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生家庭不幸福,如何走出童年阴影

2016-08-30 丹妈 经典图画书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每一个睿智有爱的父母

都置顶了 “ 经典图画书 ”

- 文 = 丹妈 -


周末发的鸡汤励志文爆了一张我平时在读的书籍,微信后台顿时涌出大批读者在问:可否推荐一些心理类的书?


其实之前我有分享☞ 父母看这23本书,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不过因为这个书单概括的比较全面,所以每本书详细介绍不多。


所以这次介绍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的6本书,是我平时翻阅最多且觉得最有用的。


分为养娃(偏育儿心理)、养自己(偏治愈原生家庭的伤痛)


并且按照书的难易程度做了个分类,从入门到晋升,总有一本适合现在的你。


选择这6本书,是个非常难以取舍的工作。


因为心理学的东西,太专业的读起来都枯燥乏味,太浅显的又怕你们无所收获。


即使是大人,咱们也没有必要总去追求看一些过于艰涩的大本头,还是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自己爱看的书。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真正看懂了才是属于你的(因为这些书都非常经典,信息量也挺大,所以文章有点长,辛苦大家了): )



养娃的心理学



初阶:《捕捉儿童敏感期》



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应该常常看到“孙瑞雪”这个名字,她是中国着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


与其他育儿专家不同的是,她开办了一所幼儿园,在里面践行蒙特梭利教学法“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并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以及家长使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后的感悟,整理成了一本书。


我们常常觉得蒙特梭利,以及爱与自由这些字眼是属于外国人的,不接地气,孙瑞雪就用一个个真实巧妙的案例展现给我们看,全世界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会在特定的时段爱吃手、爱扔东西、爱涂鸦……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


无论你是否接受“敏感期”这一概念,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清晰的了解孩子行为与心理的生长规律。


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十分有趣,连我妈这个不怎么看育儿书的人,都把它当成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


每一个案例后还有实用的解决方法介绍,让我们在欢乐之余又对孩子那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与收获。


叮当现在八个月,经历了吃手、扔东西等敏感期,因为之前就熟读过这本书,书里告诉我那是孩子在用手探索这个世界。


抱着这种理解,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烦恼和不解,反而是更为耐心的去观察他的行为,并且用书里的办法一点点的去引导,感觉很好用。



中阶:《养育的选择》



这是我最近新买的一本育儿书,但也读得最多。


本书倡导的是“科学育儿”,书的作者陈忻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


是一名正儿八经研究婴幼儿心理的专家,有着这样的专业背景,书里绝不是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廉价知识凭凑出来的内容,它背后的支撑是世界儿童心理最新最科学的研究。


就连国内大热的心理学教授DR.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魏坤琳)都在序言中表示,自己遇到育儿问题时会向她请教。


但大家也千万别觉得这是本大教授写出来的艰涩难读的理论书,陈忻在工作之余其实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育儿上并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感受去与孩子相处。


本书围绕“我的孩子脾气为什么会那么大”“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等13个父母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


理论解释之余配合案例,并提供科学实用的小方法


比如对于急躁孩子的“魔法皮筋”法,对于孩子入学前分离情绪的“亲亲法”等等,语言科学专业却又充满了一位母亲的细腻。


这样一套出自“妈妈”与“教授”双身份,经过“科学”与“实践”双认证的育儿大法,可信度绝对不是一般的高。



高阶:《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正面管教》和这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应该算是所有育儿书中,唯一技巧介绍多过理论解释的。


这本书我之所以放到高阶,是因为它不是一本用来看,它是用来做的,是一本一定要去实践才会有用的书。


作者戈登是美国非常着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他的牛逼之处在于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知道为啥是“和平奖”吗?因为PET其实是一个风靡西方的亲子沟通课程。


成千上万的美国家长因为学习了这个亲子沟通理论,和孩子吵架少了,家庭和平了


比起其他维护世界和平的提名人,戈登应该是第一个因为维护人际和平、家庭和平而被提名的吧。


本书是切切实实的将我们最常提到的“倾听”“尊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化成可操作的实用沟通技巧。


其中最主要的绝招有三:“积极倾听”——如何在孩子觉得有问题的时候,倾听孩子的感受;


“我信息”——如何在我们感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向孩子合理的表达我们的感受;


以及“第三方”——如何在我们和孩子都觉得对方有问题的时候,通过协商,达到共赢。


听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几年,PET在国内也逐渐兴起,我也曾去接受过专业训练。


将此方法尝试用在活动和个案中,在使用之前,我也是半信半疑的态度,但是用了之后发现真是神奇啊。


原来真的不用摆权威、说道理,就能使孩子觉悟,帮助孩子去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让孩子体谅我们的感受。


相信我,只要你用心学,反复试,绝对会惊艳,引用我曾经一个家长学员的话:“活了36年,这是我学过最震撼的东西!”


