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儿已成作家,妈妈只做了一件小事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 丹妈语 -
今天推荐的文章我真的好喜欢
佘悦杭姑娘今年10岁
上小学四年级
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
《冬天的破手套》
佘悦杭妈妈是深圳一家媒体的文化记者
这位采访过无数作家、学者的妈妈
女儿出书还是沉不住气了
写了一篇长长的后记及后后记
讲述女儿的阅读史
以及她对亲子共读的看法和理解
浓浓的爱意,有心的记录
本文选自《冬天的破手套》
来源博雅小学堂
文 | 佘悦杭妈妈
陪孩子做“6岁前最重要的事
2006年12月,由于工作原因,我认识了梅林一村一群热衷亲子阅读的妈妈。当时的采访对象、后来也成为我好友的子宁妈妈,是引领我走进亲子阅读大门的第一人。
人生就是有一些奇妙的相遇,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时,我还是一个“新手妈妈”,悦杭才11个月大,我对她的关注仍停留在“吃喝拉撒睡”这样的基本层面上,之前从未听说过亲子阅读。
此次采访对我的震动极大,回办公室写稿时,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亲子阅读在2006年也算新兴事物。在中国大陆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亲子阅读所依赖的重要载体之一“图画书”(又称绘本),成为受人关注的出版现象和创作热点,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事。
当时,中国家长对这种“字少,图多,价格又很贵”的“舶来品”,并不那么欢迎,国际化阅读推广得也不顺利。
2006年,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先生创作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影响。
深圳作为一座最能接收新鲜事物的城市,率先有了一群推广图画书、开展亲子阅读的妈妈,而我,幸运地认识了她们。
一开始买图画书,我是别人推荐什么就买什么,比如“米菲兔系列”、“噼里啪啦系列”、《小蓝和小黄》等等,当时所能见到的图画书,主要是“舶来品”,几乎本本都是经典。
担心老吃西餐“水土不服”,我订阅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婴儿画报》,悦杭3岁之后,便换成《幼儿画报》。
两本画报浅显易懂,虽比不上“舶来品”精美,但对于悦杭的入门阅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要抱在怀里带她读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吗?”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爱上阅读。
我当时订的计划是,每天陪她阅读5分钟,第一目标让她对书本产生亲近感。
亲子阅读起步,阅读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无论多大的孩子被逼着读书,都会被破坏阅读的胃口。
就这样,从5分钟、10分钟,到半个小时,再到一个小时,最后到我一放下书,悦杭就求我“再讲一遍”的时候,她的阅读习惯便已经基本形成,此后,即使我把书搁得再远,藏得再深,她也能翻出来。
3岁之前,亲子阅读最重要是家长的坚持。陪孩子读书,我几乎一天不落,甚至大年夜也不“放假”。
3岁之前,是我在坚持;3岁之后,就变成了女儿的坚持。
有时白天工作比较疲惫,晚上给女儿读书,我就想“偷工减料”,可这个时候,女儿已经不满足一个晚上只给她读一本书,她不断要求给她多读一本,再多读一本,一个晚上下来,往往会读近十本书。
虽然读得口干舌燥,眼皮打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感到非常快乐。
记得我们一起看安东尼·布朗的经典绘本《我妈妈》,当读到“我妈妈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时,我和女儿会心地哈哈大笑。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孩子能听见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共同体会一本书带来的喜悦、快乐,乃至悲伤。
有一天,我陪女儿读完《一片叶子落下来》,当时才 3岁半的她非常温柔又伤感地说:“妈妈,我爱你,我好爱你,我不想你死。”
亲子阅读里流淌着情感的暖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是这般珍稀而又无奈、直白而又饱满、浓烈而又简单。
除了给孩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亲子阅读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识字”。
亲子阅读传递了重要的信息:这是妈妈(或爸爸)在和我一起读,他们很爱我。这种感觉和她自己读,有着天壤之别。
我和女儿从不吝惜跟对方说“我爱你”,因为这样的话在书里常常有;女儿也能宽容我偶尔的坏脾气,因为在书中,她发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亲子阅读,让我和女儿建立起一种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
另外一个“副产品”就是识字。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为了幼小衔接,身边很多朋友让孩子上识字班。识字其实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女儿5岁左右,就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图画书。
这里要提及读书时的一个习惯,我会一边指着字,一边给女儿读,渐渐的,她对妈妈每次读书指着的文字,产生了想认识它们的冲动,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认识了很多字。
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建议陪孩子读书时,常常抛出这条“最有用的理由”。
如果有人问我,至今为止最不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我没有浪费女儿0到6岁这段黄金的阅读时间,我陪她做了“6岁前最重要的事”。
不要跌进亲子阅读的“误区”
在这里,分享几条我对亲子阅读误区的归纳
1、拼命教孩子识字,不要!
