是不中用”。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16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科学家年会(AAIC)上曾报道过一组113岁的荷兰老人,即便百岁高龄,其认知功能依然正常,所以认知障碍并非衰老的必然。


但是,认知障碍也可能发病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所以既不能太过悲观,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用防病治病的心态来对待它。


虽然,医学上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治愈老年期痴呆的方法,但是早防早治是提高患者晚年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他病了”所以“他变了”

-


一种常见误区:


▏很多老人的认知障碍已经很严重了,可家属仍坚持认为老人只是“老糊涂”,不是病,无需就医。 


其实,认知功能障碍并非“全”或“无”,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部分丧失。因此,很多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偶尔表现出有违常理的“精明”,往往令家属倍感困惑,甚至怀疑老人是“装病”。



尽管子女们刚开始都半信半疑,但老人们后期症状不断加重,均被诊断为患病。随着病情进展,有的老人甚至会在发病时伤及子女亲人。这充分提示我们,应该仔细比对,认真判别老伴或父母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端倪并就诊。



人都会老,我们在老去的道路上都需要不断“打怪升级”。老年痴呆症虽令人望而生畏,但大家也不要过分担心,既然无法治愈,那就积极预防。


目前来看,靠吃药、吃保健品来预防,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因此,老年人主要还是保持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三点: 饮食 + 运动 + 回归社会 









来源:浙医在线、协和医生说(pumchdoctor)、央视新闻


编辑 | 刘学勤  视觉 | 胡肖  校读 | 胡肖  值班主编 | 刘学勤

推广合作 | 胡女士 159276862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