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手绘难吗?天一这门课给你答案
▲学生作品
入门:“异常痛苦” 的线条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四川天一学院《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同时面向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开设。培养学生审美和设计表现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是这门课最核心的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标,并不容易。
学情是课程教师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之前,是完全没有素描和色彩功底的。”同时,相较于大部分高校学制来说,高职院校的教育学制时间短、培养技能的任务重,《效果图表现技法》仅开设于大一下学期,共48个学时。让一群毫无基础的学生在48学时内学好手绘,其难度可想而知。
▲素描课堂
没有“底子”,学生往往需要从最基础的直线、曲线开始学起。
画线条,看似简单,但画起来却“异常痛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1班学生吴智灵在刚开始课程学习时,画线条足足画了2节课。“就像达·芬奇画蛋一样,画起来枯燥,画不好又沮丧。”
进阶:画“活”一棵树
经过线条的“扫盲”,紧接着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进行物体轮廓和光源的表达。“很多学生对于线条的使用,仅限于小学阶段的三角形、正方形。但在这门课上,学生需要用线条将物体和概念进行视觉化的表达。”课程负责人张翻在天一执教《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已有8年,“画活一棵树”是她在每一届学生中都会下发的课程任务,也是她眼里“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跨进这门课所必须迈过的‘门槛’。”
▲学生作品
怎样将一棵树画活?张翻习惯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看活生生的表达对象。一棵树的轮廓是怎样的,它从种子到发芽、从地下到地上、从躯干到枝丫,它与光的关系、它的明暗交界......“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他们才知道如何调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树的体积感与生命感。”
自我审美和绘画风格的形成
视频、图片、小红书、公众号、B站......课前,老师会给学生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并介绍1-2个国内外的手绘大师,让学生在其作品赏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和流派。“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不一样、色感也不一样,绘画风格自然也会不一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自我的审美倾向和绘画风格。”
▲学生吴智灵临摹作品
课后,除了常规的手绘作业,学生还需要去临摹大师作品。临摹对象往往没有明确指定,全凭个人的审美自觉。画家秋添的钢笔画,是吴智灵最喜欢临摹的对象之一。“很多同学都觉得他的作品过于苍劲,画面布局也很朴素,但我个人很喜欢。他的线条行如流水,结构也非常严谨。”
多看多画,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领悟的过程,只有手上的功夫、眼里的世界、内在的审美都提升了,才可能画得更好。”
“每幅作品都必须经得起审视”
为达到足够好的教学效果,张翻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一周的集中写生实践。写生期间,学生需要每天完成2幅手绘作品,老师则会逐一对作品进行点评、修改。透视是否准确、运笔是否合理、布局是否统一,“每幅作品都必须经得起审视。”
▲学生外出写生实践
2024年,学校学生在雅安市上里古镇的写生作品,受邀到绵竹市图书馆进行展览。“我们(执行)校长也去看了,知道所有作品都是我们在一周内画出来的,她当时的表情好惊讶。”谈起参展的经历,吴智灵满脸自豪。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省级、国家级大赛,也是这门课“打磨”绘画功底的方式之一。据张翻介绍,自己的学生曾先后多次参加“国青杯”高校艺术设计大赛,并取得多个省级一二三等奖。▲学生吕玥瑶写生作品
▲学生苟婷写生作品
“虽然是基础课,但它却一点也不基础。”无论将来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还是成为建筑装饰工程师,亦或者决定“转行”去做一名美术老师,《效果图表现技法》都是必须要“翻越”的一座山。而对于天一学院的师生而言,这座山,“路虽远,行则必至”。文字:杨喜敬
编辑:何昊莹
点个 赞 和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