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新闻网】引导青少年走出“动商之困”

2017-05-04 李汝霞 动商研究中心

据报道,上海某学校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结果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无法完成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普遍存在上肢和肩背力量不足的问题。



“动商”即运动商数,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意识、运动机能,是人类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的能力。与智商、情商、逆商一样,动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敲打计算机键盘、弹钢琴,都考验了手指的灵活度,都是动商的具体表现。在“德智体美劳”五字教育方针中,“体美劳”都与“动商”有关。


青少年学生不爱运动、不想运动、不会运动,已成为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尽管近年来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可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没有同步提升,有的指标反而大幅下降。“豆芽菜”“小胖墩”体型的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跑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上月,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体质检测中猝死,这一沉痛的教训更是给“动商”教育敲响了警钟。



“动商”培养为何出现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当前的中高考还主要是以文化成绩作为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这也是体育教育自觉不自觉让位的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抓好文化课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就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的学校片面地认为培养体育特长生是体校的事情,这也直接导致社会不将“动商”作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来培养。


其次,是教育心态的问题。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怕学生有半点闪失”。在校园中,特别是在体育课上,一旦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学校和教师都被默认为承担第一责任,无论学校和教师是否尽到安全防范责任和及时救助义务,这种“责任”还是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受“不运动无损伤”思想的影响,像跳马、单双杠等“危险系数高”的项目逐渐淡出校园,结果就是让“伤不起”的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容易蜕变成脆弱的“玻璃人”。


再次,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与日本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和生活学习条件并不差,最缺乏的是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抵抗挫折能力等看不见的能力,而体育锻炼对这些“隐形的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而目前的学校体育却方法简单,广播操几乎成为体育课的全部,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越来越低,出现“温柔化”的倾向。



此外,家庭运动教育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或者迷恋手机、沉迷网上活动,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孩子进行运动。许多家长习惯于让孩子回家就“埋头写作业”;有的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是车接车送,家长唯恐孩子被风吹雨淋或者劳累损伤;虽然学校一再宣传教育,至今仍有不少学生家长到校代替孩子打扫卫生。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动手清洁卫生,不让孩子参加户外运动,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备高“动商”的孩子来。


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动商”,全面提升运动素质、运动意识和运动机能,需要教师和家长科学认知“动商”,引导学生热爱运动和养成适量运动的良好习惯,让孩子真正“动起来”。



第一,要彻底解放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衰弱。让他们明白“动商”的重要性,自觉热爱体育、喜欢活动,主动放下手机,走出教室,奔向操场,走向大自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自动自发地进行“动商”训练。


第二,要切实提高体育的地位。把“动商”教育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强化学生体能的监测,更重要的是把体能训练,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体能测验成绩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特殊要素”,作为中高考的重要指标,强力拉动学生补齐“动商”短板。


第三,要科学认知运动损伤。只有通过科学锻炼,才能减少运动伤害。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体育运动自然显得尤其重要,要建立完善校园运动伤害应急处理预案,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家长、社会对校园运动损伤的认知误区,积极鼓励孩子在校园中“动”起来。



第四,要积极营造全民运动氛围。当前,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变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通过提升医疗水平追求“被动健康”的做法,通过教师教导、家长影响、社会带动,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动商”培养环境和氛围,追求“主动健康”,培养高“动商”的青少年一代。



相关链接


图文编辑〡朱灵玉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