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最红!她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诗词才女何以扎堆洋气魔都?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7日晚总决赛,武亦姝最终胜出,成功登顶。
《中国诗词大会2》共有3名上海闺秀亮相,都有江南少女的清雅,清一色的学霸小美女,她们在百人团数度脱颖而出,一次次登台挑战、攻擂,直到成为擂主。三位上海选手的背后是上海诗词土壤的丰厚滋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72eou4f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武亦姝:纯粹因为“喜欢”
武亦姝是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一女生。之所以取得看似不可能的成绩,用她自己的话说,纯粹是因为“喜欢”。因为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据估计,武亦姝的诗词量可能超过2000首。
在名校学霸群里读书,成绩排名和升名校压力大?教她语文的王希明老师翻出升入高一这一学期以来武亦姝“不务正业”的痕迹:有代表小组发言讲解《浮生六记》的照片,有书法作品,还有每周至少读一本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与随笔写作。生活中她爱穿汉服,每年都会拍摄汉服照,更奉陆游为“男神”。
复旦附中的语文课上,老师会让学生以报告和演讲的形式分组展示课外阅读人文经典的感悟。图为武亦姝代表她所在的小组报告清朝沈复的散文《浮生六记》。
学校的书法作业,武亦姝上学期交上来的是白居易的诗《春题湖上》,字如其人,相当清丽。
复旦附中高一的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都要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图为武亦姝两个月的阅读计划和实际阅读记录,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她的兴趣所在。同时也看得出,该校对于学生阅读人文经典的重视。
同样16岁的姜闻页,是上海中学高二学生。她在第一次进入个人追逐赛时答对全部9题,只因为小分低于陈更而离场。点评老师称她是“大将风范”。主持人董卿问她,快要高考了怎么还来,她说喜欢诗词且“学有余力”;问她高考志愿,却是“理科,金融方面的专业”。
在班主任顾老师看来,她是一名全科发展的学生,文科、理科都擅长。“文科和理科绝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在生活中将两者平衡好。”初中时,她赢得了华罗庚金杯赛全国一等奖、美国数学竞赛AMC8全球“前1%”以及多项奥数比赛的全国一、二等奖;在文科方面,她毫不逊色,收获了上海市古诗文创作大赛二等奖、现代文大赛一等奖、古诗文阅读大赛二等奖、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徐汇区一等奖等。
她每天都花两三小时读“无用”的书,古诗文、文学名著,以及经济学、哲学等。她还写诗填词,一首《鹧鸪天》在第二届上海市诗歌创作大赛上获过奖。但她不愿意把作品示人:“诗歌是个人的,是某个时刻的有感而发。”
文来中学初一女生侯尤雯才13岁。在2月3日播出的比赛中,她以119秒答对27题,获得第一名,成为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点评老师口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正是豆蔻年华”;其后的个人追逐赛中,同样9道题全部答对、只因小分低惜失争夺擂主的机会。
据报道,她从2岁多就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侯尤雯的父母一直坚持,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个人兴趣,他们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还为女儿专门请了一位古诗文老师,每周两小时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研读古诗文。
侯尤雯从阅读报刊杂志到参加学校舞蹈队。在学校,参加了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还热衷校园戏剧节剧目编排和学校运动会。
三个上海小囡的抢眼表现,多少让人意外:一直是对外开放桥头堡、延续着“十里洋场”基因的魔都,竟流行“汉服美少女”了么?“武亦姝现象”藏着什么密码?
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功利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在独生子女成长特别是“00后”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这一代父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迅速增加。即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意识也空前高涨。当然,更多家长是从小送孩子上奥数、英语等等培训班。但侯尤雯的父母一直坚持,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个人兴趣。“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哪怕学奥数,心里也会有抵触。”懂得尊重孩子兴趣并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的父母是不容易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教育功利化的时代,尊重了孩子的兴趣,有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当然,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功利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问题催生了改革,中国教育因此开始了大量改革。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丰富的上海,更是早就开始了教育改革的探索。以侯尤雯以前就读的闵行实验小学为例,由于是公办小学,学校布置的作业少,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按照兴趣选择参与喜欢的活动,而学校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兴趣学习环境。
当酷爱古诗文的侯尤雯来到文来中学后,她可以在新的环境下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升学考试的重压埋没了自己的兴趣。文来中学为学生自编传统文化教材,开设多门自主拓展课程,组建学生古诗文学习社团。这使得像侯尤雯这类对古诗文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有了进一步成长的良好条件。侯尤雯因此进入了学校的古诗文竞赛队,与其他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像这样的学校,在上海还有很多。
虽然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他们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还为女儿专门请了一位古诗文老师,每周两小时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可见,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闵行区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只是这种长期教育的自然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是侯尤雯成为“古诗词网红”的重要原因。
