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一线 党旗飘扬 | 隔空“并肩”!普陀这对父女同心守“沪”

上海普陀 2022-05-08


老董在上海的办公室住了一个月,每天奔波在社区的抗疫日常和居民安抚之间;小董在南京的隔离酒店住了一个月,多次两地往返支援上海社区的核酸检测。一对父女,两座城,因为这场疫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他们彼此牵挂,不能见面的日子里,微信上的一句“照顾好自己,一起加油”,成了这对父女之间心照不宣的牵挂和默契。


一个“老物业”:20年后再续前缘


老董,全名叫董恩超。他是普陀物业第三管理处的经理,负责普陀区桃浦镇雪松苑居民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自今年3月底,他就带队住进了小区里的物业管理处,和他服务的15000名居民一起抗疫。


对于董恩超而言,今年50岁的他,奔赴抗疫一线是一份义不容辞。“1997年,我还是一名物业保安,我就在雪松苑工作。2003年我调去了别的社区,20年后的2017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做物业负责人,一直到今天。”董恩超说,这里的老居民脸熟、人熟、心近。不论是出于职业责任,还是感情因素,坚守在小区,丝毫不犹豫。


董恩超在工作


在小区坚守的日子里,除了常规的物业工作不停摆。董恩超是一名党员,他还身体力行地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一对住在封控楼的独居老人,卫生间马桶的进水阀坏了,水溢出来,卫生间地面积了不少水。“我们老两口急坏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楼里又封控,不敢出门,打电话给物业,很担心物业不愿上来的。但老董挂了电话,很快就带着小伙子上门来修,还帮我清理了地面的积水。我们真的感动。”老人介绍说。


这样的老董,在小区居民的心里认可度很高。“我们小区老年人多,老房子套内面积小,闭环管理的时间长了,不少居民都憋不住了,晚上下来遛弯了。老董主动拉起了巡逻队,在小区里巡逻,遣散遛弯、逗留、聚集的人群,效果不错。”雪松苑第一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唐群说。


董恩超在给夜间巡逻队队员布置工作


老年人多,做起防疫政策宣讲来,不能一板一眼的。老董有着自己的一套法子。“讲道理,也要讲人情,不少爷叔阿姨看见我都脸熟,时而严肃地劝一劝、时而耐心地哄一哄,他们回去了,我们巡逻队的职责就尽到了。”董恩超说,防疫巡逻的夜晚让他想到了二十几年前,在小区里和摆摊小商贩“斗智斗勇”的日子。


“虽然艰苦,但能尽自己的努力,和我的居民们在一起,守护他们,这种感觉真的好。”董恩超笑了。


一个“新医护”:14年后跨江守“沪”


小董是老董的女儿,全名叫董晶晶。她是南京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一名护士。上海疫情暴发以来,她心系这座城市,虽然14年前离开上海读书求学、结婚生子定居在了南京。但父母所在之地,是她内心深处的牵挂。


医院一通知要组建援沪医疗队,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辛苦我的丈夫,两岁大的孩子,他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可我的心里,真的想要为抗疫做点什么,我不仅是父母的孩子,我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董晶晶告诉记者,4月3日凌晨1点,她接到医院通知,就打包了行囊,告别了家人,奔赴援沪医疗队集合做培训。


董晶晶在工作


“通勤式支援”,是董晶晶所在援沪医疗队的支援方式:凌晨从南京出发,早晨到上海,分散到各社区支援核酸检测,下午再跟车统一返回南京的隔离酒店。“虽然很辛苦,但是每次到上海的社区里,我都觉得格外亲切,居民们画了画送给我们表示感谢,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早早地等待我们,妥帖安排好一天的流程,甚至还有居委会站成两排、夹道欢迎,我很感动。”董晶晶说,这一刻,她也觉得自己和父亲一样,站在了上海的大地上,尽自己的力,守护了这座养育她成长的城市。


董晶晶所在援沪医疗队收到的感谢卡片


老董是在小董来支援之后,通过女婿才得知女儿来了上海、支援抗疫。“到现在我们也没见上面,女儿没被分配到我所在的社区,但我为她骄傲。在小区里看到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时,我总能想到我的女儿,想到她此刻也在某个小区里努力着,我的干劲就更足了。”老董说,和小董虽然见不了面,心却紧紧连在一起。


“我的父亲是一个可靠的人。他从基层做起,总是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在董晶晶眼里,父亲是她的榜样,父亲是预备党员,她也在去年12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次支援抗疫,我想去,不仅要和父亲站在一起,也是我对自己职业的一份承诺和坚守。”董晶晶说。


记者:丁婉星

编辑:吴兴婷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区委书记姜冬冬看望抗疫一线青年志愿者

 区委书记姜冬冬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普陀区加快“场所码”“数字哨兵”部署应用

 普陀这群青年线上传承“五四”精神

 万里街道防范区居民有限开放、有序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