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运动,捐步数是做无用功?
微信运动你在看吧?步数捐赠都在捐吧?也许你还在担心今日“微信运动”步数尚未捐赠,浪费步数就是浪费善款,太可惜?
告诉你,就算步数不捐,钱照样到账!
每天暴走几万步,可以在微信运动排名上争取靠前位置,笑傲朋友圈,获得点赞无数;除此之外,捐赠步数支持公益项目,将用户每天花在上班或跑步机的时间,变成帮助他人的财富,走路也能做公益,这也是微信运动能在短时间吸引众多用户参与的重要原因。
腾讯公益联合微信运动推出的运动公益平台“益行家”,只要你昨天或者今天运动步数超过1万步,就可以兑换成相应额度的人民币定向捐赠给公益项目,根据腾讯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捐步数”上线当晚,微信平台捐赠的总步数达到了16.3亿步,捐赠次数11.6万;QQ健康中心捐赠总步数2955万步,捐赠次数2595次。
但是,轻轻一点就能让步数转换成金钱?微信捐赠步数到底是怎样用步数来做公益呢?“无(dan)所(jing)事(jie)事(li)”的小编今天就告诉你,你的步数,根本转化不成善款。
步数不捐,钱也到账
《公益时报》记者采访腾讯公益相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即便微信用户不进行步数捐赠,当日的资金也将一分不差的用于当日推送的公益项目;因为腾讯公益与公益基金会合作时,是由基金会拿出企业已经完成的大额捐赠或已签订协议即将给予的大额捐赠资金,作为每天步数捐赠的资金池,用户累计运动超过1万步,即可在该资金池认领相应资金,定向捐赠给当日推送的公益项目。钱本身就是该基金会募集所得,且一定会用于该公益项目。
资金既然一定会到账,为何还要步数捐赠呢?
步数捐赠=在线曝光
也许你还沉浸在“步数不捐赠,善款就浪费”的思维当中,腾讯公益工作人员表示,用户每日进行步数捐赠,实际上并不会对其捐赠的公益项目带来额外善款,其在捐赠步数过程中,实际上完成了对大额捐赠的企业、公益基金会及其项目的在线曝光。
何为“曝光”?对方表示,用户通过微信运动页面点击“捐赠步数”后,会出现当日公益推送页面,这其中包括公益项目介绍及其所属公益机构标识,以及进行大额捐赠的企业品牌,这个过程就是对所有参与捐赠步数的用户进行品牌的在线曝光。
换句话说,捐赠步数的用户,不论你的步数兑换的金额有多少,在完成步数捐赠的过程中,你只是观看了一次公益机构、公益项目以及进行大额捐赠的企业的“联名页面广告”。
公众参与、企业买单
说好的步数捐赠兑换善款,却成了每日关注“联名页面广告”,是否觉得不可接受?
别着急,其实你的每一次捐赠,至关重要,都是在推动一次企业为公益广告买单的行为。
腾讯公益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基金会用作每日步数捐赠资金池的钱,全部来源于企业的大额捐赠,用户通过步数捐赠看到曝光页面,参与人数越多,曝光效果越好,企业越积极,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通过为公益基金会捐赠善款的方式进行品牌曝光,可以理解为用户共同努力让企业为公益买单。
另外一方面,曝光页面内容并不仅仅有企业,更多的是公益基金会及其公益项目的信息,参与用户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公益基金会品牌,以及其正在运作的公益项目,是对公众进行公益慈善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用户每日的步数捐赠,既可以让企业更多的参与公益捐赠,又可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公益慈善领域,这就是微信运动步数捐赠的运作模式。
对于每日资金池金额不等的情况,腾讯公益工作人员表示,资金池金额多少取决于该基金会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长,需要拿出的资金越多。而对于曝光的公益基金会及其项目具体要求,对方表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均可参与,但腾讯公益在前期沟通审核过程中,会审核其资金是否来源于企业的定向捐赠,基金会及其项目是否合规、合法;如果不满足将不会合作。
腾讯是否从中获利?
腾讯之前对于微信运动步数捐赠的宣传当中,对品牌曝光并未提及,只是宣传用户的步数捐赠,可以兑换成一定人民币用于支持公益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但既然与实际不符,是否存在腾讯依靠此类宣传从中获利呢?
首先从企业为此类公益模式买单而言,一方面只有进行大额捐赠的企业才可在此平台进行品牌曝光;另一方面,企业对公益基金会进行大额捐赠,是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商业机构无此能力,因此杜绝了商业获利的可能。
此外,腾讯公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用常规APP评判标准中的点击量、活跃用户量衡量微信不太合适,因为微信用户量非常庞大,通过宣传让用户点击“微信运动”所能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因此说微信诱导公众参与步数捐赠产生额外商业利益的言论缺乏依据;再者,对于互联网产品,最常见的三中商业模式:广告、导流、增值服务;微信运动的步数捐赠页面,不存在导流或增值服务,而对于广告,虽然具备广告效果,但微信不收取任何费用,且均为公益项目。因此,腾讯并不会从其中获得额外收益。只是希望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对公益机构、项目有更多的了解。
作者:菅宇正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今日寻人:为什么从寻儿童变成寻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