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联手、优势互补!普陀这里变化竟这么大→
为记录宜川变迁,留住“城市乡愁”,宜川路街道组织开展“老青携手话宜川——建村70周年口述故事采编”活动。通过口述记录的方式,回顾和记录宜川建设中的重大实事项目、品牌项目和项目推进背后关注民生、服务群众、惠及百姓的社区工作内涵。
今天,让我们跟随
宜川机关退休干部王世洲
走进宜川路街道
看一看平江旧改带来的变化
老青携手话宜川
口述人:王世洲,原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亲历了宜川旧城改造“三大战役”首战之平江地区旧城改造战役。
记录人:钱磊砢,“远航之星”,宜川路街道青年机关干部。
口述实录
平江旧城改造
区区联手、优势互补
我是在1993年5、6月份,从普陀区武装部被抽调到区委、区政府平江旧城改造项目工作组任组长的。
那为什么当时区里会下派工作组呢?起因是当时连续几年,我们宜川新村街道办事处(当时还未和中山北路街道办事处合并)交西居委会主任王锦华(全国先进,现已过世)在区人代会上反映呼吁平江地区老百姓生活艰苦、居住环境恶劣,大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区委、区府也一直高度关注、重视这一现实情况,平江旧城改造战役也就此拉开了序幕。平江旧城改造项目在当时也被称为是“区区合作,改造旧区”的典范,并被认为开创了上海市利用内资跨区联合大规模改造危旧房的先河。
到了1994年10月份,我又再次来到了宜川,正式“走马上任”——任街道党工委书记。1995年开始启动平江地区第二期动迁工作,那时候,街道每天晚上都要开碰头会,讨论当天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每天晚上都商量到很晚,22点之前结束会议那是不可能的。街道的这批干部就这样凭着一股工作干劲、一腔工作热情和一种拼命精神,一直投身在一线工作,直到1996年第二期动迁工作收尾。至此,历经将近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将近3500户居民的动迁工作,为平江地区旧城改造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平江老百姓也从此告别了“拎马桶、拎铅桶、生煤炉”的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宜川地区的整体形象。
我对宜川是很有感情的,和宜川结缘将近30年了,虽然宜川基础低、起步晚,但作为“老宜川人”,感到这些年来,宜川社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生活也愈发舒心了。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宜川分中心
编辑:陈雯婷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