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圳er强势出场,唠唠“广寒宫”戏剧往事
第二期的《爱乐之都》,是西方音乐剧经典改编的专场。
前三个舞台女性力量强势起飞,压轴舞台上,随着来自深圳歌剧舞剧院的王哲老师一句介绍,“广寒宫”也喜提卫视出场!
上期我们说过,栏目强推中文原创音乐剧舞台,那这期是不是就光速打脸了呢?其实,这些改编也许是中文音乐剧制作的养料。
于是,本期《辣么,听我说》将从女性力量回顾这些具体舞台,侃一侃我们深保在“广寒宫”萌芽的戏剧往事,并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音乐剧?
本期口味:微辣
刘乙萱第一期的那句“男演员咋那么多戏啊”,就为节目的女演员主题按下了action。大女主站上舞台,评委席上姐姐就位,《妈妈咪呀》开始了。
《妈妈咪呀》
这个唱段讲的是中年母亲在闺蜜的鼓励下重拾自我,变回当年blingbling的dancing queen。
和唱段匹配,丁臻滢在前采尽显飒姐姐的力量感,talking环节又表达了女音乐剧演员当下的困境。
当女性困境明晃晃地出现在台前的时候,张雨绮的兴奋和黄舒骏莫名的阻挠也像是按剧本走的完整对垒。当晚,当“热度制造机”的张雨绮姐姐果不其然带着这条热搜降落微博。
虽说看起来未免有些刻意,但《爱乐之都》毕竟是第一次让这些与剧场磨合多年、在音乐剧热度起来之前充当着垫脚石的姐姐们有一个面向公众的舞台表达。告诉大家:
这么多年,女演员也凭自己的实力撑起了一部部音乐剧。
《妈妈咪呀》的舞台,舞美简洁鲜明。三位姐姐舞动起来的时候就是派对上最让人喝彩的时尚icon。真的是节目上少有的、情绪流畅且饱满的演绎了。
只是那段插入的舞蹈环节有些太过突兀。姐姐们穿上复古迪斯科的衣服,却跳起了炫技式的秀腿舞。
也不怪台下的张雨绮那么兴奋,这不就是她最熟悉的浪姐舞台嘛!
实际上,原版的舞台是非常轻松自如的。
《妈妈咪呀》这出戏打动人的是:女性们回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外表虽然老去,但心灵仍然轻盈。
她们不会展示性地用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女团舞,硬拗自己的肢体力量。
《爱乐之都》上的姐姐们是很亮眼,她们都擅长舞蹈。这个舞台难得展现了“跳”这一国内不少音乐剧尚有欠缺的重要部分。
只是,这段的表演也许破坏了戏剧逻辑的自洽。《妈妈咪呀》原版呼吁的是解放天性,而《爱乐之都》版却平添了一丝紧绷的束缚。
不过,这种脱离戏剧节奏的表达,也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音乐剧演员面对镜头的不适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种不适应最大程度地体现在本期让人很有心理落差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
和飒爽的丁臻滢、上音大师姐蒋倩如相比,《罗朱》女主、作为音乐剧女演员新势力的张会芳气质是内敛的。
她话不多,有些怯镜头。偏偏搭戏的伙伴完全没有舞台经验,在被严厉评价发挥失常之后,她含着泪承认“还是剧场能够给自己安全感”。
在镜框式的剧场里,演员全然生活在一场有始有终的流畅戏剧中,他们的任何动作、情绪是为了“戏”。一切为了舞台内容,不会过多遏制自己的情绪和角色生命力。
观众也是沉浸在故事中,不会过于苛求细节是否光鲜、表情大特写是否完美。
深度沉浸,场场出新,每一场戏都有它完整而独特的艺术生命。这不仅是演员,这也是很多观众热衷于走进剧场的原因。
更何况,这次《罗朱》的舞台改编也让人觉得陌生。同样作为原卡男主的导师阿云嘎也评价,这个舞台改编有点“画蛇添足”,不利于观众理解。
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背后突然舞动一个黑衣大哥时,对原剧不熟悉的观众满头问号:这是哪来的路人要拆散男女主?你说是死神,也没见他拿镰刀啊?
