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训练营|2016第八期点评

2016-09-22 呛口 考新闻
呛口有话说 消息训练营和评论训练营每周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在于让大家动笔开写。我们一半的精力是在挑选作业的体裁类型上,拿出来的一些案例作业也是比较典型的,让大家有个参照。讲真,这一期作业投稿将近110篇,看完以后我很是失望。 你们别嫌这个体裁老,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老生常谈的调调里,你们基本上都没有看清楚症结和重点在哪里。让我更担心的不是你们拿捏不准就业问题的评论写作,而是你们真的没想过为什么现在就业变得让你们瑟瑟发抖。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没有纯粹的好,也不会有极致的坏。有人提到了扩招,但如果保持二十年前的模样,我想在场三分之二的人已经生了娃,每天按时在田里劳作了。就说现在的考研趋势,学硕缩招,更多的名额给了推免生。当然了,还有大名校开始在博士招生中实行推荐制。咸鱼翻身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 你们要控制住情绪,这里没有片面的公平与否的问题。每个人如果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公平都是片面的。作为学术领域,看重的结果当然是学科的发展和进化。那么让一直优秀的,在学术方面研究热情更大的推免生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教育环境,是学术科研一直追求的。 所以你要问,那我难道就不能鲤鱼跃龙门了嘛?这就要谈到你到底为什么读研,学术型硕士的天职当然就是做学问咯。如果考研是为了就业取向或者是自我增值,初衷就已经偏离了这个岗位。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看职业的本质了。 工资是一个人价值的基本体现。当然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这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行为是否为社会群体创造了价值。工资就是市场对你价值的评判,冷酷也真实。如果在评论里空谈,明星就是戏子,科学家是栋梁但是收入相差巨大的粗暴逻辑难免变成小学生之争。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收入都是和他创造的社会价值成正比的。 大明星满足成千上万粉丝的期待,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扬名本质上都是没差的。每个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能触到个体的极限。大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偷偷的把智慧换成了知识,认为只有习得知识才配拥有智慧;并且更进一步推理成只有文凭才能衡量知识。 韩寒辍学,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文化。郑渊洁没让儿子读中学,不代表他就没知识。百度百科对“知识”的解释: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所以茶道是知识,开挖掘机是知识,厨艺是知识,量子力学是知识,同声传译是知识,服饰搭配是知识,商业摄影也是知识。我们的教育产业从荒芜中筑基时就是畸形的,单一的,但时代的发展并不需要在畸形教育产业中大批量的制造普教类的产物。我们揣着文凭、证书然后一脸懵逼在工作岗位从头学起。 我们迫切,饥渴,必须,疯狂的需要对人才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事实上,国家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的决定。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职业化的教育,是治疗教育产业坡脚的唯一方法,也是我国的国策。各位同志,国之大策你们为何都感应不到。 我深情的跟你们道一声:童鞋,在网上找资料,思考清楚,重写。因为,时代,在召唤。


1


大学生收入优势减小,多元择业观有望浮现 中国的学生如果翻阅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录,做一个最热祝福语统计,位列榜首的绝对是“祝你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几乎成为所有学子在过去几十年里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因为那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出人头地,一纸大学文凭就保障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那么当大学文凭失去了上述“功能”之后,人们对文凭甚至择业的态度也将渐渐变得丰富多元起来。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与之相比,2015年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为3072元。大学毕业生对农民工的收入优势,已从2005年年底的1.8倍缩小到约1.2倍。
       面对这样的对比结果,“知识无用论”再度引发热议。当然这里“有用”的标准主要就是能否为大学毕业生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可与之相矛盾的另一面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看不起职业技术类学校的现象。即使有些人从职校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收入颇高的工作,如汽修工人、厨师等,但是人们还是“天然地”觉得他们低大学生、“坐办公室的人”一等。
       这样的职业等级观与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紧密相关,而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在不断地无形地向全社会灌输、强化这样的思想。比如职高、专科类技校的分数线在中考、高考中大幅低于普高和本科线,公众自然就形了“学习成绩差的人才会去读技校”的偏见。而每年大热的公务员考试,管理类人员的招聘条件都是“本科及以上”。这就意味着大众心目中的“好工作”一定需要高学历来匹配。
     长期的职业偏见使我国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持续火爆,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已经成为常态。这种现象绝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成为公务员,更多的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单一的择业观抹杀了学生原本应该多元的职业取向。既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不如躲进安逸的体制庇护之下。
       因此我们不妨将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视作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下一代人不必再被“找一个好工作”这样的期望所裹挟,因为我们对于“好工作”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了。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问问你自己喜欢从事什么职业。



