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窗】刘洪建:推动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昆明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枢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关心昆明发展,两次亲临云南考察都深入昆明实地调研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昆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昆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昆明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来审视,放在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对标党的二十大明确的目标任务和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产业高地、实力春城”、“投资沃土、温馨春城”、“辐射中心、开放春城”、“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团结花开、幸福春城”、“踔厉奋发、效能春城”,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扛牢昆明责任、体现昆明担当、彰显昆明作为。
昆明是云南省会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图为昆明城区。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黄晓松/摄
始终保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定力和执着,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大抓产业发展、大抓招商引资、大抓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产业高地、实力春城”、“投资沃土、温馨春城”,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从“十二五”末的第17位跃升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第12位。
大抓产业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明确重点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建立“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从2021年的16.6%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33.9%,工业投资占比从11.4%提高到21.3%,新能源电池、石化、冶金、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34%,成功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城市、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大抓招商引资。大力开展“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定期通报“一把手”招商工作情况,实现从“招商等资”向“招商引资”的转变。近两年收获多个“千亿大单”,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超3300亿元、年均增长超25%,国药控股、闻泰科技、均和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昆明。
大抓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营商环境5.0版改革,创新采取“集中审查、一次通过”方式,企业开办审核流程压缩至2个工作日,荣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称号。建立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五个一批”和重大项目常态化管理、会办、协调推进等机制,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杉杉锂电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3个月,裕能新能源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110天,华为云南区域总部项目从签约到土地挂牌仅19天,服务企业的“昆明速度”引人注目。
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努力打造“团结花开、幸福春城”,昆明连续4年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
促民族团结进步。在全国率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在党员干部中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覆盖教育,在中小学率先全面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专题教育活动,成为全国首个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昆明经验”。
促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制定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1+2”制度以及主城区对口帮扶北部三县(区)机制,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1%。
促民生福祉增进。通过内培外引和集团化办学等方式,近年来新增和拓展40余万个优质学位,教育集团累计达75个、成员校348所。积极配合推进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服务资源不断提质扩容,医疗实力进入全国20强。
促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持续提升。探索推广“三社联动”、“五级治理”等模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昆明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打造“高原明珠、绿美春城”,让绿色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转变发展理念。坚持把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过程作为加强教育、统一思想、树立规矩的过程,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共识。按照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推动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努力把滇池沿岸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引领、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在城市发展中统筹考虑滇池保护这一核心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和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形成以滇池、西山为绿心的环状大昆明都市区新空间格局,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
保护治理滇池。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划定滇池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根本扭转,滇池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Ⅳ类。
建设公园城市。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城市发展与滇池保护治理相得益彰,“推窗见绿、行路见荫、花团锦簇”的中国春城形象更加彰显。建成公园700余座,在《新周刊》“2022年十大公园城市”榜单中,昆明公园数量居全国第3位。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助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辐射中心、开放春城”,助力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拓宽开放格局。高质量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四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昆明和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创新实施托管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有突破、三年大发展”的要求,努力把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区。2023年,通过开展两轮“百日会战”,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建设开放通道。大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建设,昆明被列为国家一级枢纽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共建枢纽示范城市,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申报成功。“铁路快通”模式双向贯通,“沪滇·澜湄线”、“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开行,中老铁路运输网联通国内31个省(区、市)、辐射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发展开放经济。提出“总部及研发、设计、销售、结算、制造核心环节在昆明,一般加工制造、装配环节在磨憨—磨丁”的思路,在昆明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在磨憨规划建设沿边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正式开园,已签约入驻企业38家。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市场采购贸易中老铁路运输首单成功发运。
搭建开放平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通过标志性成果“昆明宣言”。对外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52座,实现与周边国家重要城市缔结友城全覆盖。圆满承办“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成功组织“外国领团看昆明”活动,对外交流平台和品牌不断丰富拓展。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打造“踔厉奋发、效能春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形成。
扎实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围绕“差距怎么看、发展怎么办、工作怎么干”,组织开展大讨论,在工作要求上形成“全省争第一、全国创一流”的共识,在发展路径上形成“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共识,在精神状态上形成“鼎力争先、有为有位”的共识。接续开展“当好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大竞赛活动,干部精气神得到进一步提振。
鲜明树立“四用四不用”选人用人导向。认真践行省委倡导的“十种鲜明导向”,在全省率先开展争当“实干家”、整治“太平官”工作,选树一批鼎力争先、敢于担当、务实苦干的“实干先锋”,旗帜鲜明提拔重用“实干家”型干部,推动形成敢担当、争一流、创佳绩的干事创业局面。
深入推进“清廉昆明”建设。深刻汲取近年来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深入推进“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三不腐”,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成为主流。
征程万里当奋进,奋楫争先开新局。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全力以赴强产业、优服务、增动能、美城市、惠民生、转作风,不断推动昆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
排版:左欣怡
责编:李涵谦
初审:杨义
终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