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黄埔一期”公益硕士毕业 能否带来行业破冰?

2017-07-02 文梅 公益时报

2017年7月1日,正值毕业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即将送走一群“特殊”的学生。

左起:陈睿哲、梁志图、陈兴慧


29岁的梁志图和他的9位同学一起,成为中国首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的第一批毕业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MSEM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银泰集团、银泰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共同发起。该项目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致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社会企业家。


两年的学习,给这些分别来自不同行业的社会精英带来了什么?当他们走向不同的公益岗位,将怎样开始新的公益人生?这些高等公益专业人才的加入,对国内公益机构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又会带来怎样的碰撞和冲击? 

公益教育的“黄埔一期”


01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15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梁志图


梁志图说,自己与公益的缘分源自家庭的经历。


梁志图的家在广东肇庆农村,父亲自幼因小儿麻痹导致行动障碍,母亲患有轻度智障。从他记事起,父母因为身体残疾招致旁人的歧视,谋生之路多有坎坷,一家人的生活一度举步维艰。高中三年多亏了好心人的资助,梁志图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2006年,梁志图还在读大学本科时就开始做公益,为孤儿院的残障孩子做志愿服务;2008年,他奔赴汶川灾区做志愿者;2009年还未本科毕业,梁志图已经在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担任项目主管。


谈及为什么工作六年之后又选择再读书,梁志图说:“大学本科时我学的是社会保障,主要是从政策层面研究社会保险,但在公益组织的管理和项目运作层面的积累还是比较弱的。2012年那年我临危受命,当时担任合肥一家公益机构的秘书长,下面管理着40多名员工,那个时候自己特别有压力,因为工作经验并不多,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确实亟待提升。所以北大光华招生的时候我就来了。”

0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15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陈睿哲


陈睿哲,1987年出生,来自北京。入学前就职于汇丰银行(中国)北京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客户服务经理。


陈睿哲最初爱上“公益”是源于祖父祖母的影响,她远在河北邯郸的祖父祖母多年热衷公益,一直致力于对家乡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呵护,在预防和消除农村家庭暴力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陈睿哲感动之余,也将两位亲人的爱心之举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汇丰银行工作期间,她就多次到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在陈睿哲看来,“做公益”是他们全家的家风,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陈睿哲的答案笃定而自信:“我看好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未来的发展,我希望将来能把过去在金融领域积累的工作经验与未来的公益管理予以很好的融合,做国内公益教育的破冰者和现代公益管理的先行者。” 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陈睿哲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她已经工作了六年的汇丰银行。


03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2015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陈兴慧


与前两位同学的经历迥然,1986年出生、来自黑龙江的陈兴慧说自己与“公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纯粹是误打误撞。


2011年夏天,陈兴慧自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研究生毕业前夕,无意中看到甘肃陇南地区某农村小学招募暑期支教老师的帖子,那阵子她刚好闲着,加上又从未去过甘肃,心想“索性当是旅游好了”,便相约几位同学一同前往,在那里待了一个半月。  


支教结束的时候,一个平时与她交流并不算多的小男孩突然跑过来,紧紧地抱住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仰着头定定地望着她,眼神中充满不舍。


陈兴慧说那一幕让她很感动,且至今难忘。这次公益支教让她人生中头一次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意识到其实还可以去帮助到更多的人。


2014年11月,陈兴慧赴泰国某公益机构担任国际志愿者,一做就是半年。她说当时心里就琢磨着,回来之后一定还要去读书充电。当她看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的学员招募,心动之下就马上行动。2015年开学季,她如愿以偿走入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招生办提供给《公益时报》的2015级--2017级MSEM(Master of Social Enterprise Management)初录取数据分析显示:三年来社会公益管理硕士MSEM班76名同学的平均年龄为31岁;教育背景方面,本科毕业生占比78%、硕士占21%;工作时间1至5年的占38%、6到8年的占32%;入学前有过非营利组织工作经验的占到5成左右。


