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2017-03-01 王心怡 公益时报


3月1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2016粉皮书》”),并与女童保护基金、红伞基金等十数家相关爱心机构共同发起“关爱女童联盟”。


这是继2015年发布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女童的粉皮书之后,爱小丫基金在2016年再次行动,联合北京师圣教育研究院,在全国多个省市乡村展开调研,多角度、全方位透视当前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最终形成的报告。


据爱小丫基金秘书长孟雪告诉记者,于2015年11月发布的首本粉皮书是在留守女童与非留守女童的特征对比上总结了五大风险与十大问题,而刚刚发布的《2016粉皮书》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调研范围到全国,并对问题继续深入探究,又新发现了基于区域横向对比上的五大特征与具有全国普遍性的五大问题。


据了解,《2016粉皮书》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观察法等多种形式,总计搜集了7032份资料样本,调研足迹遍布贵州、湖南、四川、辽宁、宁夏、河北等地的山村和乡镇。


据此次报告的主笔、北京师圣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文俊告诉记者,《2016粉皮书》最终分为7个部分,分别探讨了留守女童问题的由来、现状和科学解决之道,从留守女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日常生活的一般特征、日常教育情况、生理卫生状况和亟需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五个方面,呈现了留守女童的方方面面;并收录了大量留守女童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016粉皮书》全面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现状及社会保护现状,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支持建议,指出留守女童的生存环境具有明显的整体劣势,包括落后的卫生、生理习惯,重男轻女潜意识下的过重家务和辍学以及长期分离造成心理变化等显著特点。而《2016粉皮书》还特别对比了贵州、湖南、四川、辽宁、宁夏和河北等地留守女童的不同特征,并得出了五大特征。


这场在北京举办的公益活动,除发布《2016粉皮书》外,爱小丫基金还联合了多家公益组织、媒体、爱心企业与人士共同发起“关爱女童联盟”(优酷公益、新浪公益、凤凰公益、新华公益、公益时报、中国日报网、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中华儿童少年慈善救助基金会红伞儿童专项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蓝色光标蓝公益、智慧公益传播机构),据爱小丫基金执行秘书长刘研告诉记者,发起该联盟,就是希望能将更多的社会力量汇集起来,用更有效的模式,共同撑起关爱女童事业的天空,让所有中国女童都可以健康成长、美丽绽放。


喝生水的小丫们

“多喝热水”已经成为女生嘲笑不靠谱男人的笑话,但是在当代中国,还有这么一群留守女童,连喝热水(开水)的习惯都没有养成。


《2016粉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超过七成(72.39%)的留守女童喝生水,32.24%的留守女童经常喝生水,高达14.64%的留守女童每天喝生水。在广大农村地区,孩子们在水池子洗手的时候经常从自来水管直接喝生水(凉水),这也是很顺手的事情,甚至有的孩子下课专门跑到水池子边喝生水。


也许喝水还是小事,折射出的留守女童健康乃至性健康问题,就不是那么轻松了。有的留守女童对月经、怀孕等青春期性知识毫无概念,最极端的情况甚至有在怀孕4、5个月之后,才被发现曾遭受性侵。


比如14岁的小岚和爷爷奶奶生活。她很听话,每天回家先做完作业然后再帮忙整理家务。有一天体育课上小岚肚子疼,去厕所时发现自己下部全是红颜色,把她吓死了。下一节课时她焦跺不安无所适从,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回家后用了厚厚的纸擦了还是那样。第二天小岚没起床,奶奶感到很惊讶,以前她不是这样,听到小岚说自己不行了,于是就带着她看医生。在医生的再三追问下才知道是经期来了。 



潜意识中的重男轻女

由于在广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很大一部分人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观念依然十分严重,作为未受过多少教育的长辈(尤其是隔代长辈),那种言传身教更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下一代。


而且一旦家庭经济出现拮据,在教育权上,性别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倾向男童。在留守家庭中,女童比男童更容易被“剥夺”本应该享有的法定的教育权利。如果父母有机会带小孩一起就近上学的话,在男孩和女孩之间去选择的话,78.9%是选择男孩。如果父母的经济实力只够一个小孩上学的话,97.5%选择男孩。留守女童能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就显而易见了。


