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爱乐之都到底想干嘛
距离《爱乐之都》第一期播出已经一周啦,你的心情平复了吗?
做好准备迎接今晚的第二期了吗?
第一期中,郑棋元作为音乐剧届从业19年、当之无愧的大前辈,居然因为张雨绮一句莫名其妙的理由,只拿到了3A。
都是同期演多部戏,叶麒圣被一致好评说敬业,夏振凯却被小柯老师怀疑“因为工作太多丧失了热情”。
张志林据理力争,阿云嘎最终保送,才结束了这通狂虐。
虽说综艺都有剧本,但这个逻辑也太迷幻了吧?
《爱乐之都》这档大型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综艺
关于它的种种吐槽可能已经出现在你的朋友圈、微博首页以及大大小小的剧场群。
明明番茄台花了重金打造,为啥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咧?
它很难不让人想起,四年前那档经费有限却让很多人入坑的综艺。
对比之下,辣辣队发现,《爱乐之都》有四个鲜明特点:
重舞台视觉,重原创作品,轻造星,弱社交。
《辣么,听我说》将从舞台特色、背后产业诉求和娱乐化营销三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档综艺,带您一步步了解音乐剧产业的野心。
不管是重金舞美、调度走位、还是舞台片段占据的篇幅,看得出,东方卫视是下了大功夫的。
手持烛台,雾中撑船,杂技吊环,群演群舞,大纸箱,小酒馆的长条酒桌主舞台……
然而,即便如此,看似诚意十足的舞台,仍然没有被观众埋单。
看过的观众槽“这不是我看的那部”,没看过的观众会觉得看不太懂。
第一期的舞台有两种鲜明特色,一类是西方经典音乐剧目复刻或创意改编,比如韦伯最经典的《剧院魅影》和法语音乐剧代表作之一《摇滚红与黑》。
可以说是两部不同语言里受众最广、流传度高、全球巡演场次多、票房最好的音乐剧。
感觉节目组上来就是想先用音乐剧巅峰之作震撼一下观众,让大家看看我们综艺做的有多用心。
而受段落限制,没有过剧场体验或音乐剧体验的观众,很难通过单一唱段感受一部完整音乐剧的故事性和人物关系。
我们先聊聊花了大价钱做了舞美改编的法红黑选段《荣耀向我臣服》。
这首已经有了两版中文译配的综艺常驻选段,谁和我一样,边看边有另一版中文填词在脑海中回荡。
除了译配的节奏和韵脚,舞美调度也是造成新观众不好入戏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个第一次接触故事的门外汉,比如张雨绮来说,《爱乐之都》太满了。
新观众要接受方书剑从冰屏走下牢笼,没来得及培养情绪就要面对着电子大屏大脸输出,随后牢笼破碎,又要大脑输入突然出现的群舞。
虽然是表达于连在这混浊世间爬上上流阶梯的意思,但一股脑儿太多的转场和调度输入给观众大脑的效果……
还是《声入人心2》中郑棋元和徐均朔面对面的情感变化更流畅。
既然说到郑棋元,他在《爱乐之都》还是一贯自嘲年龄最大的学员,虚心写自己只演过17部剧。
比起还没毕业就演满百场的演员,只写自己演过的剧目数,确实是太谦虚了
但其实在过去的19年里,这位被阿云嘎称作“活化石”的大前辈,一直坚持在中国音乐剧的舞台上。
而且,他可是被印到音乐学子教材上的人啊!