结果就是,评委给了张会芳一个安慰性质的保送卡。也难怪会芳直到走进后台也一脸苦涩,直到收到喜剧人的糖果,才勉强笑了出来。
《谋杀歌谣》
第二期的舞台,越往后戏剧感越强,《谋杀已被谋杀歌谣》的故事感总算压了表演感一头。
这本就是一部sung-throug musical,在一首首歌中串联起剧情的无对白音乐剧。当音乐成为明显的叙事力量,舞台的完整性就凸显出来了。
蒋倩如实力出众,和两位不同性格角色的男演员对戏,声音张力也丝毫不被碾压。作为上音第一届音乐剧班的真正的大师姐,20年以热爱支撑、自嘲为垫脚石的她,经过一部部作品的沉淀,实力强悍,舞台张力尽显,获得4A并不意外。
可惜这个评分机制还是惊喜连连
一出场就帅了我们一脸的胡迪,演绎的浪荡子Tom更像一位从良的霸道总裁。单论舞台呈现和唱功,和三老师施哲明难分伯仲。
结果是,胡迪4a,而施哲明未能上a角席位。对这个结果,爱乐鉴赏团里的甘鹏老师也匪夷所思:难道是因为大家更喜欢亮眼的东西吗?
此刻只有张雨绮这句话可以表达我们对节目评分的心情:
《巴黎圣母院》
整体看来,个人觉得最有戏剧沉浸感的是这期《巴黎圣母院》的《美人》。
除了原著原段本身剧情经典、人物张力十足,卡西莫多的神情、嗓音都充满了煎熬的妄念,升降台的高低展示了三个男人不同的社会地位。
情感到达顶峰时,背景的大钟开始燃烧。最后一声敲钟,留下欲望的余震。
虽然和原版一秒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经典唱段相比,这段的法语不够自然、三人声音的层次感也没那么强,电影化摄影也很难再现古典舞台的悲剧风格。
但音乐剧是一个包容度极强的舞台艺术形式。在保证戏剧情绪流畅的前提下,大家其实也乐于见到一些舞台的创意改编。
以上观点,一家之言,舞台感受无对错,小队评价仅供参考。
而这场演出中情绪饱满的卡西莫多正是我们深圳的演员王哲。
听完他的故事,作为深圳的剧场打工人,也想唠唠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萌芽往事。
“广寒宫”戏剧往事
深圳市场的萌芽
“广寒宫”为什么寒?这种寒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
阿尺回忆道,印象中第一部大规模引进的原版音乐剧是还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猫》。
依托于《猫》本身的认知度和热度,这部戏场场爆满,本以为会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开端,没想到已是巅峰。
之后剧院陆续引进了《歌舞青春》《人鬼情未了》《茜茜公主》《律政俏佳人》……然而当年真的不太卖座。
音乐剧对于当年的大多数观众来说,并不熟悉。就算是现在,如何能让更多没进过剧场的人愿意走进剧场、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都是个难题。
剧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同样有着“埋下种子”的责任。
在前人的坚持下,一部分深圳观众逐渐喜欢上了音乐剧。
饮冰十年,直到15年引进《人鬼情未了》,才第一次迎来了演出后的票房大幅增长。
19年引进《玛蒂尔达》时,作为首次进入国内巡演的第二站,在宣传物料和市场反馈都没有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终于第一次做出了爆款票房。
正如王哲所说,深圳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没有那么多的票房,因为深圳是一座很年轻的城市。城市的文化发展是需要时间、需要人才的。
据说NBA球星保罗加索尔,曾选择为芝加哥公牛队效力,就是因为芝加哥有全美第二大歌剧院——芝加哥歌剧院。
如今的上海和北京,会有很多人因为剧院多而选择留下,也会有人因为剧院多而前往。
戏剧的发展水平、剧场的繁荣都已在北上形成了规模,成为了更多人会选择的常见生活方式。同时也让更多人才聚集在这里,进行更多剧目的制作和开发。
我们也同样期待着更多像王老师一样的从业者在深圳埋下一颗颗种子。