《2016粉皮书》表明,在小学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6-11岁的农村留守女童绝大部分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在校率达到96.13%。但是,进入初中阶段后,留守女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下降到95.88%,15-17周岁农村留守女童的在校率只有79.38%,许多留守女童小学毕业之后就终止了学业。


即使能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农村家庭中传统的角色期待和性别分工模式过早地传递给了女童,留守女童早早开始操持家务,分担劳动负担。在调研中,有58%的留守女童平日经常承担家务和生产劳动,其中,有68%的留守女童表示家务和生产劳动过重。


比如10岁的张艳学一提起父母和弟弟就流泪,但她反复强调父母要带她去贵阳读书,是自己不愿意去:“那边不熟悉,没有同学,我不愿意去。”但她的外公说:“女婿说男孩子带在身边更好,带在身边才有感情,以后砸锅卖铁也要供男孩念书。女孩没关系啦,她能念多少书就念多少吧。”

候鸟式父母和守望

在乡村中,隔代照料是留守女童的生活常态。2016粉皮书显示,外出务工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占25.59%,一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高达50.99%。


即使是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留守女童与父母的交流依然稀少。有22.09%的留守女童很少与父母联系,33.85%的留守女童和父母平均一周沟通一次,6.98%的留守女童和父母平均一月沟通一次。而且在沟通方面,多数是由父母打电话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因为有57.17%留守女童没有自己的手机,12.59%的留守女童在使用父母用过的旧手机。


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长期处于缺爱、孤单的状态,很多人形容留守女童是“野草一样成长”。这种“野草成长”的方式渐渐地使她们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她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7岁小琦的爸爸妈妈都在北京打工,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因为很长时间都无法与父母见上一面,小琦觉得和姥姥更亲一点,问起有没有想要对父母说的话,小琦说没有,一脸茫然的表情告诉我们,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生活。

贵州留守女童不堪重负的“第一名” 

根据7000余份调查问卷的统计,贵州、湖南、四川、辽宁、宁夏、河北等六省份由于所处地域不同,留守女童在生存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地域上的差异。其中,贵州的留守女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表现得最为困难。同时,贵州留守女童性格最内向,做家务次数最多,读书阻力最大(父母最不支持留守女童读书、重男轻女),而且喝生水、不穿内衣裤的比例也是六省份中最高的。

 

即使生存条件非常艰苦,但留守女童的要求还是很简单的,希望爸爸妈妈多回家多陪自己,成为了她们最主要的需求,而从留守女童写给父母的“心里话”里,也能感觉出她们对父母的理解和思念。



通过《2016粉皮书》可以发现,在弱势的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女童由于兼具性别和留守的双重特征,成为更为弱势的群体,报告强调,要特别重视留守女童这个庞大群体,不仅是从社会现实问题的视角,还要从中国未来发展的视角,因为她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爱小丫基金执行秘书长刘研表示,《2016粉皮书》的发布,就是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有识之士,并吸引更多的人共同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未来发展,爱小丫基金未来也将在此领域持续不断努力。(文中所涉及所有留守女童姓名均为化名)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简介


2013年11月,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专注贫困山区女童卫生和健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爱小丫基金正式成立。成立三年多来,爱小丫基金全心全力致力于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努力让每个贫困山区的小丫都有干净的内衣裤穿,保卫她们的身心健康。


爱小丫基金通过在全国贫困山区乡村学校,面对适龄女童发放小丫包和开展小丫课堂,教授相关卫生、生理健康及性防护知识,并针对失依女童建立“小丫班”,努力提高贫困山区小丫的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捍卫小丫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让小丫们能更美丽的绽放,更健康的成长。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王心怡《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Access water:8个异国籍女汉子的不谋而合

青年汇:靠谱的人才孵化基地

孙雪梅:儿童权益最大化怎么说都不为过

入围两个月后,13家募捐平台咋样了

“爷爷奶奶一堂课”:让乡村孩子找回自己的“根”


官网: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时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