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yishu_99 Intro 迅捷客观的艺术信息,严肃独立的艺术话题;洞悉行业先锋新观点,一站式展览报道服务;世界全方位市场资讯,立体化拍卖收藏报道。 “和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诉求不同,就罗中立最新的创作来说,虽然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验,但艺术家追求的并不是意义的不断增值,更不是将绘画向观念领域推进,反而是不断的净化……让绘画仅仅只是绘画……在艺术家看来,绘画最本质也是最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绘画性。” ——何桂彦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2016年9月17日下午,罗中立个展“状态·巴山变奏曲”在深圳e当代美术馆盛大开幕。厅堂之内,一时嘉宾云集,著名批评家王林、何桂彦,著名藏家林明哲以及诸多艺术家在内的各方界内人士星罗云布。 艺术家罗中立与川美校友合影 台湾收藏家林明哲 e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与德萨画廊主夫妇 “没有新的作品,办什么展呢?”(罗中立语),此次罗中立携带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系列的作品亮相e当代美术馆,一时之间引爆全场:“乡土写实绘画”、“巴山夜雨”系列、“故乡组画”系列、“过河”系列、“雷雨”系列以及“金色”系列、“重读美术史”系列、“中国抽象表现主义”系列等等,甚至一些此前从未在媒体、画册、美术馆中展出过的系列作品也出现在展馆内。因而,对于艺术史专家、艺术评论家、学者、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来说,此次个展不得不说是一次对罗中立作品学习、研究、赏析的难得好机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 然而,展品虽多却也未失重点。围绕着罗中立对当代绘画语言的建构与探索,e当代美术馆首创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叠置,以主题变奏曲的形式,携领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系列的创作,通过主题变奏A+B+C+A的方式为观众鸣奏出一曲“状态:巴山变奏曲”,使观众们大饱眼福。 《父亲》,版画 《吹渣渣》,63×85cm,布面油画,1981 《岁月》,200×180cm,布面油画,1989 著名批评家王林 对于罗中立的艺术创作,大众最为熟悉的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现实主义创作的系列作品,特别是《父亲》。然而却不曾想90年代上半叶,罗中立以《故乡》组画如“吹渣渣”等人物变形性处理为起点,画风全方位改变,从现实主义转向超验与魔幻,其形如木雕线刻般厚实饱满,充满山地文化的原始冲动与神秘气息。以致批评家王林见后大为惊艳,评论道: 《故乡》,100×120cm,布面油画,1995 “其作趋向变形、夸张,常常在最日常、最平凡、最不值得描绘的生活场景中,以敦实粗矮的人体、参差错杂的笔触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桃红、粉绿、紫蓝等等——来表现原初的生命力,生活的悖理与传统的荒诞、身体的强悍与存在的别扭,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极浓而又十分古怪的民俗画。看他的作品,显然会体会到更丰富更复杂的生存之感和地方文化属性”。令人过目不忘。 艺术家罗中立开幕致词 对于本次特别展出的最新探索和创作——“中国抽象表现主义”系列作品,罗中立以一种整体的视野向我们介绍道:“随着85以后,中国在西方美术史的直接参照下形成了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尽管这个进程当中有很多模仿还是山寨的成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必然。如今几十年过后,中国的艺术已经更加理性,从生搬硬套的模仿当中逐渐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我们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和每一个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方向或目标。我的这些作品实际上呈现了我这一个过程的演变过程。 从《故乡组画》直到最新的《重读美术史》,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故乡》代表了我艺术的归属,而《重读美术史》则是在经历中西交流学习后,回到我们自己的传统土壤里去寻找中国当代艺术。因而《重读美术史》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我们如今很多艺术家在为之努力奋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以绘画语言本身为主题,《重读美术史》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和对中国自身文化和审美的提取上,以东西艺术语言的交锋使画面表现出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性。如果说《父亲》是我象征性的前期代表的话,它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下,以特定历史时期为主题,那么《重读美术史》则是在经历几十年的转换后对于绘画自身主题的回归。” 《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布面油画,2008-2015 正如艺术家陈丹青所感慨,多少年过去了,他绘画的主题一直在变,讲述的方式却没变;而罗中立却正和他相反,主题一直没变,讲述的方式却一直在变。