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让“戒尺”重回老师手中,该如何用?普陀这所学校这样做→
“以往学生犯错,老师惩戒顾虑多,现在出台明确的规定,管教学生算是‘名正言顺’了,同时,也对我们把握好尺度提出要求。”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本月正式施行,一度成为教师微信“刷屏”的热点话题。一周多过去,管教不再没“底气”、惩戒须谨守尺度是老师们最集中的感受。
规则实施后,上海各学校是否已开始根据规定进行管教?管教尺度如何把握?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持什么态度?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依规惩戒管教,学生、家长普遍认可
“开学以来,我们的老师陆续对一些违反行为规范的孩子进行过批评教育,比如上课不专心听讲、没有按时交作业、和同学发生矛盾等等。”
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是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特级校长孙纳新介绍,由于学生年纪尚小,也难免会发生违反校规的状况。
开学以来,学校的老师们已开始结合《规则》进行教学管理。比如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对学生一般会先“点名”提醒,若效果不佳,也会让孩子“站立”一两分钟进行反省,通常至此已能起到效果。
“我们利用家委会会议将《规则》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了解到我们的出发点,普遍表示理解、支持,会配合老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孙纳新说。
风华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吴晓闽常年在一线教学岗位工作,不可避免遇到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偶尔也会采取惩戒措施。
《规则》颁布后,他在管教过程中严格依照标准,如罚站最长不超过40分钟,就是根据文件第八条所示,对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进行“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的惩戒。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李小华介绍,新学期依规管教已见成效:“我们注意到有位同学每到值星劳动教育课就会出示病假单,在与家长确认孩子是故意躲避劳动后,对其所缺的劳动时间进行补做。学生最初有情绪,但德育室的老师和班主任轮番与之谈心、分析,带着他学习了《规则》条例。从本周的情况来看,学生已经真正认识到错误,认真负责参加劳动,不仅站岗还帮老师认真巡岗。”
一位小学生对记者说,班里有时候会遇到同学上课说话、睡觉,大家觉得“点名”“罚站”在适当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老师不能打人骂人,这样不好。”他说,很赞同规则中写明惩戒“禁区”。
家长刘先生在监狱系统工作,平时接触到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让他深感学校教育纠错的重要性:“娃的学校里学生行为大都比较规范,个别学生行为出格,比如骚扰女同学,老师会责令其赔礼道歉、写检查。”
刘先生表示,老师要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更多学生的听课权,家长普遍支持。对极少部分学生而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到必要的训诫。
在教育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123820份有效问卷显示,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
“戒尺”不再烫手 老师管教更有底气
学生不服从管理、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欺凌同学,老师敢不敢管、该怎么管?
以往,老师管理学生采取的手段引起争议时,可能引发家长投诉,甚至家校矛盾。
《规则》出台前,针对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要求,“两会”代表、委员提出许多有关建议、提案,基层学校校长、教师普遍希望国家明确规则。
教育部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经反复修改形成了如今的《规则》。
虹口实验学校的杨老师认为,《规则》出台对老师的心理是一种支持:“之前惩罚或训诫学生时难免心中惴惴,没有规则可依,怕遇到‘小题大做’的状况,明明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却很容易使自己承担风险,现在老师们可以比较安心,适当运用教育手段,达成教育目的。”
吴晓闽表示,尽管惩戒学生很少需要,但《规则》的确减少了老师的顾虑:“以前学生犯错,其实我们是‘不太敢’惩罚学生的,会顾虑是否会有违师德师风,担心家长是否会误解老师的出发点,顾虑孩子是否记恨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华四)校长眭定忠告诉记者,在此前,有些地方的个别极端意外事件引发社会舆论,无形中对教师管教形成压力。《规则》把“教育惩戒权”还给了老师,让老师“有章可循”,敢于依据标准纠正学生的失范行为。
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说,以往学校本着负责的态度,在取得家长支持后对学生管教,但面对个别的案例,也有过担心惩戒受到争议,颁布这一规则后,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变得有法可依。
“如今,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规定,按照细则流程从客观实际出发,对犯错学生做出相应的批评和惩戒,以利于强化教育效果。《规则》通过保护和免责机制让教师有底气,教育惩戒权才能真正落地,教师放心施教。”
