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办的电话卡?”公益诉讼为个人信息加锁!
“不好意思,李先生!你的名下已经有三张电话卡,不能再办理其他卡了!”自己明明从未办理过这些电话卡,怎么会被实名认证开卡?这些从天而降的电话卡究竟是哪里来的?
应聘时的个人信息竟被用于
注册手机卡
2020年11月,小李来到一家劳务公司咨询兼职工作,工作人员马某热情地接待了小李,同时要求复印身份证,并以疫情防控为由拍摄正面照。小李信以为真,便予以配合。
数日后,小李前往当地营业厅办理手机卡,却被告知名下已有数个手机号,且都通过了实名认证。小李疑惑不已,便让工作人员调取了实名认证的人脸图像。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系统中显示的照片均为数日前自己在劳务公司找工作时被要求拍摄的人像照片!
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又是如何被用来实名注册手机卡的?而这些手机卡究竟被用于什么地方了?带着一连串疑问,小李选择了报警。
一张手机卡揭开的黑灰产业链
很快,犯罪团伙便被抓获。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发现,并不是只有小李一人“被开”手机卡,马某等劳务中介非法获取多人身份信息,已经注册办理了数千张手机卡,一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被揭开。
2019年至2020年11月期间,徐某、郑某等人先从通讯公司申领手机卡白卡,之后马某、时某等劳务中介作为“开卡团队”,以疫情防控、入职培训登记等方式,非法获取多人身份证及人脸识别信息,完成手机卡实名注册。最后徐某等人雇佣“养卡团队”,营造手机卡在一定期限内被正常使用的假象,套取通讯公司发放的业绩酬金。
公益诉讼:为个人信息上锁!
区检察院在审查中认为,马某等人以牟利为目的,未经他人许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手机卡开卡等业务,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经履行诉前公告程序,没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据此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向区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马某等人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近期,由区检察院起诉的马某、徐某、郑某等6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获一审判决。马某等人除被判处刑罚外,还需承担赔偿人民币14万余元的民事责任,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 就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检察官提醒
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敲响“警钟”,养成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和防护技能,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身份信息,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二维码,如不慎遭遇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供稿部门:第五检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