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2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018中国公益年会嘉宾会客室 | 丁立国:作为参与时代变革的企业家,要始终坚守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李庆 公益时报 今天

11月末,在位于北京西城区望海楼一层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久仰的民营企业家丁立国。黑色中式衬衫、黑色西裤,外套一件长款中山装,这样的装扮既儒雅又端庄。



初见面,丁立国主动握手的小细节消除了记者原有的那份拘束感。


“感谢丁总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


“不,感谢你!只要是庄伟(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安排的‘任务’,都是我工作的首要任务(笑)。”


这句半开玩笑的话道出了公益慈善在丁立国心中的份量,以及对慈弘团队的肯定。


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7-2018年度亚布力论坛轮值主席,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理事……


丁立国的头衔若一一列出,远超出这些,然而,这几个头衔是他无论出席何种场合都必须使用的。作为2017-2018年度亚布力论坛轮值主席,2018年丁立国推动了亚布力论坛首次增设公益分论坛。


丁立国1970年出生于河北,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27年前,他只身闯荡深圳,两年后通过承包家乡一家轧钢厂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近3000万元);之后回到河北唐山创业,创办了唐山长城轧钢有限公司;1998年,从钢铁贸易转向钢铁实业;2000年,并购新牟钢铁公司,盘活这一巨额不良资产,后更名为德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40年中,丁立国参与了26年。“所谓时势造英雄,若想走出自己既有的人生轨迹,一定要跟上时代,或者是超越时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制造企业,“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感恩之心,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面打造绿色德龙、创新德龙、精益德龙、幸福德龙,立志为钢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谈及前段时间出现的“民营企业退场论”是否对德龙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丁立国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人到四十能明理“不惑”的那份泰然自若,他认为德龙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很多外因,其中最关键的外因,是有幸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内因,他认为就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改革开放40年,“不惑”才能有更新更广阔的格局和发展的规划,当民营企业面对“纷纷扰扰”局面时,德龙始终不惑地坚定自己的理念——与绿色经济契合。


在前不久习总书记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丁立国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之一出席了座谈会,除了代表工业制造业的企业家身份外,在环保及慈善方面突出的表现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标签。


是的,提到丁立国,首先想到的是他“钢铁大王”的身份;提到德龙,首先想到的就是环保——全国首个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钢铁企业。


据丁立国介绍,2012年以来,德龙在环保治理方面投入30亿元,转型升级,建成了全国首个钢铁企业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请4A级,并入选国家首批绿色工厂,成为环保部树立的标杆企业,赢得了行业、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企业的认识,对钢铁行业乃至工业企业绿色环保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中心用处理后的污水养金鱼


“昨天,我们一天接待了四波人,一年德龙要接待人数达数万人。2016年,邢台的环保局长带着几十位记者到德龙工厂参观,在污水处理厂,环保局局长现场拿起杯子接了处理过的污水就喝了,让在场的几十位记者彻底信服。德龙不开采使用地下水,都是使用从山区引进地表水。我们工厂的水是不外排的,全部循环再利用。”


一个钢铁企业将环保做到了极致,被问及原因,丁立国露出了笑容,他表示,作为参与时代变革的企业家,一定要始终强调坚守价值观和家国情怀,一定要回馈社会。于他而言,回看人生,财富的增加只是数字的积累,不是他看重的,自己只是财富的管理者,如何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作用,回馈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是他的追求。他多次提及,当代的企业家应该转型为社会企业家。



立志为钢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公益时报》:作为一家在产品质量、单位利润和厂区环保等方面都屡获殊荣的钢铁企业,“德龙”的发迹始于2000年的更名,据说也和您遭遇的一场车祸有关。“德龙”二字背后有什么深意和内涵?它与企业的发展愿景和使命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丁立国:27年前,我创办企业,承担起一个企业的全部责任;18年前,我收获了一个新的企业,相当于二次创业吧,在去一线考察业务回程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颈椎第二、三节严重骨折,命悬一线。昏迷三天后才醒来,在医院躺了110天。在病床上,我的家人给我读《六祖坛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与生命对话。


遭遇那场车祸,让我开始有时间静下来思考事业的社会意义,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思考如何才能让生命在世界上留下美好的印记。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再站起来,我要改一下公司的名字,改完后这个名字就一直用下去,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大笑)。



