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回看王志安|江歌案的议程设置者

2017-11-16 宋昕月 考新闻

在近期舆论焦点江歌案,以及9月的凉山格斗孤儿报道中,新京报“我们视频”旗下的《局面》栏目都有着亮眼的表现。且不论业界和网友对于《局面》报道的评价,我们先看看局面栏目的诞生。

2016年,新京报确立移动端优先,先移动后PC,先网后报的传播方式,全面铺开视频直播报道。7月,新京报组建了视频报道部,9月份正式上线"我们视频",在雷洋案、凉山悬崖村探访、南方洪灾等一系列热点事件中表现抢眼。根据新京报官方数据,一年内,"我们视频"生产了5000+条短视频,在腾讯单一平台的累积播放量达30亿+。目前每周生产原创短视频200条、播放量1.5亿;同时,做了超过600场新闻直播,累计观看流量过亿。当然,这得也益于合作方腾讯视频的流量扶持和资源倾斜。


《局面》便是“我们视频”旗下一档人物专访栏目。2017年5月,在人称“王局”的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王志安的主持下诞生,旨在“以冰冷的理性温暖世界”。由于其独家访谈过众多舆论风暴中核心当事人(如:刘鑫、林生斌、“凉山孤儿”、吴京、雷雷、徐晓东等),使《局面》成为国内众多热点话题中绕不过去的名字。


25条视频独家揭秘“江歌案”


今年11月4日,江歌母亲再度赴日,为江歌被害案件开庭做准备工作,并发起“征集判决陈世峰死刑签名的活动”。9日,《局面》栏目陆续发布采访刘鑫和江歌母亲的视频,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至今共发布25条短视频。11日,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部分网民转向对刘鑫的指责,而文章中引用的视频,正是《局面》团队播放的25条视频中的其中一个。作者说,他明白面对这样的事情需要理性,可他就是说服不了自己,于是“克制自己冷静写完了这篇文章”,而标题赫然写着:带血的馄饨。这样的情绪宣泄,正是推出“江歌案”采访视频的《局面》团队想要避免的。


节目上线引发舆论热潮后,制片人王志安在《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中对节目的初衷进行了解释:“我们的节目应该努力聚焦一场悲剧后次生伤害形成的过程,探究这背后的成因。我们试图追问,在某个时间点,如果某一方的行为有所改变,双方的误会和怨恨是否会有所缓解,甚至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当伤害已经发生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和人之间的道义和体恤,承担和宽容,界线在哪?这个悲剧,该如何才能打开那个结?与此同时,我们坚定这样一个原则:避免节目的播出,给本就有着极大不信任的双方,制造额外的伤害。”


但节目上线后的传播效果,显然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者已经无法把控了。25段碎片式的传播,可能也有局限性,况且受众会选择性收看。秒拍上有的视频点击率十几万,有的上千万,显然传播范围不同。


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的作者方可成说:对于“局面”,在赞赏节目组作出的所有努力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反思:从一开始就将节目聚焦于江母和刘鑫两个人的关系上,这是否是最合适的选题角度?是否从选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促进沟通,彰显理性”的愿望无法实现?是否因为带有传统媒体精英的思维模式,而对大众的反应估计错误呢?


面对网友对节目选题的质疑,王志安在微博中说:


“凉山格斗孤儿”报道,梨视频的合格与《局面》的不合格


7月20日梨视频在《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中,最先对格斗孤儿进行了报道,而“局面”对其进行的再次报道,几乎将网友的愤怒引向了梨视频。批评梨视频的人,通常采用的说法是:梨视频多管闲事、“伪善”、“圣母”,丝毫不顾及孩子们被送回凉山之后的命运,只管把格斗描绘得悲惨、残酷,把好心收养孩子的格斗俱乐部抹黑成坏人。


但耐心看完梨视频5分钟的报道,没有就这些孤儿的未来做任何主观的评论或呼吁,更没有表达希望孩子回家吃洋芋的意愿,孩子说“很累,有时候就不想练了”,也说“不想回去”,比起家里的饮食,“这边的好吃多了,有牛肉、鸡蛋”,此时画面呈现是孩子在喝牛奶。


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说:在五分多钟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多个场景的拍摄,多个信源接受采访,从采访上来说是扎实的。记者没有发表主观评论,事实和观点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仅就这则报道而言,在业务操作上是合格的。



在《局面》凉山孤儿报道中,王志安颇为深情地说:“我们作为采访者,也由衷为他高兴。希望他的理想,也包括和他一起冲向灿烂目标的那些大凉山的彝族少年,不要因为这场舆论的纷扰,戛然而止。”


这次的报道中,《局面》采访了当天参加‘比赛’的孩子、接受梨视频采访的教练、俱乐部的老板恩波,这三方的言论构成了局面推翻梨视频展现的:“比赛有一些报酬”、“笼中格斗是商业比赛”等证据。