陈睿哲不无打趣地说:“我们管自己叫‘黄埔一期’。因为这是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的第一次尝试,可能在整体成熟度方面还不够,需要同学们一届一届地去迭代,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它。做公益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提升,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因为它要造福和惠及的不是眼前,更多是由于我们的付出,让子孙后代受益。所以我们也秉承了这种发心和理念,愿意做公益教育的破冰者。”

商业+公益的两年硕士班,带给公益人什么


社会公益管理硕士MSEM,无论对于陈睿哲和她的同学们来说,还是对于项目发起方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银泰集团、银泰公益基金会(下称“银泰公益”)而言,都是一种陌生而新鲜的尝试与体验。2014年,四家机构创立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发挥校企共建的各自所长,倡导“以公益心态、通过商业手法,实现共享价值。”


据介绍,MSEM不仅是北大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也是国内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2015年入学的陈睿哲和她的同学们是这个项目的第一届学生。


据项目发起方之一的银泰公益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商业思维做公益”是该项目的亮点,着力于解决公益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专业人才匮乏、社会信任不足等问题,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致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社会企业家。”


上述银泰公益负责人将这个项目看作一次社会公益的实践与探索。因为该项目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因此双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实现商业与公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机融合、商业如何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以及资源充分共享等都成为双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合的问题。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该项目官网显示,陈睿哲和同学们所学的社会公益管理硕士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类是商科的内容,比如战略管理、公司金融与金融投资、影响力投资等。另一类则是与公益相关的内容,包括非营利组织治理、非营利组织法律政策以及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等课程内容。


考虑到公益实践性很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银泰公益以校企联合方式设立《公益实践与发展》选修课,引入商业思维进课堂,提供商业思维在公益领域的真实实践。他们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嘉宾,77名MSEM和MBA同学报名选修。银泰公益负责人说,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基本的商业+公益的认知理念,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训练。


项目还将眼界扩展到了海外。据介绍,2016年12月,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SEM同学及MBA同学开设从美国引进的“社会影响力投资课程”;结合“蓝色先锋海洋环保计划”,选拔出15名在海洋环保方面有公益志愿的同学接受该计划培训,目前这些同学已于2017年5月接受了初级培训,计划于2017年7月赴美接受深层次培训。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SEM2015届毕业生陈睿哲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入学之前她在金融机构工作多年,对金融机构的管理、项目运作都比较熟悉。通过两年的学习她发现,公益机构在现实工作中应该对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理念进行学习与融合,这会使得公益机构在具体运转中更为高效。


“比如金融机构的年报、信息披露和数据公开等有一套它自己成熟的规则,如果公益机构在这方面能够很好的借鉴和引用,那么它的社会公信力自然也会越来越高的。”陈睿哲说。


陈睿哲的同班同学陈兴慧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如何用商业工具完成公益项目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手段。


陈兴慧说:“在商业领域里,很多工具性的东西是可以通用的。虽说商业与公益的目的不同,但可以采用相似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商业营销里面的各种策略和工具,都可以应用到公益组织当中;比如商业机构的HR,其中的招募、培训成长、薪酬管理等很多模式都是公益机构可以拿来借鉴使用的;还有商业战略当中的宏观环境分析、竞争力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方面都可对公益运作在不同角度有所帮助。


梁志图说,两年学习,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敢于突破传统的公益思维模式,能主动结合商业思维来考量公益项目的实施了。


梁志图注意到,目前北京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限制,各种硬件设施都比较差,其中大部分学校的厕所都是旱厕,孩子们基本的洗手条件都没有。他就在想,如何才能结合商业的思维,将这些学校的厕所进行标准化的改造,比如请专业设计院的设计人员、请厨卫建筑专家都来共同参与这个公益项目,进行科学、标准、现代化校厕的定造,然后批量化生产。


梁志图用最快的速度联络了这个初具雏形的公益项目关联方,现在已经开始了初步设计工作。当下与该项目对接的试点是北京市通州区三所打工子弟学校,如果梦想成真,至少有1000名学生可受益。


