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留守儿童不悲伤
2012年11月1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5个男孩儿在垃圾箱里烧炭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服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仅有5岁。
这9个孩子的共同点是:留守儿童。
当留守儿童悲剧接连发生,毕节,这个身处贵州西北并不发达的小城市以一种并不理想的身姿吸引了公众的视线,同时也被贴上了一个别样的标签——留守儿童。当告诉身边朋友即将前往毕节出差时,绝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在询问,是否又发生了留守儿童事件。其实,第一次前往毕节,我内心或多或少也有些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
小诚(化名)是毕节市小坝镇汉屯学校三年级的学生,闲聊中得知他便是一个留守儿童。从记事起,小诚的父母就常年外出打工,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当问及是否想念父母,他一边点头一边露出腼腆的笑容,而站在他旁边两个同龄的孩子急火火的喊着,他们的父母都在家。小城说,现在父母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经常打电话回来,要比以前好很多。
“留守儿童问题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影响,不只是当地政府,作为校方,我们的压力也非常大。”汉屯学校校长靳力说到:“这个地方本身发展较为缓慢,孩子的家长选择外出务工的情况在前几年非常普遍。但如今,一方面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以及政策支持,鼓励留守儿童的家长回来,另一方面我们校方每个月都要对学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统计,并且由各班班主任带头上门走访,对父母均不在孩子身边的,进行劝反。”
汉屯学校目前小学部和中学部总共1100多名孩子,留守儿童共有94人。靳力说:“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留守儿童比例已经从前些年的40%减少到如今不足10%,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放假第一周,我们就组织了3次走访,排查留守儿童情况,并和孩子父母进行沟通,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规工作了。”
“我们也不希望孩子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在看到很多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的孩子的不幸事件后,我们更坚定了只依靠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至少让孩子的父母有一方能够回归家庭,照顾孩子。”
留守儿童问题确实存在,但却在改变。正如靳力所言:“留守儿童群体之所以成为公众眼中的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缺少同龄人应有的关爱;我们应给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而不仅仅是对这个群体不断渲染和强化。”
汉屯学校,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目的地,是因为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暑期夏令营。2016年6月16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联合国际青年组织埃森克发起的“敢于梦想-国际公益夏令营”在这里正式开始,活动为期2周。来自奥地利、埃及、斯洛伐克、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的13位大学生与国内知名高校的13位大学生共同组成国际助学团,为这里的孩子带来属于他们的别样“温暖”。
“这次参加国际公益夏令营的26位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而其中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成员,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加入。首先他们需要完成一套指定的评估问卷,根据评估问卷结果进行第一轮的筛选,然后再通过Skype和他们进行视频连线,对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参与动机进行考察,最后我们会告知他们本次夏令营助学活动的条件很艰苦,他们必须要能够克服。”国际夏令营助学团领队杨宇宏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二的学生,这已经不是杨宇宏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生助学活动了,她说:“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相同的是他们也希望利用暑假的时间能够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助学计划,我们在国内同时筛选了13位优秀在校大学生,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为国外大学生提供帮助。
7个不同国家的大学生齐聚山区小学,的确给这个宁静的小城带来了不小的轰动,校长靳力表示:“这样的助学夏令营,在我们这个地方是第一次,因为学校已经放暑假,而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本次夏令营完全是学生自愿报名,截至目前已经有本校不同年级学生及教职工子弟共194人参加。希望抓住少有的机会学习到一些东西。”
作为本次“敢于梦想-国际公益夏令营”助学计划的负责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助学中心项目主管殷涛告诉记者:“我们并不希望以传统的支教模式,只给孩子们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希望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这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招募不同国家的助学志愿者,让他们与这里的孩子面对面交流,传授别样的知识,从而把外面的世界带到孩子们面前。
“整个国际助学志愿者的招募过程中,我们共收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96名大学生的申请,但是最终我们只筛选了其中13位参加,除了个人能力以外,很多报名者的目的是希望到中国旅游,这与我们的项目初衷相违背。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克服中国偏远山区恶劣环境,愿意与孩子们交流并分享给他们不同知识的志愿者。”杨宇宏说到。
对于肤色、外貌、种族的新鲜感总是无法长久,更何况是尚无定性的孩子们。所以在对于“老外”新鲜感褪去以后,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东西,才是重点。
“我们出发点就是希望带给孩子们多元化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并不会刻意要求每一个国际志愿者都进行统一的课程教学,但会要求他们在活动开始之前告诉我们他们每个人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要求他们定期进行教学总结。”殷涛说到:“为此,我们专门针对性的配对了13位优秀的国内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国际志愿者完成整个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的沟通。”
夏令营过程中,国际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游戏……
还有自己国家民俗文化的展示……
手工艺制作……
话剧排练……
在谈到目前助学活动的困难时,来自尼泊尔的Prakriti说:“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与我们接触,他们表现的较为保守,不会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希望通过不断的互动,更多地得到孩子们的反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同时,也希望尽快教会孩子们说一些简单的英语,走出第一步是最难的。”
杨宇宏补充道:“其实我们最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只是热闹一番后毫无改变,因此我们会每天了解国际志愿者将要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并进行讨论后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更能激发孩子互动热情的方式让他们接受不同的思维,从而开阔自己。”
正当无忧无虑的年纪,坐在教室里总是时不时像窗外望去,你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孩子们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课桌,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奔跑玩耍的心情呢。而每当听到要带他们做游戏,都能看到孩子们激动的跳跃,这就是属于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最真切的需要就是陪伴。正如殷涛所言,夏令营的意义,除了传授给他们新思维、新知识以外,也是一种陪伴与关怀,虽然时间短暂,但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作者:菅宇正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