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把2019一年的敬意,送给这位医生

武汉晚报新媒体 武汉晚报 2020-01-27


武汉,一座腾飞的“新一线城市”,一座满溢生活气息的江湖之城。

这儿的人们,或为理想,或为生活,一刻也不曾停歇。

我遇见了一个人,她从未停下,这是她的故事。

☟值得你细细品读☟







🌟


从夏天到冬天,记者目睹了杜荣辉的坚持。


如同看纪录片,虽然不能像当事人一样感同身受,但病人的不安或喜悦;杜荣辉的敏感或坚强,都是我能真实触摸到的情绪。


还记得11月1日,我第三次随杜荣辉前往通城。去往的第一个村民家,住的是一间平房,也是那条街上的唯一一个平房。

 
村民叫吴海洲,57岁,肺癌晚期。家里还有一个老伴、两个孙女。他说:“生病之后,儿媳妇跑了。”


老人回忆,他在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了十多天,但没有发现问题,后来是杜医生坐诊让他再去检查下肺部。一检查,便是肺癌晚期的宣判。

 

杜荣辉低身问他“现在呼吸怎么样?咳不咳血?”看完他的CT片,对他说:“要好好照顾自己”。随后,她把时间留给我采访吴海洲。


当我采访完,回头看角落中的杜荣辉,她有些哭红了鼻子。看我走近她,她仰头想藏住泪水“太晚了,可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能早些发现就好了。”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医生流泪。


像这样感动我的瞬间还有许多:


-比如,为了保持体力,异常忙碌的她每周还是会跑3次步,每次运动1小时;

-跟家庭贫困的村民寄药,以免他们中断治疗;

-不在通城时,在微信上指导当地医生。

……


我看着她,不曾停歇,有些心疼。她却说,这没什么。


🌟


人物对话>>>


记者:你最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

杜荣辉:谈不上出发点,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吧。以前我回通城,会有一些村民找我看病。当时,来找我的村民大多病得比较重,有的发展成耐多药。我想着早些诊断就好了,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行动。



 

记者:有累的时候吗?

杜荣辉:还好。你想,病人们都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他们过来一趟更不容易。如果我不去,他们就会白跑一趟。



 

记者:十年来都不收一分钱?

杜荣辉:不收。结核病国家本来就有一些免费政策,我只是起到一个督导作用。家人也挺支持我这一行为。


记者: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你?

杜荣辉:老百姓有需要。清明节回家扫墓时,一位伯伯拿着厚厚的资料找到我,包括CT片。他做了很多治疗,却还是没有找到病因。另外,在乡村,他们渴望优质医疗资源。



 

记者:义诊过程中,最害怕看到什么?

杜荣辉:最害怕看到病人不规范治疗。比如有的结核病人会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断药,便会增加后期治疗难度。有时,我也会为一些困难病人寄药。



 

记者: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你回馈家乡的这种行为有影响吗?

杜荣辉:这我倒没有想过。我们一家有八个孩子,我在家里排行老六,小时候家里就是互帮互助,我妈妈也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别人。”大家都觉得周围人生病了,帮忙看病是件小事。



 

记者:在你心中,你评价过这种自发行为的意义吗?

杜荣辉:其实,对于我来说,这真的没什么。我看过有人因疾病拖垮了身体、家也垮了,也知道结核病是个可防可治的病,最关键的是要规范用药。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意义,最直接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数量。结核病人主要是坚持用药、尽量避免发展成耐多药。我每月坚持下乡,也给他们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同时,我也留下了一支基层队伍。现在当地医生对于一般的疾病都可以诊断。


🌟


在这座城市还有许多像杜荣辉停不下来的人
他们是微光亦是别人黑暗生活中的希望
他们心中有一片星空坚定地追着自己的梦
致敬城市里每一个如星辰闪耀的逐梦人









来源:武汉晚报
采写:记者田巧萍 李杏  伍伟 文案:李杏 制图:严婷

编辑 | 李杏  视觉 | 李杏 校读 | 李杏  值班主编 | 陈馨
推广合作 | 胡女士 159276862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