百闻不如一见,百听不如一试,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民主的父母,渴望与孩子拥有和谐的关系,赶快去读PET吧!


(PS:此书内容很好,但撰写逻辑上较为西方,如果有条件的家长建议在接受专业课程训练的同时阅读此书,或者结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一书共同阅读)




养自己的心理学



初阶:《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应该算得上是国内最会写文章的心理咨询师吧。


该书用最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学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虽然从心理学角度,我个人觉得本书在理论方面还稍显不足。


但该书最精华的部分则是作者用自己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家庭中,那一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的经典伤痛:


会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是为了弥补自己穷困缺爱的童年;

太在乎他人看法的人是因为童年被母亲的忽视;

总是在恋爱中失败的人是在重复童年与父母的扭曲关系……


几乎大部分的人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问题。


想要治愈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痛”从何而来


我一度很庆幸,虽然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很完美,但我可以学心理学知识,可以进行自我成长和疗愈。


让一代代不幸的基因在我这里被斩断,不流传给孩子,这才是对孩子的负责。



中阶:《少有人走得路 》



这书我是在高中时看的,时至今日,它依然常常出现在图书榜单上,可见它的经典程度。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有些记不清楚,但我仍然记得当时读完后的那种震撼。


也就是从这本书起,我开始非常明确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人若是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要认识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局限。


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一点点避免、走出童年的阴影,这才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和过程。


而后,我在这本书的启发下,读了更多的心理学书籍,一点点的研究自己,研究父母,去自律。


正如书中所说“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这本书可以算是鸡汤,但他又绝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鸡汤。


他同样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里面夹杂着作者引领迷茫的成年人走向心智成熟过程的大量案例与对话。


他用最为经典的语言为我们重新阐释了“爱”“自律”“成长”的真谛。


当你看完上一本《为何家会伤人》,你开始发现自我问题与原生家庭的联系,可你在处理时又感觉困难重重,毕竟,一些过去的阴影实在太过深重。


你可以再拿起这本书,也许就会让你再次充满勇气与坚毅的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高阶:《热锅上的蚂蚁》



每个为家庭问题,人际问题所苦,又孤立无援,无处诉说的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通读了两遍,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


不仅为我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令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这一真理,帮助我更好的去成为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


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童年如热锅蚂蚁般,被原生家庭煎熬的家人与自己,进一步走出自己原生家庭的阴影,更好的去经营现在的家庭。


它不同于那些理论居多的专业心理书籍,而是一本讲述真实家庭故事的小说。


作者用生动细腻、引人入胜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家庭,女儿离家出走,试图自杀,老公出轨,婚姻岌岌可危......


为了解决女儿的问题,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家庭治疗之旅,最后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爱的信仰,重获新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初学者,以前我也常常觉得治愈一个问题深重的家庭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看过一些简短精炼的案例,也仍然觉得里面似乎有鸡汤的成分。


直到读到这本书,在那一个个详尽治疗的细节中,真实到震撼的家庭冲突描写中,我才真正明白了家庭中沟通的意义,争吵的意义,了解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这本书对于初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可能有点难。


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它,并运用书中的方法去经营你的婚姻,对待你的孩子,你将会收获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家庭。



 丹妈碎碎念      好啦,以上6本全是丹妈心中的经典。如果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一下看不懂没关系哦,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每重复看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比起读万卷书,真还不如反复钻研最经典的那几本。


丹妈一直觉得,读书和学习,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想起作用,还是要靠自己。


书说的再好,也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只有当你带着书中的思维去思考、去实践,去坚持、去相信,它才会变成你脚下的路。



☟ 丹妈分享个年龄段书单 ☟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0—2岁孩子必读的10类书和阅读方法

2—3岁孩子必读的20本世界经典绘本

3—4岁孩子必读的25本世界经典绘本

4—6岁孩子必读的100本世界经典绘本

6—8岁必读的30本书(含童话、科普、诗集...)

一二年级12本,三四年级15本,五六年级12本

父母看这24本书,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