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中考,如何避免其它学科“应试教育”的俗套?!

2017-05-17 王瑶 动商研究中心

近日,厦门市中招体育第二阶段考试开考,游泳池里“塞满”了躲避长跑的小胖墩,“1分钟跳绳”场地则聚集了“跳不远”的学生。据悉,厦门今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每人要考4个项目,从12个候选项目中选择,分两个阶段考。(《厦门日报》5月10日)



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堪忧的情境下,加强学校体育的呼声始终高涨。然而,学校体育的尴尬处境并未因民众的呐喊而根本改观,即便是将体育纳入中考范畴,体育课开始与语数外等传统意义上的主科“平起平坐”,依然改变不了体育课“出身低微”的事实。对于体育,学校、家长和师生只是迫于升学压力才重视,并未从心里给体育课“正名”。


前段时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广东省也出台相应文件,提出中小学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凡此种种,既从制度上保证了体育科目的应有地位,也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出对体育科目的重视。然而,一个“塞满”小胖墩的游泳池,让体育中考的应试取向暴露无疑。


相关部门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但一者鲜有学校把体育与语数外等同等对待,也少有学生对体育运动是真正喜欢的,即便喜欢,也很难有时间运动。二者学生对某一体育科目的喜欢,比不上对体育中考获得满分的喜欢。一旦个人兴趣与考试分数相挂钩,还没等学生做出决定,家长和老师已经帮学生做出相应选择了,这就使得学生多去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运动项目,自然也难言对体育的喜欢。三者,在学生应试负担有增无减的现状下,体育一旦受到应试的保护,势必意味着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加重,难免会消磨掉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显然,将体育科目放在考试的篮子里,结出来的果实未必好吃。这也反映出对于体育科目,民众不是“爱得深沉”,而是“不得不爱”。背靠着中考这棵“大树”,体育科目依旧“难乘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健康生活”作为六大素养之一,想要学生健康生活,必须给其真正减负。这种减负不光是身体上的减负,更是心理上的减负。体育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而不是负担,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将体育纳入中考范畴,看似强化了体育科目的地位,但在应试教育取向大格局尚未变动之时,这样做只会迫使学生接受魔鬼式的体育强化训练,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而言显然是一句空谈。


化解这种尴尬,需要先解决教师、家长和学生重视度不够的问题。语数外老师瞧不起体育老师,侵占体育课时在所难免;家长忽视孩子身体锻炼,难免以“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说辞逼迫学生埋头苦学;对学生而言,其受老师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课也可能心不在焉、得过且过。这样的现实,才是对体育最大的伤害。


从现实来看,体育应试化,到头来苦的依然是学生及其家长。与其通过中考的形式倒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倒不如真真实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留出充裕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培养自身体育爱好。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某一体育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体育应试化难以提高学生素质 



相关链接


图文编辑〡朱灵玉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