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卡夫卡变虫记》让父母真正懂得孩子的真正渴求

2016-05-16 经典图画书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点击标题下经典图画书,可以关注我

- 丹妈语 -

私人微信:danma02


一天早上,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超级大甲虫。但是没人注意到他变形了——他的父母、他的小妹妹、他的老师——除了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谁都没注意到。迈克尔想让卡夫卡变回小男孩,卡夫卡也很想变回去。


可为什么他会变成甲虫呢?为什么大家好像都没发现呢?卡夫卡在寻找答案,也在找回自己……




卡夫卡变虫记


(3-6岁)




●  ●  ●  



聆 听 绘 本 的 声 音




●  ●  ●  


来 欣 赏 下 视 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532jmrsg&width=500&height=375&auto=0



●  ●  ●  


为 何 要 推 荐 这 本 书


 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这是孩子托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


 故事灵感来源于着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构思巧妙,画风独特,内涵丰富。


 对家庭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告诉家长们:孩子需要爱,需要被重视。


适合那些关心朋友的孩子,以及所有关心孩子的父母阅读。




●  ●  ●  


如 何 阅 读 这 本 书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的幽默故事。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超级大甲虫,他吓了一跳。他还憨厚地回想:“变成虫子这件事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细节:大家可以先观察下卡夫卡的房间,宽敞、色彩明亮,地上堆满了玩具,由此可推测卡夫卡应该是一个乐观淘气的小孩。


提醒:看图画书,你不能忽略细节,因为这些细节与正文内容一定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孩子学会看细节,那么他的观察能力就锻炼出来了。


互动:在这里如果孩子听了下来跟你互动,你可以说:哇,卡夫卡房间里好多玩具啊,这只大甲虫会不会是卡夫卡装扮的呢?这只大甲虫和我们平时见过的大甲虫好像不一样哦。记住哦,是引导孩子,而不是考问。


提醒:请千万记住哦:和孩子看图画书,千万不要经常去考问孩子。要记得和孩子分享和交流,只有双向的、情不自禁的沟通和交流才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卡夫卡急忙跑到镜子前,发现自己还是虫子的模样。


细节:看看他的表情,惊奇、害怕,又无助。


互动:这里,孩子可能会说:“他真的变成一只甲壳虫了。”这时,你可以这样回答:“是啊,如果我变成这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敢出门了。”你这样回答的话,孩子在脑海中自然会想:“如果我变成这样,那我会怎么做呢?”孩子不一定回答,但他可能会在脑海中想象。



这一页,卡夫卡为了掩饰自己大甲虫的模样,于是给自己穿上了衣服。思考:在这里,卡夫卡并没有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也不是说光溜溜地出去,显示出来他的机智和敢于面对困境。



爸爸妈妈不断地催着卡夫卡下楼,卡夫卡穿好衣服后,竟然在下楼梯时跌倒了。


互动:这时,你可以先声夺人:“哎呀,他怎么了?”孩子肯定会接着说:“他摔倒了。”


提醒:孩子的视线肯定是跟着你走,而且不会觉得你是在考他,他会解答你故意提出的疑问,这样他会有一种参与者的感觉,也会有当老师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大人给孩子讲故事,不妨把自己弄的“三八”“愚蠢”点,还有一个词叫“示弱”,你示弱了,孩子就强大了!


细节:墙壁上挂着几幅相册,虽然看不清卡夫卡的具体模样,但是大笑的轮廓还是可以看得清的,从这里可以预示出这个故事不会太悲惨。


互动:卡夫卡摔倒了,他的身体就像乌龟一样,要怎么爬起来。这里不妨跟孩子互动下,扮演成乌龟或者大甲虫,在床上试试不用手怎么讲自己翻转身来。孩子肯定会觉得很有趣,而且也能体会到卡夫卡面临的窘境。


提醒:这里我想说,看图书一定要放弃功利的想法,看图画书就是陪孩子玩。



一家人一起吃饭了,但是爸爸妈妈妹妹都没注意到卡夫卡变成大甲虫。这里注意,爸爸妈妈妹妹和卡夫卡不同的表情和动作。


爸爸不以为然地在切面包,还开玩笑说他还是大河马呢?妈妈漠不关心地在看报纸,嘴里让小调皮别调皮了。妹妹饶有兴致地看着他,说不定他在认为这是哥哥的模仿秀呢?卡夫卡呢?没人看到他身上发生的变化,很抓狂!


互动:这时,你可以跟孩子分享:“哎,太气人了。”这声可以引发孩子的注意,那么抓狂沮丧,孩子不注意卡夫卡的表情和心声才怪呢!


