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一届“母鸡”论坛上海开幕 是否转“公”成焦点

2016-11-22 张明敏 公益时报



11月22日,主题为“新格局、新想象”的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开幕,这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首度移师上海。正荣公益基金会作为第八届论坛轮值主席与13家伙伴共同推动论坛工作。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匡鹏出席论坛并致辞。匡鹏说,“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慈善法》已经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正在修改,将会陆续出台,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能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举办,意义是非常的重大和深远。首次在上海举办,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次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为期两天。


22日下午开幕式及主论坛邀请国内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代表及跨界嘉宾分别从宏观治理、经济科技、社会人文、政策法律的维度破题基金会面临的新格局;23日将举办平行论坛、特别发布等环节来解析基金会未来的新想象;年会将通过举行温情酒会和更名仪式,回顾非公募基金会的12年历史、见证论坛的转型。


此次年会规模为历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年会之最,参会人数近千名,主会场活动参加者635人,来自全国320家机构,其中基金会167家,共有226位理事长、秘书长嘉宾参会,共39家媒体。


2008年,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下,中国非公募基金发展论坛举办首届论坛。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届,论坛作为公益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这么一个交流平台,引领行业先锋话题,促成公益慈善领域资源对接和合作,扩大了公募基金会社会的影响力,也深度着影响了中国公益生态系统的建设。




“母鸡”是否转“公”?


2016年5月26日,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将不再区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成立满两年后将可以依法申请公开募捐资格。


《公益时报》记者从基金会中心网了解到,截止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举办当天,全国共有5271家基金会,2015年末净资产达1136亿,而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


对于众多非公募基金会是否愿意转成公募性质,有机构负责人表示,这将视机构自身能力作出选择。


广东省非公募基金会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早期担任过非公募转为公募基金会SEE的秘书长,现在重新回到非公募基金会任职的她看来,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是否现在要转变为公募基金会还要根据机构实际,当前,并没有需要转变为公募基金会,而相比身份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履行好机构宗旨,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从注册的第一天起就在推动社区发展和社区资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慈善法》要求,非公募基金会去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一定要享有公募权并不绝对。事实上,在基金会工作过程中,非公募与公募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并不会因为非公募与公募的身份转变而对机构理念、执行有什么影响。作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千禾已经将机构财务完全透明、公开,这并不因为非公募与公募的身份,这就是千禾的一个工作方式,所以,相关条例的修改,并不是机构是否转变身份的根本条件。”刘小钢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于教育的公募基金会,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是否转公募,在该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看来,基金会是否公募,这是一个生存结构的战略选择,非公募与公募均是一种选择。


“做公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是面对社会公众在说话,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的公器,这样看来自身公开透明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基金会的项目和服务是能够给公众说清楚,同时又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作逻辑和数据采集能力,能够做好信息披露的透明工作,你就可以选择公募,所以是否公募,这需根据每个机构自身能力来选择,一旦选择就意味着承担,所以都相对公平。”潘江雪说。




论坛的缘起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China Private Foundation Forum, 简称CPFF)成立于汶川地震之后的2008年,是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8家有志于追求机构卓越和行业发展的机构自愿发起设立的非正式网络平台,致力于加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和公益行业的发展。


历年来共有28家知名非公募基金会成为论坛的组委会成员,15家有担当的非公募基金会历任论坛轮值主席。


七届论坛共开展过7场区域分论坛、11次培训和巡讲活动,有力推动了地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共向行业提供了11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成为非公募基金会行业重要的实践参考和工作指南。


过往七届累计3000多人次参会,参会机构1000多家,参会媒体200多家。




创新交流形式


2016年,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开设创新交流形式。联合3ESPACE公益创新空间共同举办四期“秘书长说”系列活动;论坛尝试新的区域论坛举办模式。以地方基金会需求为主,联合伙伴机构先后分别在湖南、江苏、安徽和上海举办主题论坛,累计动员各地15家机构参与承办、协办,51位行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出席,邀请当地8家公益机构案例展,20家机构参与讨论对话,370余家基金会及公益组织到场参会。


同时,论坛积极参与政策法律建言。作为行业平台机构,组织沙龙活动,为《慈善法》实施及《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修订贡献应有之力。同时论坛广泛参与行业交流,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参与第五届中国慈展会、第二届北京慈善周和第六届公益伙伴日,与公益行业伙伴深度交流,让论坛走近更多基金会。


2016年,论坛还打破常规思路,去中心化,以论坛+的模式多方合作,先后发展4家组委会成员,3家协办机构,共筹集资金资源155万;发展14家地方合作伙伴,39家年会合作伙伴,共撬动价值110多万元的社会资源。


本届年会形式多样丰富,既有众多跨界嘉宾、媒体与基金会行业的深度互动,又有诸多自主开放环节让与会者深度体验,还有特别发布与温情酒会等精彩重磅设计让年会更具影响力。




将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不再将基金会从法律层面区分为公募和非公募,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为论坛最后一次活动,将迎着法律出台的契机,将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为中国基金会的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论坛组委会表示,“今后将更具开放胸怀,欢迎更多有志于机构卓越和行业发展的基金会成为同行伙伴,加入论坛组委会,成为论坛核心成员,共推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将加强论坛作为基金会行业平台的战略,通过论坛+的工作模式,响应伙伴需求,与伙伴协同发展。”


2017年,将是《慈善法》实施之后的首个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据《公益时报》记者从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了解到,2017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轮值主席由百度公益基金会接棒。




对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薛澜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


薛澜:这几年公益组织对政府的批评声音比较多,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中国的公益组织在我国的一些大的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参与还比较有限。中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也期望公益组织能够很好参与,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共渠道并不是特别多。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怎样进行有效意见表达?


薛澜:公益组织应该建立比较好的生态和公共的平台,能够将组织自身意见汇总形成某种模式。另外,政府怎么建立这些好的平台,让有代表性的公益组织能够发表意见。比如《慈善法》看法,公益组织对于立法态度都有各自意见。不同的观点、力量平衡,这种平衡最好的办法是形成一个思想集合,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把它纳入进去。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监管机制怎样?


薛澜:怎样的监管方式能够对真正好的公益组织形成扶持作用,而对于鱼龙混杂的机构又能够排出去,这需要公益组织与政府双方共同努力,更好的组织联合起来,正如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机构在其中达成共识,就可能对于政策改进产生很大作用。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张明敏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需求正旺的“童伴妈妈”能解留守之困吗?

以榜样力量“引领” 提升中国社企认知

来一场从享受舌尖到温暖心间的慈善酒宴

“好人法”颁布 上海市民敢扶大爷大妈了!

罕见病公益人士诉国家工商总局一案今日开庭


官网: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时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