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阅读】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2016-12-20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经济学发展至今,它的几十个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融合使其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学科体系。虽然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核心概念上的一系列公理化的研究方法。而作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经济学论文亦充分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方法论。




 

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与变革,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论文,都已形成了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这种规范并不是任何一个或几个经济学家所拟就的,而是按照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要求,并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成的。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论文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总结或介绍某一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性论文,第二类是提出并解决一个理论或现实问题的创新性论文。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类论文的写作规范。


 

一、综述性论文的写作规范



关于综述性论文,它的写作规范相对灵活,作者可以按照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主线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串联在一起。这条主线可以是一个简化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也可以是一个理论发展或分化的线索。

 

一般地,综述性论文由4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该理论的起源和简要的发展史,现实的应用和理论发展的前沿等。

 

第二部分,主要成果总结。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命题或定理的形式,沿着主线展开。一般地,作者应将该命题或定理的出处加以标注,以示对原创者的尊重,如“定理1(Masikn1977):一个社会选择规则是可以纳什实施的,则它必然是单调的”。通常,在综述性论文中,对于定理或命题都不加以证明,只标注出处。

 

第三部分,理论前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在介绍当前研究前沿的同时,应当着重指出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深人研究的问题。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综述性论文的参考文献尤其重要,因为它是读者进一步深人研究的依据。因而作者应当尽可能详尽地列出这一领域重要的参考文献。

 

在主流经济学的期刊中,Journal of Eeonomic Literature 和Journal of Eoonomic Perspective是两本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论文期刊。它们主要为读者提供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的综述性论文,这些论文一般由在该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者撰写,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这些论文可以成为新来的学者进人这一研究领域的“路线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创新性论文的写作规范



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创新是经济学的生命之源。经济学的研究一般都是问题导向的,即一个研究计划一般都始于发现或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无外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两大类。理论问题的提出并解决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的提出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因而这样的经济学论文也就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仅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为例,来说明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

 

经济学理论体系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60年代的公理化革命所建立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使得经济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诚如经济学大师Jean一JaequesLaffont教授所言:“Arrow一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如此之美,以至于每一个经济学家都无法抗拒她的魅力。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如果不懂一般均衡理论,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之上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样一个充满理性之魅力的一般均衡理论却是建立在两个非常严格的限制性的假设之上的:完全竞争和完备信息。完全竞争假设保证了每个参与人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操纵市场价格。而在完备信息假设下,一个万能的瓦尔拉斯拍卖人才能制定出一组均衡的市场价格,并使得市场出清。显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和完备信息的市场经济,因而当我们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经济环境中时,必须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和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对上述假设进行修正。这种修正如果导致了原有的基本框架无法继续使用以及原有的基本结论不再成立,则理论的创新就是不可避免的。

 

当完全竞争和完备信息的假设被打破时,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和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对策论的发展为上述诸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因而纳什均衡也就成为了这些理论的核心概念。

 

当然,导致根本性理论变革与方法论创新的论文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理论创新的论文是对原有理论框架的修正和完善,包括对原有理论结果的一般性推广,对部分限制性假设的放松,以及将其应用于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等。例如Masikn(1977)①作为一篇开创性的论文提出并证明了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实施的必要条件(单调性)和充分条件(单调性加无否决权性质),但是没能找到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纳什实施条件。而Mooer一eRuPllo(1990)②通过对纳什实施性质的深人分析,找到了一个称为“条件矿的充要条件,从而完善了Masikn(1977)的基本框架,这篇重要的论文因而发表在最为权威的Econometrica上。但是Moore一Repullo(1990)的“条件”表述形式过于复杂而显得不够美观,其后Dainfov(1992)①提出了“本性单调性”的概念,并证明了它是纳什实施的充要条件。“本性单调性”在表述上非常简洁优美,因而这篇论文也发表在了Econometirca上。

 

实际问题的发现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有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例如Akerlof(1970)②在考察旧车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发现了不对称信息会导致效率的损失,而这一现象却无法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加以解释,当他试图用一个新的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时,导致了信息经济学的诞生。

 

经济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对于发现或提出的问题,研究者应当提出自己的观点(Basicidae),并寻找一个合适的框架或模型进行论证。进一步地,如果是一个实际问题,则应当根据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政策性建议。根据上面提到的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范式,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规范归纳如下。

 

一般地,一篇标准的创新性经济学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导言(Introduction)

  

导言是一篇论文精华的浓缩,因而它是论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导言虽然放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但它的写作却往往放在最后。

 

