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难题,消隐患,普陀区全力铺就“满电回家”路
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性在市民日常出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随之而来的“充电难、充电贵”等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违规停放、充电等行为更是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普陀区“找准症结”解民生之难题,“源头施策”消隐患于无形,坚持源头把控、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切实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充电环境。
“阿姨,电动自行车不能停在楼道里,尤其不能停在消防通道上,这有很大安全隐患。”在普陀区某居民楼内,一名工作人员在逐门逐户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时发现,一位阿姨买完菜回家后,顺手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了消防通道上——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日益增多,此类违规行为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图一时之便,采取私拉电线充电、“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行为。这不仅违反了消防安全规定,更在无形中埋下了“隐患炸弹”,对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实际上,“充电难、充电贵”是导致市民违规停放、充电的深层归因。随着电动自行车的迅速普及,部分老旧小区现有的充电设施已无法满足市民的充电需求,他们不得不抱侥幸心理“出此下策”。加之各居民区供应商不同,收费标准不一,不少市民反映,一些小区的充电费用相对较高,每次充满电动自行车需花费好几块钱,因此不得不“铤而走险”。
如何在进一步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同时,满足民生诉求?围绕这项亟待解决的民生议题,一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行动,在普陀区悄然展开……
为进一步破解“充电难”问题,有效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隐患,普陀区采取源头治理策略,“满电回家”行动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推动全区有条件的企业安装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消防安全设施,为员工提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切实解决员工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倡导广大职工“满电回家”。“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职工回家后私拉电线、入户充电等行为,降低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发生概率。”普陀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首站试点,长风集团积极响应“满电回家”行动。该集团对旗下的长风国际大厦和臣风大厦2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共120个充电口进行了改造升级,在原有非机动车集中充电点增添喷淋装置、烟感报警、水基灭火器等安全防范设施,两座商务楼单位职工每天下班后都能实现“满电回家”。鉴于长风国际大厦集中充电点位于地下,长风集团还特别增设热成像摄像头,实现对充电区域的实时监控。“现在充电既方便又安全,每次只花一块钱就能把电充满,每天下班后都能‘满电回家’。”职工小王开心地说道。
长风国际大厦地下停车库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
普陀区还将“满电回家”行动融入新建的普陀区职工文化体育中心项目之中。目前,该中心已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区域进行规划,明确配建比例。该充电点位建成后,不仅将服务于中心职工,还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充电需求,进一步降低入户充电概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还通过科技赋能,积极试点“光储充”智能车棚改造和探索实践数字化管理新路径,从源头上有效缓解“充电贵”难题。
普陀区率先在曹杨新村街道试点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该充电车棚将光伏能源及智慧储能设备作为新能源政策社区场景应用,根据各小区停车场地情况,采用“光能转化—电能储存—充电供给”模式,能够为市民提供“1元钱充电6小时”的优质、低价、安全的充电服务。
曹杨新村街道“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
普陀区还同步探索实践数字化管理新路径,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例如,曹杨新村街道已实现高层住宅“梯控”全覆盖,积极推广增设智能监控设备等智能消防设施,并将其接入“一网统管”平台以实现智慧化管理;在老旧小区部分电表上试点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嗅探”设备,实时监测家庭用电情况,如出现异常将及时发出警报,以有效防范入户充电等违规充电行为所带来的火灾风险。
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非朝夕之功。接下来,普陀区将不断巩固和深化电动自行车治理成果,将“满电回家”行动推广至更多领域和区域,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智慧化管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绘就城市安全发展新篇章。
记者:纪楷坤
编辑:戴琳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13家单位、11项服务、45个“微心愿”,普陀这个街道这样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