对于这则报道,“新闻实验室”直接给局面打出了不合格的分数,方可成认为:“很难想象经验丰富的调查记者王志安,竟会认为这样的采访就是足够的“调查”了。他采访的全是俱乐部方面,没有任何物证或第三方证言,单凭俱乐部老板、教练和不愿回家的孩子们的口述(他们都有充分的理由不说实话),就能自信地说出‘事情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 这样的调查不合格。”


时刻“战斗”的公民王志安

《局面》成为当下“网红”产品的时候,团队核心王志安也成了绕不过去的名字。在新浪微博中,王志安的粉丝达142万,而《局面》栏目为90万。


《局面》栏目开播之前,王志安就积极对于各类公共事件发声,微博是王志安最常用的公共话题讨论工具。数据显示,至今王志安已经发过32120条微博,其中半数以上与公共事件相关。


与关心公共事件相伴而生的是王志安的撕过的公众人物可以连成排。



对于王志安,@西门不暗 曾经评价:王志安显然是有很强的精英意识,每次公共事件,他总会力图去证明网民是容易被煽动的,非理性,群氓性,以情绪掩盖事实的真相。王志安是带着网民是偏激非理性的立场去做调查的,他调查的真相是他需要的真相,而不是客观的真相。


手撕同行王克勤,引发新闻专业主义讨论

作为调查记者,王志安曾这样评价王克勤《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报道:


学者和媒体人回应称:

@彭晓芸:王志安老师在业务上质疑过王克勤,但扬此抑彼真是大可不必!钱钢,江艺平老师有他们的时代,那个时代决定了不易抗争,必须和体制保持默契渡过难关,所以,沉默是金。但今天,我主张媒体人应公开被打压事实,应追究是哪只黑手的真相,这不叫作神话自己,而是对后来者负责,对自己的清白负责。


@刘海龙:1.从业者有不同声音是好事,有利于行业自治,但目前就我看到的微博中王志安 的论据过于简单,至少与王克勤的报道还不对等。2.真相有时不是只有一个,它取决于立场。真相的评价标准:作者是否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做到了自洽。立场只能讨论,无法定于一尊。3.学界与业界社会分工不同,谈不上割裂


@张志安:一、既然有界,意味着分工不同,有隔膜挺正常;二、学界多谈理想,业界更知实务,各担其责基础上,多沟通和对话才好;三、在中国,专业主义对于宣传传统,具有解放意义,可只满足专业主义,又会失去批判和监督之力。批判CCAV,因为王志安这样的人太少;继续致敬王克勤,他这样坚持的也太少。


@冰河飞鸟:王克勤老师的确有些被过于赞誉,包括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原因很复杂,就如同媒体现在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样。你的质疑其实本无可厚非,但用“不专业”这样一个模糊的,难以分辨的词,可以让各方面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引起争议当然正常。若谈技术,的确有需要我们自省的地方。


@吴飞博士:如果打倒那些个不算非常新闻专业主义的王克勤们,中国还有可看的新闻报道么?一个处处有新闻事实、且有数十万新闻从业者队伍的大国,却总见不到新闻,为什么呢?


@石扉客:第一,没人想要打倒老王,至少我相信王志安和我不是。第二,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大陆新闻学界与实务之间的高度隔膜。


@魏英杰:我认为@王志安 批评@王克勤 那段话没错,不应上纲上线。不过,对王克勤来说这是提高专业素养(如果有这么回事)的问题;但对党宣系统的媒体人,却还有个道德良知的问题。别光用专业和道德的镜子来照别人,更重要还得照照自己。不讲专业,容易掉入假想正义的陷阱;缺乏良知,专业技术无非用来包装谎言。


@五岳散人:我不想介入@王志安 对@王克勤 的质疑一事,就是提醒志安兄两件事。王克勤成名作是当年揭股市黑幕,而不是北京出租行业的盘剥。另外一件事,是出租行业确实是有管制的,不是谁都进得去。而利用这种管制得利就是盘剥。不能因为有可能市场条件下司机也只能赚那一点儿,从而否认了权力介入是盘剥这个事实。


然而对于王志安所信奉的“用冰冷的理性温暖世界”,也有学者和媒体人批评:



结语

"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说:"王局的到来,帮助'我们视频'在质量上提升了非常大一截,且王局现在本人的影响力也比在央视更高,这是双赢的结果"。


对于当前爆红的《局面》,也有网友评论:


在王志安身上,我们既看到一名调查记者对于真相的执着,也看到一位公共事务参与者的对自身判断和理性的偏执。这种复杂的状态让他在“江歌案”中既想化解江歌母亲与刘鑫的误解,又为事件并为如他所愿的走向表达出遗憾。作为记者,促成双方的见面并客观忠实记录就已经完成了他的职责。不知王局在遗憾的同时是否想过,对于江歌母亲来说,原谅并不是一种必须。




2018备考 请添加主页君个人微信:kaopress14

备考研友在等着你加入大家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