对于作者来说,导言是陈述自己观点的喉舌,而对于读者来说,导言是他们了解一篇论文的窗口。事实上,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言的质量,而审稿人则往往通过导言来了解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功底。Laffont教授曾经对我们说过:“我每个月要审几百篇论文,对于大部分论文,阅读都不会超过4页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我很难想象一个作者如果连导言都写不好,他能写出什么好论文。”

 

对于年轻的学者而言,在建立他们的学术声誉之前,尤其应该注意论文导言的写作,否则的话,他们的论文就永远难见天日。事实上,即使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也十分注意论文导言的写作,iTrole告诉我们,他写论文的导言一般都要花费一个多星期时间仔细推敲。

 

一般来说,论文的导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l)问题的提出。作者应该在论文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陈述他所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该问题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如果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那么作者应该进一步阐述他重新提出该问题的原因所在:是前人没有很好地解决,还是作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2)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Basicidae)。这是一篇论文的核心。经济学论文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否具有原创性。在这一部分,作者应当充分而又简明地阐述自己对于解决所提出问题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使用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一般地,如果作者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是该领域的一个新框架,则作者应当阐明使用该框架的理由和它的基本假设。无论是思想上的创新还是方法或模型上的创新,作者都应该恰如其分地表述这种创新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意义,以及它的限制性。

 

(3)参考文献的回顾性评论。任何一篇论文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前人贡献的基础上,作者应当对这一领域的前人所作的贡献作一个回顾性的评论。这不仅是对前人贡献的尊重,同时也是通过比较阐述本论文创新之处的一种方法。这种评论绝对不是将参考文献简单地罗列,而是一种批判性的回顾。对于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前人有没有做过相关的或相近的研究,他们的成果和主要结论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相比之下作者所做的创新。

 

(4)论文的结构安排。在导言的最后部分,必须简要地介绍一下论文的结构安排,包括除导言之外的各章节及其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介绍大多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

 

2.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Basic Frameworkor BasieModel)

 

论文的第二部分一般是阐述论文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是用来论证作者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而模型的选择和分析的技巧直接决定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证的可信性,以及所得到的基本结论的普遍性。这一部分往往是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的关键,同时也直接显示了作者的经济学功底。一个好的模型不仅可以使作者清晰而透彻地阐明和论证自己的基本观点,并得到非常优美的结论,而且它本身也往往会成为一个广为借鉴的分析工具。例如Myerson一satterthwaite(1953)①提出并证明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双边交易是帕累托无效率的,而他们所采用的基本模型也成为了连续分布的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标准分析模型。

 

一般地,在主流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较为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模型,它们是前人贡献的结晶。当学者进人这一领域的研究时,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假设、基本技巧和基本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功训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是任何一个学者做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因为它是学者解决问题的工具。

 

对于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掌握了该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的学者,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模型往往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微观经济学领域,由于可供选择的工具太多而使得初人该领域的学者无所适从。例如,有位学者希望解释“银行的信贷配给”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信贷配给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造成的一种效率损失。为了支持他的基本观点,他希望运用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基本模型。一般地,他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框架: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如果他认为企业所投资项目的实际回报率是企业的私人信息,那么他就会选择逆向选择模型;如果他认为不对称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即经理故意选择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因为他本人可以从中获得私人利益,则作者应当选择道德风险模型。

 

假如这位学者选择了道德风险模型来解释银行的信贷配给问题,则接下来的问题是,选择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模型?选择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模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能用一个动态的连续模型得到优美的显式解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符合学者们所一致推崇的形而上的价值标准。但是很遗憾,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学者在动态的连续道德风险模型(指代理人的行为和最终结果都是连续分布的)中得到有用的显式解。此外,选择什么样的模型取决于作者希望解释什么样的问题,解释到什么程度。诚如Laffont教授所言:“如果我能够用一个离散模型解释连续模型90%以上的结论,那我为什么不用离散模型呢?”

 

一旦作者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基本模型,那么应当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对于基本模型进行必要的描述,对它的基本假设进行必要的交代。如果为了解释的需要不得不施加限制性的假设,则必须交代施加该假设的理由(合理性),它对模型应用的限制性以及对结论的影响。

  

3.主要结论(Main Results)

 

主要结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当作者选定了一个模型解释一个经济学理论问题或现象时,通过计算和证明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就是作者的论点(基本观点)是否能获得支持并被学术界接受的直接依据。一般地,作者应当将他所得到的重要结论以命题或定理的形式陈述出来,并用适当的结构或顺序加以排列。这不仅是为了读者阅读论文的方便,而且也是对作者归纳能力的一种锻炼。一般来说,杂乱无章堆砌的结果是不可能被学术界承认的。