以下,我们根据批评家何桂彦对于罗中立对当代绘画语言的建构与探索的梳理,来感受罗中立作为一位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热情和勇气。 《故乡》,布面油画,1998-2000 虽然《父亲》让罗中立名噪一时,但对于罗中立来说,致力于语言的探索,抑或说对语言的迷恋,使其在创作中充满了热情。1982年,在毕业汇报展上,《故乡组画》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批作品描绘的是大巴山区人们的一些日常的生活场景,如“吹渣渣”、“翻门槛”、“屋檐水”等。此时,罗中立改变了早期细腻刻画的写实手法,开始从人物形象的逼真性转向对生活真实的内心体验,从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转向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一方面,人物形象的变形,以及对线性表现的强化,为《故乡组画》注入了更多的绘画性;另一方面,情节与场景性的增多使其作品越来越具有“生活流”的特征。 《吹渣渣》,200×160cm,布面油画,2005 由于执着于语言的探索,尽管回国时正赶上“新潮美术”的兴起,罗中立对其却并不赶兴趣。蛰伏了近十年,直到1990年代中期,艺术家以一批“新乡土”的风格重新赢得了美术界的瞩目。 在1995——2006年的创作中,创作观念的转变直接体现为,艺术家将早期对历史记忆的追寻与对大巴山生活的怀念衍变为对生命欲望的尊重和生存意识的拷问。而这一切首先以绘画语言的转向体现出来。早期的写实手法被一种强调直觉和书写的主观表现方式所取代。质朴有力的线条、参差错杂的笔触、斑驳厚重的肌理、艳丽而充满民俗味道的色彩,赋予了作品那种古拙的原始性和原生性。 《雷雨系列》(48),200×160cm, 布面油画,2005 正如批评家王林评价:“那些最平常、最不值得描绘的农村生活场景,如半夜起来撒尿、过河、躲雨却流露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生活的单纯和怪诞的习俗,生命的强悍和夸张的情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极浓的民俗画。”  而且,“我们从罗中立同一画题的多幅作品甚至是前后24年——如1981年和2005年油画《吹渣渣》——的反复重画中,可以见到一个画家探索自身艺术语言和创作逻辑思路的艰辛历程。” 《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布面油画,2008-2015 《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布面油画,2008-2015 2008年的《重读美术史》系列标志着罗中立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变。如果将1978——2008年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致力于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建构,始终是艺术家作品意义生效的两个重要的来源。然而,这种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双重建构的平衡却被《重读美术史》打破。 《重读美术史》排除了所有的社会性因素,在场的仅仅是笔触、线条、结构、图式。于是,任何与社会学相关的叙事话语都无法渗透到绘画中,唯有语言,唯有视觉,唯有绘画自身。透过这次转变,也可以看到罗中立希望遵循语言自身的逻辑去赋予绘画以意义。 《重读美术史-山水系列》,布面油画,2008-2015 《重读美术史-山水系列》,布面油画,2008-2015 同时,《重读美术史》对西方美术史与中国美术史上代表性艺术大师作品的“挪用”与改造,使另一个新的意义显现于这种“互文性”中。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所形成的艺术参照系与张力中,罗中立希望在与既有的经典语汇对话的过程中,赋予个人化的语言以艺术史的逻辑,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和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诉求不同,就罗中立最新的创作来说,虽然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验,但艺术家追求的并不是意义的不断增值,更不是将绘画向观念领域推进,反而是不断的净化,不断的做“减法”,最终希望让绘画回到语言,回到修辞,回到纯粹的状态——让绘画仅仅只是绘画。大道至简,在艺术家看来,绘画最本质也是最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绘画性。 小幅作品 小幅作品 在批评家王林看来,罗中立长期以来随时随地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小幅作品最能表现其绘画自由。不管是线描风景画,还是乡土场景人物画;不管是经历搅动记忆,线条紧张,充满象征的淡彩手绘,还是涂鸦风格所致,色彩强烈、画法轻松的油画之作,我们都会感觉到罗中立作为一个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勇气。他的创作经历就是中国乡土绘画的历史经历,也是个人的心理象征与社会的精神表达。 “在这时,罗哥儿是最自由、最生动、最深入、最穿越、最有灵性与触感,最能幽默与反讽,当然,也是最为本色、最为真实的艺术家——一个在绘画语言探索中生存的人。”(王林) 此次展览将展至2017年3月30日。 其他作品欣赏: 《金色系列》 《晚工》,布面油画 《暮归》,布面油画 《蒲公英》,布面油画 《嬉戏》,布面油画 早期作品 《过河》,布面油画 《过河》(2),布面油画 精彩继续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 ▽ ▽ tt.深度头条▕ yg.本周展览预告▕ ts.特色栏目▕ sc.收藏有门道 市场部 010-51374005-852 艺术家 010-51374003-860 拍卖部 010-51374001-815 展览部 010-51374001-818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