只有更多的人才愿意选择留驻,更多的剧目愿意来广巡演,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让我“广寒宫”不再寒冷。
其实近年随着音乐剧的普及,更多人接触到了这门艺术形式,华南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即使在不同城市不同剧院,也有很多人愿意为了自己想看的剧目跨城观看。只是……
感谢广寒宫热心铲屎官提供表情包
东莞曾经的原创孵化
节目里说,音乐剧在上海是重要基地,北京也有,但是广州、深圳都属于比较少的。
其实,“广寒宫”中有一个城市,也曾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重要基地。
不少入坑不算很早的观众,也许都对《蝶》多少有些残念。
这部由李盾制作、三宝作曲的原创音乐剧耗时多年创作,包含了《心脏》、《诗人的旅途》、《他究竟是谁》……这些无论词曲至今都值得反复品味的歌曲。也是音乐教科书、演员面试、综艺里会常见的选段。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包括《蝶》在内,《爱上邓丽君》《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等11部中国原创音乐剧,都是在东莞进行的孵化合成。2007年时东莞就提出了“音乐剧之都”的构想,建立了中国音乐剧创作生产的“东莞模式”。
在政府、企业、团体、院线的联合与扶持下,东莞模式吸引了当时的一大批音乐人才。三宝、关山、李盾……这些优秀的音乐人都加入其中。
我们保利院线就承担了当年的院线营销。
06年开业的东莞玉兰大剧院,合成制作了一部部原创音乐剧。当它们投入商演之后,我们作为深圳的保利院线也承接了不少剧目。
比如刚才提到的——《蝶》,2007年9月在北京保利首演后,就在2008年初与深圳观众见面。
那时候我们剧院才开业一个月,可以说是元老级的元老项目啦。
十多年前,市场环境和观众培养都比不上今时今日,大多剧目都很难回本。
但面对才在国内起步的、需要被逐渐认知和接纳的、有着无限可能和希望的中国音乐剧,当年的剧场人和剧院方有责任为它开辟一条通路。
而这条“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为立身之本”的东莞模式,也是早年中国音乐剧迈出的一大步尝试。
在第二期的结尾,阿云嘎抛出了这一期隐藏的核心关键点: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音乐剧?
诚然,其他国家的音乐剧发展远比我们要更加成熟。
美国有大小几百个剧院的百老汇,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以歌舞为特色的音乐剧风格。
欧洲的伦敦西区也是音乐剧的大本营,还有各国特色鲜明的德奥音乐剧、法语音乐剧、俄罗斯音乐剧……
日本韩国虽然年限较短,但也已经有了成熟的制作模式和原创作品。
相较之下,我们真的才刚刚起步。
观众反馈可见,这两年,一些讲中国故事的原创音乐剧也许和国外成熟的作品相比,多少存在不足。但也能看到不少人是愿意为好的故事、好的音乐买单的。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语言。
如今大势的版权引进剧中文版改编,虽然快速填充了市场繁荣后的需求,但不可否认,这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些直接拿来的东西,也难免水土不服。
“中国音乐剧不能断奶。”
艺术追求可借鉴,商业模式可借鉴,但更应该借鉴的,或许是对待孵化和创作的态度。
无论是第一次站在卫视台前的
音乐剧女演员们,
还是在华南地区做开拓的戏剧人,
都是中文音乐剧
这段并不长的历史中的萌芽力量。
积蓄力量,寻找机遇,
这是我们每个剧场人、包括节目组,
为中国音乐剧贡献的一份努力。
《爱乐之都》第一期:爱乐之都到底想干嘛?
- 辣么,听我说 -让你的剧场生活变得更加热闹的辣辣小队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B站@深圳保利剧院会有更完整、更敢讲的视频节目上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