思考:在这里,作者从没有正面描述过卡夫卡是一个多么淘气的孩子,他变成了大甲虫,周围亲人却对他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或许在他们眼中他本身就是这个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的样子。


你看,他天马行空的把自己想象成高大的太空人,他喜欢孩子们能使得出来的所有“恶作剧”,他是爸爸妈妈最最熟悉的“小麻烦虫”,妹妹对他新模样根本不会感到惊讶……也许在妹妹看来,卡夫卡本来就有这套出人意料的“本领”。



于是,卡夫卡在家人的漠视下,被爸爸妈妈送去上学了。


思考:在这过程中,他不断地追问爸妈小时候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遇到这样的事有没有解决办法,这显示出他内心的害怕和焦虑,当这种焦虑害怕得不到舒缓的时候,他的情绪会变得沮丧。他沮丧极了,因为竟然没有人在乎他是人还是虫子!


细节:注意爸爸送他出门门口处的镜子,这面镜子的好处是,它可以显示出卡夫卡在被家人冷落后,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怎么还是一只虫子?”潜台词是我是一只虫子,但大家都习以为常,难道我真的是一只虫子?



在乘公交车的路上,司机和同学还是没发现卡夫卡的变化,这让卡夫卡的自我怀疑进一步加深,你看他都在猜想地上的虫子会不会是他的兄弟姐们呢。


细节:卡夫卡穿上衣服以后,如果不仔细看他的触角和多出来的两只手,乍一看和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差别。不禁想,画家这又是想暗示什么呢?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猜测吧。



只有一个人,他的好朋友看到了他的变化,眼泪都要掉出来了。只有他在那天问了卡夫卡“疼吗?”。说实话,每次看到这里,都感觉好心疼啊。


好在迈克尔还是很在乎他的。迈克尔热心地陪卡夫卡在图书馆里看关于昆虫的书籍,而卡夫卡也很积极,即使成了虫子也想弄清楚自己是什么虫子。


提醒:宝妈们在读到这里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根据迈克尔和卡夫卡的对白,读出他们的感情来。迈克尔是对于朋友急切而真挚的关心,卡夫卡是终于被发现后的委屈以及被关怀理解后的感动。



思考:由于父母、路人、校车司机都没有发现卡夫卡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所以卡夫卡只得按照平时的生活步骤循规蹈矩地洗漱上学。绘本比原作温馨的地方在于,卡夫卡是个孩子,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也更容易快乐:


虽然变成了虫子且人们都没发现,但变成虫子也有很多乐趣,拿书包的时候更省力,答数学和踢足球的时候也更有优势,这让他一度洋洋得意,何况这一切迈克尔都知道,真正的友谊并未离他远去。


好朋友迈克尔不仅第一眼就发现了变成虫子的卡夫卡,还在这一天里陪伴着他,分担他的苦恼,帮他想办法,在图书馆和他一起找他是变成了哪一种虫子。这份“爱”让卡夫卡没有那么孤单绝望,甚至还可以享受一点乐趣,他想要安心做一只虫子了。



当放学回家后,妈妈也一样忙着切菜及打电话,一声招呼后,卡夫卡就独自上楼了。直到后来大家叫吃饭时才找着在天花板上掉了很久的甲虫先生。


思考:如果是爸妈及妹妹对卡夫卡习惯于他“穿演出服”的“恶化剧”,但似乎也太不配合小朋友这种游戏的心理了。如果卡夫卡没有这种习惯,那么真是太忽视孩子的心理了,太冷漠对待孩子这需求了。


这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需要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关注着他的成长,特别是能成为他心中永远能交谈的朋友。



好在故事的最后是让人高兴的,卡夫卡的一家人请卡夫卡从天花板上下来,然后亲了亲他,并对他说:“我们永远爱你。”“不管你是男孩还是虫子。”


互动:这页的对白非常有意思,宝妈们可以还孩子来进行角色扮演,来读对白。


思考:这幅画很有意思,家人在看到天花板上的卡夫卡时才恍然发现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此刻,人虫对峙,分外紧张,双方你来我往,彼此试探。


随着卡夫卡委屈失落的泪水,之前的反讽和荒诞一下子做泪腺状崩溃,爸爸妈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了忽略了孩子,他们再次拥抱了他,变成虫子的卡夫卡放心了。


即使他是一只大甲虫,爸爸妈妈妹妹也还会爱他,这就够了,做虫子又能怎么样呢?


结局就更可喜了,卡夫卡在第二天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变回原来的样子。


思考:这是爱的作用?还是孩子想像之旅的暂时结束?但我宁愿相信那是爱的力量。一直到故事结束了,我还是没能看见卡夫卡的庐山真面目。


不过,从家里墙上挂的全家福看来,他应该还算是个快乐的小男生吧。当然,他一定是。因为他会站在床头的那扇窗前,对着正好路过的虫子说话。


深度思考:这幅画面很值得反思,安心的虫子在第二天醒来以后变回了人,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满怀欣喜。


于是,作者的用意一下子揭示出来了:


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会慢慢异化,变成一个人中之虫,也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异样之后不应该斥责孩子,而是应该反省自身是不是忽略了什么,然后用爱去包容他现在的样子,也只有宽容的、真诚的、自省的爱才能让孩子找回自我。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找回并不会像卡夫卡一样一夜还原,而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本文由丹妈编辑,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授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