病愈后,我就把公司名字改为德龙集团(之前为立国集团),一个德字,自此成为了我和德龙的立身之本(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们还在《冶金报》投放了一整版的改名广告)。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立德,成为德龙集团的核心价值。几十年来,我们始终坚守着这个愿景使命价值观,“德”根植在每一个德龙人的心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文化做支撑,当你遇到困境、遇到挫折、甚至遇到诱惑,你拿什么去坚守?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制造企业,德龙集团时刻保持一颗感恩之心,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面打造绿色德龙、创新德龙、精益德龙、幸福德龙,立志为钢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公益时报》:作为一家重工业企业,环保的话题是始终绕不开的。但您的厂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和政府环保部门相连,且在公共场所同步显示,接受社会监督。为什么要用如此高的要求打造厂区?是如何做到的?其中的障碍和阻力肯定不小吧?


丁立国:中国这40年发展下来,整个环境跟40年前、30年前、20年前完全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参与时代变革的商人也好,或者企业家也罢,我们虽没有上升到先知先觉,但是做到了后知后觉,主动去变革,去融入这个时代,使得我们能够走到今天。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治理环境,我们应该率先去垂范。因为这跟我们的行业背景有关系,钢铁是高耗能产业。同时,所处的区域压力也很大,我们的企业在唐山、保定、邢台,都是雾霾相对严重的地区,当然雾霾问题跟工业发展有关系,跟城市规划也有关系,它是历史形成的。对于历史形成的这部分我们很难去改变,于是德龙选择了自我变革,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德龙厂区的迎宾大道


要说阻碍和困难肯定是有的,2012年以来,德龙在环保治理方面投入了30亿元,转型升级,建成了全国首个钢铁企业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请4A级。由于不断投入环保的设施,不产生效益的情况下还需不断注入成本,内部也出现过质疑声和反对声,他们认为已经做得非常好,老板没必要再折腾,为此我们曾撤过两任总经理。我们并不是把环保当成阶段性的,而是做成长期的,因为环保的基础在不断提升,国家也在不断提高环保标准,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环保的设施,不断去投入。我们并非只做简单的达标排放,而是要践行环保的理念,人人参与。曾经有个山东企业的老总来我们工厂参观,他抽完烟看着厂区这么干净就做了个测试,将烟头扔在地上看是否有人捡起来,第一个人过去时没捡,而第二个走过去的就把它捡起来了,这就是德龙的企业文化和环保理念。


通过“自己的平台”将慈善做的更加专业化


《公益时报》:2010年9月,您和夫人赵静发起成立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为什么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外,还要单独以基金会的形式投入公益?


丁立国:这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富起来一批人,富起来的人肯定要回馈社会,我们也是其中之一。在这过程中我们曾做过不同层面、从中央到地方的捐助,捐助之后的效果如何?受助人的感受如何?这些都不清楚。所以成立一家自己的基金会一直是我们的想法,想着把慈善做得专业化一些,有计划地、更专业地做。我们基金会在行业里面虽然规模不大,但注重效率和实效性,在慈善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乡新联小学,图书角项目受益的孩子们


慈善在中国历史久远,慈善的文化也丰富多样,但是真正系统性地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我认为是政府的制度性的推动。北京市鼓励民间建基金会,鼓励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成立基金会。


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以及想做慈善的那颗心之后,就得有专业管理运作的人,这就促成了我们和庄伟的缘分。她曾经是国家公职人员,我和太太跟她谈了我们的想法后基本是一拍即合。我信任慈弘这个团队,他们一直扎根在一线,踏踏实实做公益项目。


公益时报》:慈弘基金会成立三年后,就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估为5A基金会。作为发起人和理事对基金会健康透明和发展方向有怎样的规划?


