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制、分餐制......带你走进普陀“教科书”级的居家隔离生活!
近日,万里街道香泉社区居民洪女士一家结束了14天的居家隔离观察期。记者跟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锦梁一起上门,为他们送上解除隔离观察告知单。一进门,戴着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穿着皮肤风衣外套的洪女士就热情地迎接他们。“握手就不握了,欢迎你们,来坐吧。”空荡荡的客厅里四张椅子摆成圆形,每个人之间的距离都有一米以上,这是洪女士在居家隔离时养成的习惯。“离他远一点,谁叫他是‘危险分子’。”说着与“危险分子”相视而笑。
洪女士口中的“危险分子”是她的丈夫黄先生。年前黄先生回了趟老家湖南,在家里接触了武汉回来的侄女。大年初五,黄先生和朋友自驾回了上海,半夜回到小区,就被门岗记录在案。黄先生如实向居委说明了接触过离汉人员。
““这个肯定要如实说啊,关系到自己、家人还有邻居,很多人的安全。”
妻子洪女士说,丈夫从湖南回来,一家人就做好一起居家隔离观察的思想准备了。“看见他回来很激动的,一听要隔离更激动了,怎么会摊上这个事啊,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一个人在家,没个人照顾吧,只好一起啦。”
“临行前,父母准备了很多干粮,自己也备了一些口罩,就这么一路啃着干粮回来了。”从湖南出来,黄先生和朋友经过湖北的服务区都不敢停,其它服务区也只是停下来上个洗手间就走。回忆起那段回家的历程,黄先生说这辈子都忘不了。
当天,一家人开始居家隔离观察的生活。黄先生从主卧搬到了客厅,睡起了沙发。“第一天社区医生上门量体温,隔离服、护目镜、一次性手套,全副武装,我本来不是很怕,看到这个阵势,心里有点害怕了。”黄先生说,社区医生问他有没有体温计,后面需要测量好上报体温,听到他说没有,社区医生慷慨地送了他一只温度计。要知道那时候,体温计已经是“紧俏货”。
“隔离那段时间,我的活动区域只限于客厅,两个房间都不能进去,和他们说话也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厅长”黄先生向记者“诉苦”。一日三餐,妻子洪女士做完后会分成三份,黄先生就默默地端着小碗独自在餐桌上吃完,就连洗碗洗衣服他和他们也是各归各的。“三餐过后,我都会把客厅厨房卫生间消毒一遍,虽然心里想着肯定没问题的,但是防控措施一天都不能马虎。”洪女士告诉记者,她和黄先生要么是微信语音交流,要么就靠吼,在家活动每个人都要带好口罩。虽然隔着屏幕,但是彼此间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暖意。
隔离的日子里,家里的门铃声和电话声每天都会准时响起。电话是居委一日两次询问体温和身体状况,而敲门声则是上门收垃圾和送生活必需品。“我在微信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说居家隔离‘待遇’不错,很多事情居委志愿者都帮做了,每天只要安心在家测体温和休息就行。”黄先生说,这些日子要是没有居委的帮助和关心,一家人肯定没法好好安心隔离的。“有一次,姚书记亲自送了米和一些生活用品过来,拎着这些一路上多重啊。”可姚书记硬是给他们家送来了,放下东西,只说了一句,“东西有点沉,你慢点搬进去。”其实,姚锦梁在运的过程中歇了四五次。
姚锦梁的微信里有这样一条消息,“主任(书记),您太好了,比我家老公拎得清……”说起这条消息,洪女士乐开了花。“我们隔离前买的菜,没几天就吃完了,姚书记知道了就赶紧帮我们‘补货’。”洪女士最头疼就是想每天要吃啥,可让她惊喜的是,姚书记不仅给他们送菜,还做了各种搭配。“比如我要买豆皮,姚书记还会搭配买点韭菜和豆芽。”一下子就解决洪女士“难题”了。“你想到的姚书记会帮你想的更周全,你想不到的,他会尽力帮你想到。”妻子的这番评论获得黄先生的首肯,“买菜这件事上,我只能说是‘执行到位’,而姚书记绝对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头七天感觉度日如年,后七天感觉舒适悠闲。”刚刚隔离的那几天,黄先生也的确焦虑过,担心自己会是感染者。但是在居委、家人和朋友的宽慰下,每天测量体温,黄先生的顾虑一天比一天少了。就在拿到解除隔离观察告知书的那一刻,黄先生心中的石头放了下来。
““居家隔离观察的这段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亲人的勇敢。越是非常时期,越要调整好心态,从容面对。”
▲洪女士家的水仙在春节开花了
采访结束,洪女士拿出了消毒喷壶,在我们逗留过的区域消毒清洁,“养成习惯了。”洪女士解释说。其实,哪有什么教科书级的居家隔离生活,有的只是人的自律、善良和乐观面对的心态。
记者:易雯
编辑:陈露耘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