同样,来自复旦附中的高一女生武亦姝之所以取得看似不可能的成绩,用她自己的话说,纯粹是因为“喜欢”。因为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如何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如何为孩子发展兴趣创造条件、改善环境,这对于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当更多的孩子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去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当孩子们真正以兴趣来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始施教。因材施教是我们几千年传承的教育理念,却在近代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像文来中学、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都是上海重视博雅教育的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这些学校认识到尊重孩子兴趣、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并为此付诸努力。期待更多家长和学校,都以侯尤雯、武亦姝的家长为榜样,以文来中学、复旦附中为榜样,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为孩子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条件。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更多推进中国城乡教育的公平和均等化,为所有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环境。这是我们的家长、学校和社会从这两位古诗词“网红”的故事中,真正应该借鉴的启示。
如何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如何为孩子发展兴趣创造条件、改善环境,这对于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始施教。因材施教是我们几千年传承的教育理念,却在近代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像文来中学、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都是上海重视博雅教育的特色学校。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更多推进中国城乡教育的公平和均等化,为所有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环境。这是我们的家长、学校和社会从这两位古诗词“网红”的故事中,真正应该借鉴的启示。
古诗词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质
昨天武亦姝夺冠,但在夺冠之前,武亦姝曾有一次攻擂失败经历,让不少人颇感遗憾。2月5日播出的节目中,当主持人董卿读:“如何四?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武亦姝答“时”,而非正确答案“纪”。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忠实观众,谈及武亦姝之前的失败,他认为,“武亦姝失败在不懂格律上面。因为这是一首七律,如果学过律诗平仄,知道此处必用仄声字,而‘时’为平声,肯定不对。其实很多古诗游戏是有窍门的,有时候并不一定背得出下一句,但如果懂格律或者对联,完全可以根据粘对来找准正确的句子。”
随着节目的热播,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古诗词有着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质,这一点让许多诗词爱好者和推广者们倍感欣慰,同时也呼吁中国诗词大会能够在后续中增加诗词创作的部分。“有人说武亦姝满足了对‘古典才女的所有幻想’,但其实‘德识才学’缺一不可,如果比喻成斧头,学是斧背,才是斧刃。”褚水敖认为,诗词大会其实是在比“学”的部分,“才”则体现在能不能用知识创作出反映当代生活的诗词。“对于武亦姝这样的传统文化好苗子我们应该充分赞扬,但也不能捧杀,希望她能学以致用,在才上有进一步发展。”他希望武亦姝能来上海诗词学会聊聊,加入上海诗词创作的队伍。
诗词创作上海更“传统”
2017年恰逢上海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年,回首过去,褚水敖认为,上海诗词的发展跟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诗词发展是同步的。一开始,许多离退休老人为了寄托心声情感,把诗词作为精神的桃花源,最近十多年来,创作队伍在不断朝年轻化发展。“现在高校诗词创作很热,中学里面也在倡导诗词教育,很多学生自发创作,出现了很多年轻的诗人,这也和外界总体的影响和倾向有关。”褚水敖介绍,上海诗词学会目前注册会员800人左右,最年轻的还是大一学生,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诗社存在。“和学会联系密切的就有十几个民间诗社,他们来自学校、企业、老年大学等。”
上海的民间诗词创作有多热?褚水敖从办公室里随手拿出两本诗集,一本是第七届南汇新城镇诗歌征文作品选集《街风海韵》,一本是上海市兴塔中学学生诗词作品集《兴荷集》,两本集子都是在上海诗词学会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学会的推动下,上海出现了一批全国有相当知名度的老诗人和后起新秀,许多诗人每年在全国得奖,也为上海捧回了荣誉。“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要求,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区的诗词热度也和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从文学史中看,地域影响是很重要的,比如很多文化名省、文化大省名人辈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上海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文化积累,许多文化名家其实都有诗文传世,最典型的是鲁迅,他的旧体诗词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些都为当下诗词发展造就了基础。”不过,褚水敖指出,有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上海作为现代化都市,在诗词欣赏创作上,反而更加恪守传统。
这些年,上海诗词学会一直倡导会员以旧体诗词形式反映、贴近当下生活,歌颂美好事物、针砭时弊。“旧体诗词不能只有古意没有新意,古色古香并不难,在正式出版的《上海诗词》和内部资料里刊载的诗词作品大部分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讲究艺术提高。”
新诗与旧体诗不会互相取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这一点让上海的诗词创作者们倍感振奋。“创作和外界气候有关,对传统文化的提倡更加激发了大家创作热情,随着整体工作推进,相信诗词创作的热情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繁荣。”褚水敖说。
有趣的是,今年也是新诗诞生一百年。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诗歌,被视为中国新诗的诞生的标志。新诗的诞生使得传统诗歌被人们称为“旧体诗”而边缘化,甚至 被胡适、朱自清等人预言“穷途末路必将灭亡”。然而,一百年过去了,旧体诗不仅没有被新诗取代,反而又重新兴盛起来。
“曾经有人统计,全国的旧体诗人数量实际超过新诗人,第一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收到了1.2亿首的投稿,这都说明了旧体诗兴盛的程度。这两年旧体诗的发展迅猛,但作为文学样式,新诗仍然是主流。”褚水敖说,如今,旧体诗词创作也在研究如何冲破小圈子,向大众普及。“弘扬传统文化是全民的事情,人人都有份。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样式,如果只是封闭在小圈子里,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弘扬是不利的。”他指出,现在社会上喜欢诗词的人正越来越多,不仅是喜欢古典诗词,喜欢当代旧体诗词的人也越来越多。未来,上海诗词学会将继续向大众普及诗词知识,促进诗词创作反映当代生活,让人们在优秀古典文化遗产中获得价值提升和文化自信。
相关作者:许沁 章友德 姜泓冰 钟菡
·大家还点了这个·
“魔都新一怪”中运量公交惊艳亮相,延安路会更堵吗?这里给你答案→
❤️谢谢点击❤️
喜欢本文,请转至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