丁立国:庄伟搭建了“专业的班子”,基金会人员基本都是在公益领域从事过相关工作的,还有一些志愿者,是受过资助或者跟随基金会长期做项目的,这样一批充满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的人,他们汇聚到一块,一直不断学习,基金会才能不断发展。


同时,我们理事会有一些理事是从商业转型到公益,商业的成功模式对公益的运作是有借鉴的。之所以运作得好,跟开始的定位也有关系,我们做实业不盲目强调做大、做强,而是做优、做长,这跟德龙的文化一脉相合。


学生志愿者们自己管理的图书角


那么基金会也一样,我们不强调做大,但要做到专注,力求把每一件事、每一个捐助人捐助的每一分钱实实在在地发挥出效果来,让受助者不光是得到物质的普惠,更要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正能量。


记得有一年去贵州纳雍的一所乡村小学走访图书角项目,那会儿都放学了,我就问了一个放学路上的小同学,我就问他看图书角的书了么?他说在看儿童哲学绘本《生活是什么》。我当时就问他:“你说说看生活是什么?”孩子当时很自信地回答说:生活是自信和梦想!这些都是那本书传递给他的价值。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那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他却始终抱有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好的书籍能给孩子带去正能量和价值,这也是我们慈弘项目坚守的目标。


要始终坚守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公益时报》:您于1992年开始创业,作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一份子,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您觉得这些年来,企业家群体在助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与您创业之初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丁立国:今天的企业家跟我创业的那个时候比,从国家对企业家的定位到整个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是为了生存而战,如果今天你还强调“小我”就不行了,你需要“大我”。说小点是为了公司变得更卓越、更优秀,能够长久发展;说大点我们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比如德龙的环保实践推动了行业的变革,成为了行业环保的标杆。


前来德龙参访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德龙金刚园合影


今天的企业家能够走得更远的一批人,一定是能够坚守理想、坚守价值观,一定是有家国情怀的,因为今天的情况跟过去不一样,今天治理国家和30年前也不一样。过去可以招商引资,现在都饱和了。今天的企业家要从认识上去调整自己,如果再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生存模式,一定是走不过今天这个坎的,更走不到未来。德龙的发展实际是得益于这么多年对价值观的坚守,对事业的追求,不胡来也不折腾。


《公益时报》:本届公益年会将以企业家群体为主体,探讨企业家的时代担当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试图打造一个企业家群体与公益界互相交流的平台。您对本届公益年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丁立国:慈弘的慈善理念叫做“爱的汇聚、爱的传递”,通过这个平台确实需要汇聚更多爱,从而让社会更温暖,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平台或者组织。很多人已经在路上了,中国自古就有慈善传统,先富帮后富,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万企帮万村”。



对于2018中国公益年会,我希望这个年会能够办出影响力,汇聚更多有公益理想有担当的人,汇聚更多爱,去温暖社会。就像政界的达沃斯论坛,商界的中国企业家亚布力年会,中国公益年会应该办成公益慈善界的盛会。


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勇于创新


《公益时报》:作为亚布力论坛的轮值主席,您认为亚布力论坛的企业家群体所认同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他们致力于公益慈善,有着怎样的特点?其意义何在?未来的趋势如何?如何更好地吸引他们对于公益的关注,对于这样一场公益界年会的关注?


丁立国:亚布力论坛强调建设性、思想性,大家要做建设者,强调价值观,强调正能量,我认为这是亚布力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因素。另外亚布力相互学习的氛围也非常好。


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场公益盛会,需要一个时间,我认为:第一,需做好长期的打算;第二,一定要注重公平、公开和透明度。无论是年会上的发言嘉宾,或是获奖嘉宾,或是参会者,都应该是真正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而非到这个平台来沽名钓誉、宣传自己或者显摆的,如果是后者这个目的,我认为就不要参会了;第三,整个公益年会的运作团队需要更市场化、更职业化,组织一场活动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公益时报》:您于前不久参加了习总书记出席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您认为此次座谈会重点坚定了民营企业家哪些方面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参与此次座谈会,您对企业家精神有哪些新的思考?在本届公益年会上,您演讲的主题也是“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精神再出发”,能否简单谈谈您的主要观点?


丁立国:在月初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企业家群体,提出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勇于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几代企业家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企业家理应肩负更崇高的历史使命,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争当社会企业家,企业家不仅仅要创造社会财富,还要通过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来推动社会进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对企业家提出了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我也将带领全体德龙人脚踏实地做实业、践行公益,推动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进步,为国家振兴做贡献,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


- END -

作者/ 李庆

责任编辑/ 高文兴    排版吴丽萍

公益时报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后台回复“转载”获取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往期精彩回顾


2018中国公益年会嘉宾会客室|随手集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焦义刚:财商教育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



企业家谈基础教育 | 丁永庆:解决基础教育问题是每个企业家的责任



公益时报政策解读/公益活动/热点事件/社会创新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