为何要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小的时候,总会缠着父母讲故事,这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不过,很多父母到书店一看,一本图画书要二三十元一本,书上没几个字,花同样的钱还不如买一本字多的,这就是一个误区。
一个孩子的想象,往往来源于图画,图画书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喜欢疯狂地购买识字卡片,逼孩子识字,可“认字不等于阅读”,更不大可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父母把阅读当作丰富孩子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却忽略了阅读本身的规律,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情绪。一个养不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认识再多的字也没有用。
2、不厌其烦地提问题,不要!
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书,陪着孩子读完之后,经常有个坏毛病,就是拼命提问题。“小鸡是吃什么的?兔子长几只耳朵?”如果家长同时还表现出情绪上的着急和生气,便更糟糕,这会让孩子“做噩梦”的。以至于以后每读一本书,都心存恐惧:“妈妈会问我什么问题呢?”
一位父亲或母亲,把孩子抱在膝盖边,陪他一起读书是最温暖的时刻,但这种氛围往往被“急功近利”的问题破坏。当书变成工具,阅读方法也变成工具时,孩子会十分厌倦。
3、把书直接丢给孩子,不要!
很多家长借口工作太忙、太累,或忙于在手机上刷屏,买了书就丢给孩子自己读。没有父母的陪伴,低龄的孩子往往被声色更具刺激感的电视吸引去了。
亲子阅读的正确读法是:孩子一边聆听着爸爸、妈妈的声音,一边用眼睛细细地读图、亲近文字。亲子阅读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每天只要“温馨一刻”就足够了。
4、把亲子共读当成道德教育,不要!
亲子共读与我们之前提倡童书的“教化”、“教育”等作用不同,更强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美感和快乐。
但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常常希望孩子们懂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爱提炼“中心思想”的坏习惯,不应用于亲子阅读。
好的图书构思已非常完美,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再添枝节。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兢,在她主编的《零岁起步》一书中提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是拿来吃的,书是拿来玩的,书是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工具,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
这段话验证了我的感受。亲子阅读一般被人认为是陪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如果孩子愿意与我们一起读下去,我觉得可以无限延长这个时间。
偶尔读些垃圾书,没什么大不了
6岁之后,女儿进入小学,已经不满足于我给她的选择,而是常常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如何让孩子与流行读物保持距离。
曾有一段时间,我精心挑选过的书,在家里堆了几天,悦杭动都不动,只读自己买的书。
那些被我看做“浅文本”的流行读物,她一整套一整套地买,一整天一整天地读,我想制止,但还是忍住了。
就此事,我曾专门向著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老师请教,袁老师的回答是:不必制止,就像我们有时吃腻了大餐,要吃一顿麦当劳,虽然吃的是垃圾食品,但害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你不给孩子吃麦当劳,等她自己有了零用钱,也会想方设法去尝尝垃圾食品的味道,不如让她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我接受了袁晓峰老师的建议,同时做了一点点保留。有些超出我“底线”的书,我鲜明地亮出态度:“这种书你可以借着看、或者到书店读,我不反对,但我不同意你把它们买回家。”
2015年,我曾有幸去台东拜访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台东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老师。
在他的书柜里,我竟然发现当初自己不愿意让女儿读的那些书。我惊讶地问林文宝老师:“您也读这些书?”林文宝老师非常豁达:“为什么不可以呢?只有看了才知道它们哪儿不好嘛。”“那孩子读这些书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林文宝老师告诉我,他最痛恨家长或老师一下子就逼孩子读经典。
对于儿童阅读,最重要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看的书,这需要过程。
教育孩子一定要给他信心,帮助他成长,而不是一下子塞给孩子你认为最有营养的东西。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直到今天,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仍然做不到。
大概半年后,女儿对于曾经无比迷恋的流行读物,好像吃饱了一样,突然没了胃口,随之回到一个有选择、有价值判断的阅读轨道上来。
如今回想当初,自己没有粗暴地进行制止是对的。有些时候,家长做的越多,孩子反弹越大,不如学“大禹治水”,疏导加引导,比纯粹的勒令制止要好得多。