梁志图表示,如果这次试点成功的话,他还会努力尝试将这个公益项目推向国内广大农村地区。

 

漫漫公益路上,公益硕士来了


相较于大多数刚刚迈出大学校园、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一时间无所适从的毕业生而言,梁志图、陈睿哲、陈兴慧和他们的同学们在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方面思路很清晰,步伐很稳健。


梁志图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读期间已经担任北京易孚泽公益基金会的项目总监,两年的专业学习,对他在理论体系层面的充实和完善作用不可小觑。


他说未来的个人职业规划依然离不开“公益”,工作方向还是会聚焦于儿童领域。无论是他最初参与的残障儿童志愿服务,还是目前的供职机构,都一直在关注儿童公益项目。这种情结更多源自他的父母。他想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和帮助残障儿童,让他们在一个温暖的世界里健康成长,没有歧视、没有孤独,只有爱。


陈睿哲目前已将职业选择定向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基于她之前的金融工作经验,具体在项 54 29100 54 15757 0 0 1170 0 0:00:24 0:00:13 0:00:11 2687 54 29100 54 15757 0 0 1098 0 0:00:26 0:00:14 0:00:12 2737管理方面也会有触碰和拓展。


陈睿哲说:“我之所以钟情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就是看中它现代的公益管理模式,透明高效,它的每一笔收支都很清楚,对公众毫无保留。关于公益的内涵和公众普及方面,我和他们是非常有共识的。”


陈睿哲认为,对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这样专业的公益组织来说,整个公益的“盘子”做大了以后,会不断的考虑创新,他们在不断的在给自己设计难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难题,这种始终“向前看”的理念令她欣赏。与此同时,组织内部就会需要一些有过金融背景、对金融工具的理解比较有前瞻性、有洞察力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具体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成效也会事半功倍。而自己具备的专业特质正是对方所需的,双方能够比较顺利的达成合作意向。


陈兴慧的求职故事比较有意思。机缘巧合,在学校参加“蓝色先锋海洋环保计划”期间,她认识了当时担任助教的一位老师韩寒,韩寒老师同时也是一家叫做“智渔”的民非组织的发起人,正是这次邂逅,使得两人交流甚欢,不久,韩寒就会成为陈兴慧的“老板”了。


陈兴慧告诉公益时报记者,“智渔”主要是做海洋保护,工作方向是可持续渔业。目前在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当中,专做海洋保护的机构还是很少的。她之所以加盟“智渔”,就是欣赏其“以科学的精神”做公益,通过网络大数据影响渔业供应链,保护渔业生态平衡的先进理念。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将于今年8月份正式入职。


“社会公益管理这门专业教给我们判断和质疑,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怎么做’则需要每个同学将来走上具体公益岗位之后不断的探索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陈兴慧说自己现在经常会半开玩笑地鼓动身边的朋友加入公益行业,她认为现在正在公益之路上做“苦行僧”的这些公益人,就像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势必要经过风吹浪打各种磨砺,才会有三十年后的成功和辉煌。只要足够坚韧和努力,总能到达彼岸。


陈睿哲对中国慈善公益未来抱持乐观的同时,也对未来的“学弟”、“学妹”提出了建议和忠告。


首先,多问问自己——你对公益了解多少?将来是否一定会从事这个行业?两年的学习,你的时间规划妥当了吗?


其次,入学之前是否已在自身职业特质与目前所选专业之间做了认真的思考和适当的平衡。切忌不要为了“学”而学,要知道为什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


如果你是专职公益人,这样的专业学习是最好的职业素养提升渠道。学成归来,无论对内部治理还是对外合作,都将会是很好的反哺和完善。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文梅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公益机构旧格局将被外来人才打破,薪酬体系亦生新变化?

“国民第二保障计划”真能打造社区“桃花源”吗?

董方军、游忠惠加入“捐赠誓言”背后的隐情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将立法 社会组织有担忧

并购界元老王巍:用公益为金融“去污”


官网: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时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