评分:80

点评:文章前段稍显啰嗦,评论文章无需铺垫,讲求开门见山。可从“职业偏见”和“现实境况”去反证自己的观点,段末将职业化教育与国家政策方针联系起来拔高立意。作者具备大学生基本常识,对就业类社会热点有较成熟的思考,当属本期优秀作业。


范文




不能仅从数量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北京青年报         冰启

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这实际上是个被渲染、炒作出来的伪命题。考虑下中国的人口基数、国土面积和经济发达程度,再与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数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跟美国、日本等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高校数量反而是严重不足的。他建议,学生们在就业时要明白想做将军必须先做士兵,当下手也是成功,把经历过的苦累当做难得的经验。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社会一直存在争议,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确实难,而有关部门和高校却总是坚定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那么难。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其实是因为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


有关部门和高校认为大学生就业不难,是完全从“数量”角度。理由通常有二,一是我国大学生数量并不多,尤其是占国民人口比例还比较低,虽然我国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但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只有1.2亿,也就是说,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万人;而在美国,每10万人口中,具有本科学历者有2.4万,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实在“太少”。这也是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坚持扩招的理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数量,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吻合。


但问题是,这只看到大学生数量的差异,没有看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总体而言,美国的高校,定位比较清晰,办学各具特色,不像我国高校,所有高校千校一面,学校办学缺乏自主权,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另外,美国高校,不论是综合性名校,还是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只要是得到认证的高校,都实行“严出”教育模式,学生很难混到文凭,这和我国高校的“严进宽出”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可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社会用人单位认可。

再就是,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服务业的附加值只占GDP的47%,这和美国GDP中服务业的附加值占GDP的80%以上相距甚远。而这与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如果缺乏创新创造人才,在产品研发、设计、营销、技术服务上没有话语权,我国就将一直处于价值链最低端,这既影响经济的增长,又反过来制约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服务业是吸收大学生最多的产业。


认为大学生就业不难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在有相当数量学生是“有业不就”,只要大学生放低身段,立足“普通劳动者”,就不难找到工作。


大学毕业生当然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合理定位择业目标,但是,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意识到,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找一个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能胜任的工作,且很难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这样的大学,对受教育者会有吸引力吗?高等教育回报给受教育者的,不能只是一纸文凭,而应该是高质量的教育,包括完善受教育者个体,同时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换言之,大学毕业生不但要就业,还要高质量就业。


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伪命题,而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规模发展,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我国高校不能用大学生比例还不高、社会存在“招工难”来掩饰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质量问题,必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回报。这一方面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主办学空间,另一方面,应在高校内实行现代治理,让学校摆脱行政和功利因素影响,办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点评人:呛口



微博:考新闻的小窝微信公众号:kaopress微信个人号:kaopress14

投稿:kaopress@163.com

淘宝:考新闻(jm79.taobao.com)

扫码加考新闻主页君好友,主页君会拉你进考新闻2017备战群,研友在等着你。


择校

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一】|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二】|不是985也厉害的新闻院校【三】|萌新“择校”必看


经典文章

VR新闻|汶川地震|公关是否有原罪|魏则西|版权|舆论|霍金|SK-Ⅱ|“疫苗”报道|毒保姆|杨绛|一个轻生者的坠落|暗访|兰蔻|邓亚萍|赵薇|邢台|表情包|共产党广告|明星隐私|采访进化论|王宝强|限韩令|人工智能|郎平


考研必背

施拉姆|供给侧改革|库利|VR(虚拟现实)|卡尔•霍夫兰|习大大网络思想|10个新传名解你会几个?|议程设置|中国新闻史之最|学术专著|印象笔记|麦克卢汉|OTT和IPTV


消息训练营

第四季第一期|第一期点评|第二期|第二期点评|第三期|第三期点评|第四期|第四期点评|第五期|第五期点评|第六期|第六期点评|第七期|第七期点评|第八期|第八期点评|第九期|第九期点评|第十期|第十期点评|第十一期|第十一期点评|第十二期|第十二期点评
|第十三期|第十三期点评|第十四期|第十四期点评|第十五期|第十五期点评|第十六期|第十六期点评|第十七期|第十七期点评第十八期|第十八期点评


评论训练营

第四季第一期|第一期点评|第二期|第二期点评|第三期|第三期点评|第四期|第四期点评|第五期|第五期点评|第六期|第六期点评|第七期|第七期点评|第八期|第八期点评|第九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