仅以悦杭为例,我觉得孩子偶尔读些垃圾书,的确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表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孩子才会逐渐建立起个人判断,懂得阅读也要有所选择。
想读书时,应该能立刻拿到一本书
网上曾经流传一组照片,大意是说“如果给孩子这样一个阅读空间,他一定会爱上阅读”。曾有朋友想来参观悦杭的读书环境,汗颜的是,我家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读书角。除了书柜,客厅的茶几、卧室的床上、餐厅的柜子上、甚至小凳子上、枕头底下……到处都散落着书。
关于阅读环境的营造,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孩子想读书的时候,应该能立刻拿到一本书。
客厅或孩子经常活动的房间,可以设置小书架;卧室床边最好有床头灯,睡前阅读更能增进阅读的能力。
在悦杭心里,读书就像吃饭、睡觉那么平常,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不需要态度严肃、一本正经,而是件很随意、很放松的事。
或许家里的阅读环境太“乱”了,悦杭经常会在同一时间段,同时读好几本书。
她读书的特点一是快,二是喜欢反复阅读。一本书,她可以一天读完,也可以连续读几年。她读过的书,我基本都保留在家中,主要是为了给她创造反复阅读的条件。
何为阅读?我不认为把一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是阅读。第一次读,孩子一般是读故事、读情节,想知道结局;只有在反复阅读时,才会深入理解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反复阅读就是精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孩子走近阅读本质的重要途径。
除了在家读书,我和女儿都喜欢逛书店,尤其喜欢泡小书店。好书店,是一座城市的风景,常常去风景里坐坐,是件很享受的事。
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这是一个读者对书店的情愫。
我家附近有个社区书店,书店不大,书品种也不是很多,但有书、有茶、有咖啡、有椅子,这就够了。
在书店读书有一种在家里不会有的“仪式感”,感觉是美的、享受的、放松的、自由的。
肃穆恭敬是一种看书的态度,放松享受也是一种看书的态度。
关于阅读环境,不得不提学校。让我庆幸的是,女儿就读的小学非常注重对阅读环境的营造。除了图书馆,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阅读吧”,女儿的教室也有老师和家长共建的阅读角,不仅有大量的中文书,还有许多英文原版书籍。
学校对于阅读的重视,在塑造孩子的阅读习惯上,往往事半功倍,理由很简单——孩子愿意听老师的话。而且,老师因教学需要,往往会针对课本补充阅读,这是家长不太会有的视角。
林文宝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全天下的孩子,都不喜欢教科书,但教科书往往是最重要的。阅读最该做的就是回归课本,针对一篇课文,补充更多的文章、书籍,让孩子通过阅读更好的理解课本,也是儿童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
关于阅读环境,最后要说的是“读书与旅行”。很多人把读书形容成另一种旅行,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带上书去旅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假期带孩子出门旅行,无论短途旅行,还是长途旅行,旅途中总有枯燥的时候,路上也有很多碎片时间,这个时间用来阅读,往往比在家一本正经地阅读更有质量。
每次出门旅行前,悦杭收拾的行李中,书已经是一种必备品。我身边很多朋友家的孩子,也都有这样的习惯。如果书读完了,为了补充“粮草”,我们甚至在旅行途中到处找书店,这种寻找的过程也为旅途平添了另一种乐趣。
关于读书的几个“不原则”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母题:一是“爱”,二是“成长”,三是“自然”。放眼望去,孩子们读的书,大致不会离开这三大母题。
虽然孩子偶尔读读垃圾书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一直读垃圾书就是大问题。“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偶尔吃吃就行了,不能当成大餐。
孩子正处于阅读趣味的培养期,我认为应在顺应其本性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我们递到孩子手中的书,应是具有高雅趣味的、高贵品质的儿童文学。如何选书,始终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什么书才是好书?什么书才能买给孩子?
一个比较省事的办法,就是多关注好书推荐。我的建议是“关注”,而不是“迷恋”。如今好书书单也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出版社的营销推手,但关注一下总是没错的。
把适合孩子的书单抄下来,到书城翻一翻,或者到网络上搜一下,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再决定是否购买。相比其他消费,在中国大陆读书的成本是最低的,如果到欧美、台湾、香港等地区转一转,就会发现中国大陆的书有多便宜。
不过,对于有些我比较确定的好书,我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而是直接买回家。因为怕错过好书,所以我养成了“囤书”的习惯,引用一句流行句式:“不管孩子看或不看,书就在那里。”总有一天,孩子会读它们的。
关于阅读范围,我认为要广泛一点,诗歌、散文、小说、文言经典、科普、科幻、期刊……我都鼓励女儿接触和阅读。
好的童书,是不教训、不放纵、不板着面孔的,童书千变万化,酸甜苦辣,各有不同。