 

每一个定理或命题都必须加以证明,这是任何一门科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科学的结论可以信赖的根本。证明的过程就是作者运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从假设或前提中得到基本结论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证明至少保证了建立在模型假设之上的结论是逻辑上可信的。很难想象,在当代经济学界,一个不加证明的结论能够被学术界所接受。

 

为了论文结构的简洁美观,当定理或命题的证明较为冗长时,学者们一般将其放在附录中,这同时也是为了论文可读性的需要,一般的读者是没有兴趣仔细阅读定理的证明过程的,除非这是一篇经典论文,并且它的证明具有方法论上的开创性。无论是否将定理的证明放在附录中,当定理的证明较为冗长时,作者最好将其分成若干部分,并将中间过程的结论用引理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使得证明过程结构清晰,便于阅读。

 

4.模型的扩展(Extension)


在许多经济学论文中,作者一般先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模型进行论证,以得到简洁优美的结论。然后再将基本模型扩展到更为一般的理论框架中,并验证基本结论是否成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得论文的可读性较强。这种扩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基本模型的扩展,如将离散的模型扩展为连续的模型,将静态的模型扩展为动态的模型。第二,基本假设的修正,如将某些限制性较强的基本假设放松,使得基本结论的适用范围更广。

 

5.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

 

对于宏观和金融领域的学术论文,大多要求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或支持作者所得到的结论。在实证分析中,数据的选取和计量模型的选择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所以从事宏观或金融领域研究的学者要求有很好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对于诸如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领域来说,实证分析往往以案例分析为主,这是因为在微观领域很难获得大样本的数据。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实证分析的趋势,即用小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而关于小样本的统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数据库的渐完善使得这种计量分析变得日益可行。


实证分析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无论从形而上的价值观判断是多么完美,如果无法在现实应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它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6.结论(ConeludingRemarks)

 

任何一篇完整的论文都必须有一个结论。经济学论文的结论通常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凝练的语言将论文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及其意义作一个归纳总结,这种总结应当尽可能简短,以节省篇幅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第二部分,对于本论文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模型和结论的局限性作简短的说明。提出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后继的研究者进一步深人研究,这是任何一个学科的繁荣所必需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从其他学术论文的开放性问题得到启示的。而指出模型和结论的局限性不仅是学者的一种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其他的研究者对该模型加以改进,从而获得一种更好的分析工具。

 

7.附录(Appendix)

 

前面已经提到,对于较为冗长的定理的证明,一般将其放在附录中。

 

8.参考文献(Referenees)


参考文献是作者研究和写作的依据。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贡献的基础上,正确地引述参考文献不仅是为了尊重前人的贡献,同时也是为后来者提供研究的参考,因而参考文献实际上起着一种学术研究的承前启后作用。参考文献的引述必须恰当,既要避免遗漏重要的文献,从而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不便,又要避免过多罗列并不直接相关的文献。一般地,参考文献中所列的论文或著作应当是作者在论文中提及过的文献。



三、几点建议


  

上述讨论的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并非给予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施加类似“八股文”似的条条框框。相反地,上述规范是许多经济学家在长期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最有利于表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使其形成一个学术体系的方法,并且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为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对于经院派的学者来说,在严格的经济学基本功的训练中早已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规范,因而再谈论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似属多余。然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尤其是年轻的学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且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了解较少,写出来的论文往往很不规范。另有不少学者,由于受到某些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写出来的论文更是有散文化的倾向,随心所欲,态意发挥。毕竟,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严谨和规范是科学论文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认为介绍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并掌握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只是写出高质量研究论文的第一步,而且是相对容易的一步。从根本上说,研究论文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经济学功底。事实上,没有5年以上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是不可能的。而不管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高度分化而又相互交叉的时代,微观、宏观、金融和计量各个学科的基本训练,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经济学领域有所成就的学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年轻的学者必须要有耐得住寂寞和坐得住冷板凳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者——毕竟研究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作者:张听竹  陈志俊

作者单位:张听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陈志俊,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


中心推荐阅读

1、此文在手,外文文献无忧!

2世界名牌大学课件下载地址,很难才弄到的!非常有用...

3、统计学经典书籍推荐

4、北大教授: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培养比贪官更可怕的人

5、如何正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想成为大牛

就关注这个号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ID:jingjixue100


长按并识别关注

简介:专注于论文指导、软件操作、学术技能、数据分析等学术问题, 关注知识,发现价值。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创中国(民间)计量第一品牌」


回复关键词:微信群,进入中心科研社群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学术QQ群:450645633(500人大群)欢迎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