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烈对比!这些消息让三明人既振奋又感伤

2016-10-21 三明新周报 三明新周报

书 工作后你有多久没有翻开书本了?

这是个略带伤感的话题。曾经我们的内心住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如今渐渐搬空,来自内心的幸福感也日渐消失。生活的忙碌让人们忘记了许多似乎“无关紧要”的事情,其中阅读就这样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忽略。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今年10月是我市第十届全民阅读月。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碎片化的电子阅读在人群中变得越来越普及。新建的市图书馆对外开放至今已经一年半,市民的阅读情况有何变化?市区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实体书店现状如何……  


图书馆新馆

推高市民阅读热潮



人均到馆1.1次,超过了全国1.0的均值 


据统计,市区辖区内人口37.8万,图书馆2015年共接待各类读者约41.68万人次,人均到馆1.1次,外借图书达35.67万册次,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1.21次。据市图书馆馆长黄泽民介绍,该馆人均到馆1.1次,超过了全国1.0的均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民的整体阅读情况。如今,市图书馆每天平均到馆约1000余人次。 



借书证增加一倍多,“抢手书”一年被借50次


据市图书馆馆长黄泽民介绍,新馆建立前借书证是4000多本,如今随着读者增多已增加了一倍多。该馆借书数据显示,少儿类图书最受欢迎,甚至有一本书被借了50次,成了2015年该馆的“抢手货”。




市图书馆正在筹建的项目高大上


据悉,现阶段,市图书馆正在筹建“互联网+阅读创新”体验项目,这意味着打造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将成为现实。黄泽民激动地分享道:“该项目完工后,读者可以躺在柔软的沙发上,喝着咖啡,‘居家式’地在图书馆阅读;喜欢写作的市民甚至还可以在这里完成书本的编辑;项目还会涵盖全市的特色文化库……”


项目建成后图书馆或变成这样




对比图书馆,市区的实体书店又是怎样的光景?


新华书店

三明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列东街“毛体”书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曾一度是不可撼动的图书符号——似乎离开了“新华”便不是书店。他曾经闪耀于市区最为繁华的地段,成为三明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当时光流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市场的逐步开放,属于它的光环也逐渐褪去。曾经热闹非凡的新华书店现在冷清了许多,再无往日浓郁的看书氛围。新华书店也在努力地改变,崭新的开放式书架、贴心的看书座椅、极富趣味的儿童购书区……




越洋图书城

曾经备受市民推崇



市区另一处市民钟情的书店非越洋图书城莫属。曾经占满夏商百货整层的越洋图书城备受市民推崇。“新书更新速度快,种类多”,随机接收记者采访的市民普遍这样评价记忆中的越洋图书城。曾经的一度辉煌,而如今不断缩减的规模,直至盘踞在夏商百货四层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其间经历的沧桑变化让读者们唏嘘不已。甚至有网友在当地论坛感叹道:“越洋图书城能撑到现在简直是在做慈善,看书的人比买书的人都多,书本毁坏严重。”



比起图书馆,实体书店的春天似乎早已远去。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性、网络书店冲击、房租成本上升等重重考验,实体书店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适应读者的需求。

“这是实体书店整体的趋势,全世界实体书店都在苦苦挣扎”,业内人士无奈地称道。“实体书店不仅仅是售书场所,同时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任,还是文化广场,这个功能是网上书店所不能比拟的”,越来越多的人如是说。

多媒体时代给民众的阅读生活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信息爆炸的时代,降低了图书阅读的效率,这一切都在强劲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民众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阅读或文字阅读,而是把阅读伸展到了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方面。换言之,阅读已经从“图书阅读时代”演进到了“大阅读”时代。对于经常泡在网络上的人来说,也许他们更习惯于这种阅读方式。

但事实上,电视、网络始终不能完全替代文本阅读。它的市场依然存在,爱看书的人依然会买书,爱上网的人依然会在网络上浏览。




更多精彩——

震撼,这一场歌舞居然演绎了一座牵动天下客家人的城

70多年前,福建的省会竟在这里!身为三明人第一次知道三明竟有这么多名片


十一起,三明这座美丽的小城将吸引无数镜头

独家报道:三明这座僻静的小山村为何一夜成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