除了读甜味、辣味、刺激的味道之外,我喜欢给女儿推荐一些她自己平时可能不太挑选的书,比如战争题材,这些略带苦味、涩味的书,会为孩子提供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如何选择童书,始终是见仁见智的事。我结合个人经验和曾听取过的专家观点,归纳了关于儿童阅读的10个“不原则”,仅供参考:
1、千万不要只看漫画书。
2、千万不要跟别人比阅读。
3、千万不要只看知识性读物。
4、千万不要流行什么就看什么。
5、千万不要只读和课本无关的书。
6、千万不要迷恋任何一份好书书单。
7、千万不要逼孩子只读你挑选过的书。
8、千万不要只在学校的阅读课上才读书。
9、千万不要把阅读当成一项作业留给孩子。
10、千万不要把阅读目的只等同于写出好作文。
让孩子写作从跟你聊天开始
关于写作,我教女儿的不多,我担心自己僵化的思维方式、固化的写作方法,会束缚一个孩子的可能性。
孩子的眼睛、孩子的观察、孩子的心灵,远远比成人的更干净、更敏感、也更丰富,她们并不太需要成人的“拔苗助长”、“画蛇添足”。
悦杭写作的很多题目,是在我们睡前聊天时碰撞出来的。每天晚上,我们俩都有个“真心话”时间,她愿意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一些事,也乐于向我描述脑袋里的一些奇思异想,有些特别棒的题目,我会随手记录在一张小纸条上,建议她以后写出来。但我从来不逼她第二天立刻完成,而是让她想写的时候再写。
写文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把文章写好尤其有意思,而不是变成一项“任务”。孩子是天生爱自由爱幻想的“小动物”,自由地书写才是他们最快乐的状态。
一篇好作文,离不开三要素:观察、情感、想象。让孩子获得这“三大法宝”的主要途径,不是去外面上多长时间的“作文班”,也不是家长逼孩子写多少篇作文;而是让孩子在自己生活和阅读的基础上,思考别人优秀的语言、构思,然后自己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创造一个不同的空间,写出一个不同的故事。
关于写作,我只给女儿提过两个建议:
第一,不管写什么,都应遵从自己的内心,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不要硬造,不要假装,不要堆砌词汇,好话好说。
当很多家长建议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孩子写作从合情合理、文从字顺开始。我甚至让她“慎用”形容词、成语等固定词汇,而是多用动词、名词等描绘具体细节的词。
比如——她写《星星》,如果用“繁星满天,星光璀璨”这样的词来形容她的所见所想,便不会有这样的句子:“大片大片的繁星,大群大群的萤火虫,令小船儿仿佛坠入星海,变成了那轮弯弯的月牙。”“慎用”不是“不用”,当文章需要成语来画龙点睛时,就可以大胆地使用。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让她注意文章的结构。
孩子写作,文字的灵感有了,但结构往往失于无序,容易松散。因此略微指点下结构是必要的,一篇作文要有自然的衔接、合理的过渡、详略的安排,以及基本的完整性。
鼓励孩子爱上写作,我并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孩子的人生不需要任何预设,能在她最好的年龄做最好的事,就是我的愿望。
一个人在求学阶段,能够培养其对写作、对文学的爱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写作中发现自己,探索世界,也不枉少年一场。一个人成年后,有没有意思,有没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文学修养。
有朋友曾困惑地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仍然无法写好作文?”我感觉可能一方面可能是阅读的方向不对。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艺术,如果让孩子大量阅读了漫画、卡通、玄幻,孩子就很难获得书面语言。
曾有一个试验,让一个孩子先读诗歌,然后让她写作文,孩子就会很自然的用诗一样的字句。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长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关于写作,应允许孩子像蜗牛一样慢一点,哪怕一篇文章中只有一两个闪光的句子,只要是孩子真正的自我表达,便值得赞许。
我还有几点关于现场作文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1、认真审题——大家都是现场作文,别人的时间够,你的时间也够,不要着急,要理解题意,确立好文章的立意。
2、字迹工整——现场作文,有些选手一着急字迹潦草,谁都不喜欢,只有字迹工整,给评委一个好的印象,评委才会乐意读下去。
3、语句通顺——自己好好体会自己的语言,心里好好读,如果你都读不下去,评委也一样读不下去,文字要“推敲”,要通要顺。
4、略作呼应——现场作文,如何让你的文章在评委头脑中印象深刻?首尾简单呼应一下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度,否则就是狗尾续貂了。
一不小心,对“女儿的小小阅读史”竟记了这么长。写下这篇文章,一是想做个小结,二是我相信通过文字能找到更多“同路中人”。
不知你有时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拿起某本书,读到某篇文章,常常会觉得文章背后的那个人,是你的一个老朋友,谢谢愿意把这篇文章读完的所有“老朋友”。
- End -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
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0—2岁孩子必读的10类书
2—3岁孩子必读的20本经典绘本
3—4岁孩子必读的25本经典绘本
4—6岁孩子必读的100本经典绘本
6—8岁幼小衔接必读的30本书
小学1—6年级必读39本书
24本父母必读书,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
童书编辑丹妈为你准备了
40份精选书单,一次读个痛快
长安二维码,回复书单查看