罚不是目的,合规惩戒需把握尺度
“当然,度的把握非常重要,越是有了惩戒规则,老师们越是会谨慎把握惩罚力度。”杨老师强调。
针对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规则》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也明确了惩戒的“禁区”,支持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的同时,保留学生、家长申诉权利。
“戒尺”应在“使用范围”内合理使用,以避免不当惩戒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击打、辱骂等的“禁区”不能碰,在合规惩戒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尺度也是家长、老师们关注的难点——如情节轻重的判定、主观故意的界定、教师教学风格差异、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家长心态的差异等。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一样,有的孩子心理脆弱不能接受批评,有的孩子就是在鞭策和批评声中成长的。”王凌既是学生家长又是中学教师,她认为教育不能一刀切,应从个体差异出发实施教导,“罚不是目的,做好是目的。”
小学生家长胡玉表示,孩子如果受到惩戒,作为家长会首先去了解原因,如果老师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以改变不良行为,家长一定是支持配合的,“只要不是无原则的管教,不是凭情绪、好恶出发的惩罚,我们可以理解。”
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颎认为,老师在惩戒学生时要考虑所处环境,是否有保护到孩子的隐私,需明确自己的态度是对事不对人,向学生表明原则、其所犯的校规是什么,让孩子更易接受行为后果。
为什么需要教育惩戒?教育惩戒与体罚有什么区别?怎样把握好教育惩戒的边界?为了落实好《规则》,武宁路小学的老师们开展专题学习,将其纳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正面引导”,帮助教师“厘清边界”。
以“学生书本未带,老师让他到办公室罚站,时间超过1节课”为模拟,研讨中,教师们进行动因区分、程度区分、效果区分,明确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
在华四,学校通过会议学习和讨论,让老师知道“惩戒”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之一,目的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班主任会进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敢用、会用《规则》,也让老师知道要慎用惩戒,不能碰“红线”。
针对教师的“责任焦虑”等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校长眭定忠提出建议,各地地方政府可依《规则》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同时,各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务会、家委会等,征求、听取家长意见制定校规校纪,在家校达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予以实施。
教育应该有温度 首先提倡正面引导
武宁路小学特级校长孙纳新认为,虽然规定有了明确的惩戒方式,但是自己还是会尽力通过更有温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通过校会课和班会课对《规则》进行了宣传和讲解,孩子们对规则很好奇,在讲解中也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我们并不希望以此吓得孩子都不敢调皮,天性调皮孩子还是很调皮。
“本学期起,相关辅助办法的使用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但是明确了教师实施惩戒的‘三要素’。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应先采取正面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无效后再考虑实施教育惩戒。其次,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状态,避免发生意外。最后,实施教育惩戒后,教师和学校应当履行好告知义务。”
孙纳新强调,教育惩戒的原点和终点都是教育,惩戒只是手段,教师选择惩戒措施一定要遵循育人原则,以可接受的方式将惩戒目的触及学生心灵。
华四校长眭定忠也赞成正面管教为先,本学期开始,学校专门开设了“向阳花开”正面管教课程,通过对家长、老师、学生正向养育、教育、成长培训,增强引导孩子自律、合作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针对班主任开设的培训,着重提升创建尊重、有爱、合作的班级文化能力,以及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式;针对学生的课程,则希望帮助孩子们掌握核心社会情感技能,学会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以建立规则、秩序习惯,提升积极的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和情绪困扰。”
“幸运的人一生都是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杨颎引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阐释:低龄段的孩子认知处于成长阶段,快速惩戒效果不如正向引导更能让孩子理解教育的目的,而中学生心理特征是较波动、敏感的,犯错就惩戒可能引发冲动情绪,而一些正强化的引导,则更能使之明白可为与不可为。
“惩戒应当是‘温暖而严肃的’,教育者应心中有爱、手中有方,最终达到育人育心的目的。”杨颎说。
资料:周到
编辑:朱翼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