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体育、艺术,为什么不能成为高考“选考科目”?!
【编者按】近日,17个省(区、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就选考科目而言,除浙江省(2014年国家试点)试行“7选3”模式外,其他省均采用“6选3”模式(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3门),缺少新意和突破……
近日,17个省(区、市)公布了本地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除浙江省(2014年试点)试行“7选3”模式外,其他省(区、市)均随2014年国发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采取了“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必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3门)。
教育部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事实上,《实施意见》公布以后,2014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征询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员,该负责人向记者确认,《实施意见》没有限定高考选考科目的范围就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定除上述6门课程之外其他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的科目。换言之,除了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6门科目外,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也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浙江省率先实行“7选3”模式,将“技术”列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就是很好的案例(“技术“纳入选考,其实考的还是智育)。那体育、艺术为什么不能成为高考“选考科目”呢?
《实施意见》中指出“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实际上,如果只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3门,理论上有20种组合,但由于学科的关联性,将有三分之二的考生,不是物化生,就是政史地组合。音乐、体育、美术将过早地离开课堂。如果是这样,既没有减轻学生负担,也没有实现《实施意见》中“增加学生选择权”的美好愿望,更使得“不分文理”变得没有意义。
既然如此,何不试试将体育、艺术纳入选考科目,而非单单在综合素质里作为“参考”?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体育、艺术纳入选考科目,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有效减轻课业负担,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高考备考,实际上是一种题海战术,高三学生的课桌满是教材和试卷。如果学生在选考时选了体育或艺术,那么他就可以减少这种题海战术时间,相应地,增加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或艺术技能培养的时间。这样的一减一增,还有助于缓解备考压力,提高其他两门选课的学习效率。这也正符合高考改革减轻学生负担的基本要义。
华师附属中学校长朱子平谈及高考时讲道,“选考三科,数量上有点多,我觉得两科足够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认为,根据现有的高考选拔模式,语数外和其他两门课程已经能够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将体育和艺术纳入高考选考,可以引起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艺术的重视,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让体育、艺术真正成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筹码”,真正扭转“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二、体育、艺术纳入选考范围,有助于促进公平、科学选材
无论是体育特长生,还是艺术特长生,一直都饱受争议,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走上特长生之路只为升学走“捷径”。以体育特长生为例,据相关统计,约有一半进入大学的体育特长生既没有过人的运动天赋,对运动项目也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们只是为了升学更容易才成了体育特长生。如果将体育、艺术纳入选考范围,那么真正有体育特长、艺术天赋的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选考且不必通过降分方式考入大学。这就真正做到了《实施意见》中所规定的“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
如果体育入高考,会不会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有没有可能明显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三、打破思想藩篱,使体育回归教育
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唯分数”的升学评价体系,使得学校体育长期存在退化、淡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社会对体育有偏见,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识有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变成生活方式似乎变得有些困难,学生形成锻炼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毛主席讲:“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用高考这根指挥棒,使体育回归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虽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但体育入高考却是“以毒攻毒”的不二选择。体育进高考,可能会把原本就不受待见的体育变成单调、枯燥的应试考核,但体育作为选考科目的“负面效果”,相比扭转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严峻态势,只是小问题。与其继续忽视体育,继续让学生体质再次探底,还不如让体育成为高考改革方案汇总的X之一,这样至少能让选择体育作为高考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以点带面,成为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体育、艺术成选考,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体育成选考科目,诸如拥有体育、军事、公安、警察、武警、航海、地质、地矿、石油、勘查、飞行、农林等专业的院校,以及像清华、北大、人大等以培养领袖、精英为目标的龙头高校,就不必兴师动众,另外再组织测试、面试、体检等额外工作。
艺术生虽然没有被形容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也有他们自己的困惑。其一,同体育生一样,是学习成绩差的代名词。其二,全国几十万艺术考生要全国到处跑,费时、费力、费金钱。艺术纳入选考,选艺术的学生将不必各地赶考,还能有更多时间来复习其他科目,减轻负担,并且与其他考生站在一个标准线考取大学。
如果纳入选考,将怎样考?暂以体育为例:
一、在考试项目上可以参考教育部拟推的七个重点体育项目: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
二、在考试方法上,比如800米、1000米,选考时可以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高三年级的“耐力跑评分表”,要分数有分数,要等级有等级。这样,体育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之一就有了政策支持。这两项测试成绩建议采用全电动计时,客观、高校又便捷,减少人为因素,保证公正公正。同时既考验了耐力,也考验了速度和力量,还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
武术、足球、田径、游戏、篮球、体操等应制定技术等级,小学1、2、3等级,初中4、5、6等级,高中7、8、9等级,大学生10级。这样学生逐步升级,像跆拳道段位,钢琴等级有成就感。
在作为选考项目时以运动技能为考核关键,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技能将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个人素质的表现。
反质疑:
有人说考体育程序复杂,公平性难以保证。全国近20年体育中考,难道都是虚假考试吗?如果质疑800米、1000米作为学生选考体育项目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教育部面对全国2.6亿学生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岂不是如同“皇帝的新衣”?再说,每个高三的学生本来就要测试长跑,而且病残、体弱、肥胖、不擅长跑步的学生可以不选考体育。
有人会质疑,体育、艺术成为选考后会加重应试教育,甚至滋生课外辅导。那么,语数外考这么多年一直有课外辅导,怎么就认了呢?
媒体报道某学校特色活动时,主要介绍的是学校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那为什么在考评体系中不能出现?我们为什么承认数学特长、物理特长,而不承认体育特长和艺术特长?
以英语为例,如果英语不是高考必考科目,还会有这么多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英语吗?
若体育、艺术成为高考选考科目,减少一门文化课知识,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改变单一学业成绩评价人才的传统标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中国青年报
《体育成选考 真的可以有》,中国体育报
《江苏省政协委员:体育应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现代快报
《高考改革新政为体育成选考科目创造空间》,中国青年报
(http://edu.163.com/14/1226/09/AECMBVN000294MBA.html)
《体育进高考成改变弱势地位唯一途径》,中国青年报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09/07/content_10615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