第二届华语音乐剧大赏上的《赵氏孤儿》片段
叫一句“开山鼻祖”都不过分的这位棋元哥,在辣辣队一致最喜欢的第一个作品《剧院魅影》中也依然稳定发挥,沉浸感极强。
即便如此,却只拿到了3A的结果。
这个台本真的,不太走心。
节目后半段,就来到了很可能是《爱乐之都》想要主推的:中文原创剧目。
《在远方》明显和前面几个选段不是一种感觉。直观的感受的就是,对白变多了,时长变长了,在人物关系的理解上更易懂了。
张雨绮说她看懂了,小柯说这是他喜欢的中国音乐剧表达,而没看过音乐剧的观众说“你也看音乐剧啊?我也看开心麻花儿~”
这两类剧目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受众群。
前者偏西方审美,重视觉,重音乐。后者更符合中式大众审美,重语言、合家欢,更何况《在远方》还有中国梦、正能量的表达。
小柯的观点代表的是本土期待,更偏好具有时代感的、融入本土历史的、用中国的音乐语言谱写的音乐剧。
不过,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探索也是……一直在探索。
节目组一上来,既想用其他国家已经很成熟的作品中的舞台呈现和歌曲吸引观众,又想用更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去留住观众,同时还要展开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期待。
如果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更想看到节目能对不同类别的音乐剧作出简单的介绍或对比,甚至可以延展它们在我们国家的市场反馈和制作上的参考价值。
毕竟那么多制作大佬都在呢,从而再去抛出“中国要做什么样的音乐剧”的课题。相信后面的节目规划:
重推中文原创音乐剧,把中国音乐剧市场蛋糕做大。
这条路也会更好走。
剧本背后的产业诉求与野心
节目选出的这几个评委,就代表着音乐剧产业破圈的野心。
评委席上,小柯、阿云嘎、黄舒骏这些人,代表着音乐剧制作方的产业战略需求。
阿云嘎、小柯、黄舒骏与张志林等人的诉求是一致的,他们是整个音乐剧制作方的代言人。
片尾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参与了制作出品。
马晨骋、何念、肖杰、胡晓庆、张志林、汉坤、李欣、甘鹏、余笛……这些中国音乐剧制作人已经形成了联合。
无论是对原创作品的大力推崇,还是高投入打造舞台视觉、做好品牌人物可信度,都是为了吸引更多圈外人,把蛋糕做大。
在各种通稿中可以知道,SMG后续会有一系列原创作品巡演计划,演员就从32位选手中选择。
《爱乐之都》的野心不仅仅是在台前造星,它还开启了之后原创中文音乐剧巡演的序幕。
小队赞赏国内音乐剧的野心,只是想做到良性的破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品是核心,娱乐化拉新是辅助。
与节目的野心不相符的是,《爱乐之都》选择破圈的营销方式是非常初级的。
娱乐化破圈营销方式太初级
我们再把镜头转向评委席,是不是有一个人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没错,张雨绮没有音乐剧背景、发言也很“外行”。
早已乘风破浪的姐姐不需要当资源咖,也不至于强行塞入一个不擅长的领域企图大火一把。
那么,她参加《爱乐之都》就和参加李诞的《脱口秀大会》一样,当一台纯纯拿通告的热度制造机。
快人快语,无所顾忌,反正血厚,老娘不怕。
剧圈观众看完都不太待见她,她说的这都是啥呀?
但卫视平台却非常需要安插一个这样的“外行”,她得替那些对综艺感兴趣、却对音乐剧不太了解的观众们发问。
这才是《爱乐之都》这档栏目主要想要拓展的观众群。
只有做好娱乐化、制造好看的矛盾,才能提高收视率、拉广告,平台的热度就全靠姐姐了~
可惜,观望这档综艺的观众并不是小白,套路见过太多。替外行提问你就好好问,为什么要把剧本写得这么莫名其妙呢?
只能引发不满,很难产生共鸣。
看到第一期当晚的微博热搜词条,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雨绮姐姐果然是娱乐化拉新的头一炮,但这个热搜很柴,直白且无趣,和花力气做的舞台效果也没半毛钱关系。
近年来的综艺,戏精频出,观众对娱乐吸睛的需求也增加了阈值。
综艺观众想看的是什么?
是章子怡扔鞋,郭敬明被骂哭,哪怕是之前没有太被大众熟知的李诚儒,也诞生了“三如”这样的“万恶之源”。
《爱乐之都》能不能制造出这样声势浩大的矛盾点?
恐怕很难
综艺希望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这个价值要么在体现在精彩吸睛的娱乐化矛盾。要么体现在真正的干货:舞台张力、视听感染力上。
栏目第一期的热度营销,效果真的不咋的。
《爱乐之都》第一期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野心有余,一脚踏空。
台下风云涌动,而台前过于浅薄。
着重作品无可厚非,但是做到基础造星、打造鲜活的人物故事才是让人入戏的根本。
当然这几个纯打歌舞台还看不出后续,依然拥有无限可能。我们也期待卫视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侧重一些“有趣的东西”。
它可能会借鉴之前那档音综,加强选手的性格塑造、着重舞台上与搭档的情感交互。
也可能会在三期之后开始跟拍,在30平的出租屋中也心怀梦想的落寞剧人。
这些吐槽也是基于剧场人的期待:它是一档专门为音乐剧而做的综艺。
可以让更多还没有走进剧场的观众,能不花钱就体会到舞台艺术闪闪发光的魅力,还有这么多实力超强、坚持着音乐剧追求的好演员。
他们真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拥有更多舞台。
我们也期待着在自家舞台上能看到他们。
如果我们的观点和你心中想法不一致,欢迎友好讨论。
辣辣小队由衷希望《爱乐之都》可以做的更好、影响更大。
音乐剧作为舞台剧中
所有剧种、艺术门类的集大成者
可以毫无顾忌地突破艺术形式
唱、跳、演
新媒体融合
……
还有许多创新的余地
我们依旧期待着这艘舞台剧中的航母,
在本土扬帆起航的那天。
- 辣么,听我说 -让你的剧场生活变得更加热闹的辣辣小队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B站@深圳保利剧院会有更完整、更敢讲的视频节目上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